浙江省的基礎教育已經進入到大眾教育階段,教育事業的發展從注重數量規模的擴展轉到注重教育質量的提高,老百姓不再滿足於孩子“有書讀”,更希望孩子“讀好書”。大眾教育要求我們必須麵向每一個學生,提升每一位教師,辦好每一所學校。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製度正是大眾教育的價值觀、質量觀、教學觀和教師觀的直接體現,是對新課程背景下學校教科研工作的一種深化和拓展。
很多教師一提起校本教研,就想到怎樣寫文章,怎樣搞研究。其實,校本教研首先應該理解為教師在職學習進修的重要途徑。21世紀是一個終身學習的世紀,在這樣的時代裏,進行教學研究是教師做好日常教學工作的必要條件,一個教師隻有虛心學習,用心鑽研,在教學中學會教學,在管理中學會管理,不斷增長自己的實踐智慧,才能做好學校規定的各項工作。教育是培育學生心靈的係統工程,既是一種複雜的技術,也是一門高深的藝術。學校裏的每一份工作都是教師學習的新開端,誰懂得了“工作即學習”的道理,誰實踐了“工作即學習”的內涵,誰就走在他人的前麵。教師工作的本質,要求把學習進修、教學研究與改進工作有機結合起來,用學習和研究的態度解決工作中出現的實際問題。校本教研倡導的就是這樣一種“工作、研究、學習一體化”的新型教研模式。因此,校本教研的價值不在於寫了多少文章,也不在於獲得多少獎勵,而在於能否解決教師的心中疑惑,能否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益,能否提高學校的辦學品位。當然,校本教研倡導的研究性學習與教師自發的個體學習是有差異的,校本教研更強調在個體反思基礎上的合作和共享,強調在學校層麵上有組織、有計劃地解決教學和管理中的共性問題。
曾經有段時間,學校教科研非常注重實驗研究與綜合改革。這些從學院派研究模型中移植過來的研究方法,著眼點在於教育理論和模型的構建,對理論如何促進教學改革不太關心,對研究成果如何改進教師的教學行為不太注意,造成研究和實踐“兩張皮”。我們認為,學校的教學研究必須有實踐價值,教學研究的成果最終應該體現為“教學行為的改進”和“教學質量的提高”。教學研究應該是每個教師的常規工作,是所有教研組的中心工作。校本教研的模式,要從過去的量化研究和實驗研究為主轉為自然觀察和敘事研究為主,要從過去的驗證性研究、理論性研究為主,轉為教師自我經驗的提煉和拓展。提倡教師從解決問題出發,選擇適當的研究方法,開展日常化、本土化、草根化的教學研究。
朱慕菊在2007年召開的全國第四屆校本教研工作研討會上指出,今後校本教研應“旗幟鮮明地把研究重心轉移到課堂教學和教師發展上來,強調學校的製度和文化的變革和創新。”校本教研要持續發展下去,必須要在教師團體中形成“創新、合作、共享”的教研文化,讓教師靜下心來研究教育規律,創造性開展教育教學工作,體驗到教學與研究的樂趣。有了快樂的體驗,教師才能熱愛自己的崗位,才能主動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要真正實施校本教研,必須對過去的學校教學研究進行全麵的反思,創新教師研修和學習機製,有效體現新時期教師專業發展的合理訴求,對現行的學校教學業務管理製度做出重大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