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六講 從氣候變化到低碳經濟 上(2 / 3)

值得留意的是,海平麵不是全球一致地變更。不同的地區的海平麵,會因海水環流或風壓而有所不同。所以評估海平麵上升的影響時,亦需要留意暴風浪以及大潮所帶來的影響。就算是輕微的海平麵上升,也會帶來嚴重破壞。例如沿海地區洪水泛濫及嚴重破壞、侵蝕海岸線、海水汙染淡水、沿海濕地及島嶼洪水泛濫、河口鹽度上升,一些低窪沿海城市及村落均會受影響。一些對島嶼以及沿海地區人口尤其重要的資源,如沙灘、淡水、漁業、珊瑚礁、環礁、野生生物棲息地均會受到威脅。

格陵蘭島冰蓋正在消失。在過去的百多年,海平麵的上升速度比過去2千年的平均速度快10倍,估計未來的一百年,海平麵的上升速度更將會以驚人的速度加快。一個令人震驚的可能性,便是格陵蘭島冰蓋會融化。根據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資料:“氣候模型顯示,格陵蘭島的地區暖化情況,比全球平均高出1~3倍。冰蓋模型估計地區暖化超過攝氏3度(華氏5.4度)。若情況持續幾千年,最終整個格陵蘭島冰蓋會完全融掉,海平麵會因此而上升大約7米(23尺)。”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估計,未來一百年全球暖化的總和為攝氏1.4~5.8度(華氏2.5~10.4度)。而格陵蘭島的暖化將會比全球平均高出1~3倍。格陵蘭島冰蓋已經在融化。

西南極洲大冰原。2002年,5000億噸拉遜B冰架(LarsonBiceshelf)——覆蓋麵積比倫敦大兩倍——在1個月內瓦解。由於冰架本身已於海上浮動,因此這並沒有直接使海平麵上升。雖然如此,這提醒了我們暖化對這地區的影響。由於冰架可以維持內陸冰塊的位置。因此,冰架消失後,會有更多陸地冰塊會流入大海。拉遜A冰架於1995年倒塌,它的麵積是拉遜B冰架的三分之二。2005年,英國南極洲測量局的調查結果顯示,在過去的50年,南極半島有87%的冰川已經融化。在過去5年,冰川每年平均融掉50米(164尺)。南極洲西部大冰原足以使海平麵上升6米(20尺)。雖然根據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3次評估報告,發生的機會是“低”的,但近期的研究顯示,南極洲西部大冰原有可能發生大型的冰放水。整個南極地區的冰原,有足夠的水源令全球海平麵上升62米(203尺)。

若我們再不控製溫室氣體的排放,格陵蘭島冰蓋以及南極洲西部大冰原將會使海平麵上升13米(43尺)。就算是些微海平麵上升,也會帶來經濟及人道的災難。海平麵上升所帶來的後果包括:

花費數以億計的金錢來適應環境轉變的工作。美國大約有2萬公裏(12,400哩)長的海岸線及3萬2千公裏(19,900哩)的沿岸濕地。一個近期的研究指出,若美國要適應一米的海平麵上升,需花費1560億(國民生產總值的3%)。而大部分的國家均不能花如此大的金額來做適應環境轉變之用。

隻要海平麵上升多一米,一些島國,如馬爾代夫便會被淹沒。由基裏巴斯共和國(太平洋島國)的其中兩個小島已被淹沒於巨浪之下。2005年初,其他的島嶼亦被大潮淹沒,衝走了耕地、海水汙染了井水,並淹沒了家園及醫院。

若現在的暖化趨勢持續,倫敦、曼穀以及紐約等城市將會低於海平麵,使數以百萬計的人失去居所,並會嚴重破壞經濟。若海平麵上升1米,埃及的亞曆山大港便會是其中一個會發生泛濫的城市。因此,築更高的防波堤都是不切實際的。就算是最富有的國家,也會有泛濫的問題。

海平麵上升亦會汙染到地麵以及地下淡水,使淡水短缺的問題更加嚴重。泰國、以色列、中國、越南以及一些島國正麵對地下淡水受到汙染的問題。

一些沿海地區農村人口以及耕地(尤其是稻米)會被摧毀。根據英國皇家學會(theUKRoyalSociety),隻要海平麵上升1米,有17%的孟加拉共和國會被淹沒。孟加拉是全球其中一個最貧窮的地方,一旦發生水災,會使數以百萬計的人流離失所,並會損毀50%的稻米耕地。

以上海所在的長江三角洲為例,按照國家海洋局的研究,在有防潮設施情況下,如果海平麵上升65厘米,按照曆史最高潮位推算,海水可能淹沒包括上海在內的長江三角洲和江蘇海岸13%的土地,也就是說,長三角富庶的多數城市,都將麵臨海平麵上升的威脅,經濟損失可達2372億元人民幣,受災人口達2349萬。

當然,沿海地區會采取防衛措施來應對,但我們依然可以想象,如果海平麵到2050年上升70厘米,會造成多麼嚴重的損失,富庶的城市將遭受嚴重影響,千千萬萬的人們或許將麵臨被迫搬遷的困境。在極端情況下,《後天》那樣的電影場景也許將成為現實。

和長江三角洲麵臨同樣威脅的,還有很多沿海地區的城市和鄉村。海南省樂東縣龍棲灣村附近海岸在1996—2007年的11年裏後退了200餘米,數十間房屋被毀,村民不得不隨海岸變化而三次搬遷。到2005年,廣西防城港市港口區光坡鎮沙螺寮村被淹沒的土地麵積達4.2平方公裏,造成100多戶村民遷移。

除了土地被淹沒,海平麵上升會導致沿海公路、農田和建築被海水侵蝕破壞,台風、風暴潮頻發,海水入侵、土壤鹽漬化加劇,城市排汙困難等一係列問題。

有海岸“保護神”之稱的紅樹林也深受海平麵上升之害,分布麵積逐漸減少。近10年來,由於海平麵上升和人為破壞等原因,廣西有10%的紅樹林消失了。紅樹林的減少,加劇了海岸侵蝕,降低了沿海抵禦風暴潮、海嘯、海浪等海洋災害的能力。

海平麵上升,海水步步進逼,我們的家園正在被淹沒——此時此刻,全球變暖已真實地發生在我們身邊!

(五)物種滅絕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指出:“地球上大部分的瀕臨絕種生物——大約25%的哺乳類動物以及12%的雀鳥——有可能於幾十年內絶種。這是由於氣候變化,影響到它們所棲息的樹林、濕地及牧場,而人類發展亦阻礙了它們移居到其他地方。”

每個物種皆有其獨特的生態位置,而進化可讓它們在這獨特的位置生存——生活於其特殊的“居所”及特定的生活環境(包括溫度、其他動植物)。有些生物會有較強的適應力,或者說“能屈能伸”。例如,老鼠和狗能在很艱難的環境生存,但考拉卻隻能在有桉樹的地方生活。人類活動導致氣候變化,氣溫、降雨量及海平麵上升,摧毀了一些生物的棲息地,而破壞的速度比生物移居的速度還要快。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2007年發布的第四次評估報告指出,未來六七十年內,氣候變化會導致大量的物種滅絕。現在已經可以確信氣候與一些蛙類的滅絕有關,而這僅僅是冰山一角。氣候變化導致的物種滅絕風險將會比地球曆史上5次嚴重的物種滅絕規模還要大。拯救生物的時間所剩不多,而唯一的預防方法,便是於未來幾十年內迅速減少排放量。

以下是一些受威脅的生物品種及動物棲所的例子:

1.珊瑚礁:海水溫度上升導致的珊瑚白化可以嚴重地危害、甚至毀掉整個珊瑚礁。就算是不到1度的升溫,也會使珊瑚發生白化。而全球熱帶海洋的氣溫在過去100年已經上升了攝氏1度,並估計會持續上升。世界著名的澳大利亞大堡礁便是珊瑚白化問題的其中一例。2002年,大堡礁受到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白化問題困擾,超過60%的珊瑚礁受到影響。除非氣候變化的速度比預期中的減慢,否則大部分的珊瑚礁均會在幾十年內死去。由於有數以百計的生物依賴珊瑚礁為其棲所,若珊瑚礁消失,那些生物將會隨之而滅絕。

2.北極熊:北極熊是地球上最大的陸上食肉動物。它們隻需於體內儲存脂肪,便可以數月不進食。通常北極熊都是倚靠獵食冰層上捉到的海豹來儲存脂肪。冰層融化,它們便找不到食物。北極熊還會用漂浮的海冰作為交通工具,懷孕的北極熊冬天挖雪洞用作產房。但北極夏季海冰的範圍在過去50年裏減少了近27%,而最近20年,海冰厚度也以每十年7%~9%的速度減少。北極地區的夏季海冰在21世紀末之前就可能完全消失,而失去家園的野生北極熊亦會隨之滅絕。

3.植物:與動物和昆蟲一樣,不同植物均需要不同的天氣。例如,在北美洲巨形仙人掌旁不會找到黃樺木。降雨量以及溫度轉變會使植物不能再在原本生長的地方繼續生長下去。另外,如動物一樣,植物經不起競爭。由於氣候變化,隻適應在較寒冷氣溫下生長的植物,會被更適應新溫度的新品種取代。相比動物和昆蟲,大部分的植物都不能在短時間內移居。它們受到種子以及花粉所能到達的距離所限製。現在的變暖速度對植物來說已經太快。人類建築也會阻礙植物移居。

大部分動物和昆蟲需要特定的植物種類,來作為它們的棲所。所以,植物品種的消失,會帶來連鎖影響——導致更多動物和植物絕種。二、從《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到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氣候變化已是不爭的事實。今日,我們的地球比過去兩千年都要熱。如果情況持續惡化,於21世紀末,地球氣溫將攀升至二百萬年來的高位。氣候變化的原因,雖然世界仍然存在一定的爭議,但全球科學家的共識是:有90%以上的可能是人類自己的責任,我們今日所作的決定和選擇,會影響氣候變化的走向。

對氣候變化的進程、嚴重性和對不同地區的影響的了解仍在不斷深入,但科學家已證實了以下幾點:

第一,某些氣體如二氧化碳,在大氣層裏形成了溫室效應,阻止熱力反射回太空,使地球氣溫持續上升;

第二,燃燒化石燃料(煤炭、石油等)會釋放更多二氧化碳至大氣層。二氧化碳雖不是最強的溫室氣體,但由於人類活動而產生的二氧化碳含量大幅度提高,成為增強溫室效應的元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已達六十五萬年來最高。90年代可算是曆史上最熱的十年,而1998年是當中最炎熱的一年。以下數點也得到了廣泛認同:

第一,由於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全球平均溫度將比工業革命之前上升攝氏1.3度。限製溫度升幅在攝氏2度以內,是防止氣候變化帶來更嚴重災難的唯一方法。

第二,如果溫室氣體的排放再不被控製,氣候變化的速度將會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快的。

第三,氣候反饋機製極可能帶來急劇而不能補救的連鎖反應,沒有人知道氣候變化到了什麼程度會導致“世界末日”。

第四,溫室氣體是元凶。地球大氣層是由一層層氣體組成,氣體把熱量罩住,維持了地球上的生命。可是,燃燒化石燃料和采伐森林,增強了溫室效應,加上原有氣體天蓬,導致了更多熱量被籠罩。結果,全球氣溫不斷上升,使世界氣候失去平衡。盡管二氧化碳是人類排放最主要的溫室氣體,但我們也同時排放其他可以困住熱能的氣體。在《京都議定書》中溫室氣體及其涵蓋了二氧化碳及其以外的五種氣體:甲烷、氧化氮、氫氟化碳、全氟化碳和六氟化硫。而且,水蒸氣也是溫室氣體,但人類產生的水蒸氣不會進入大氣層。人為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來源是能源生產和交通運輸中的化石燃料燃燒。土地用途的改變和森林采伐也釋放更多二氧化碳到大氣中去。而樹木等植物作為天然的“碳倉庫”,會吸收二氧化碳,但一旦被毀,這些碳便又會釋放到大氣層中去。一旦二氧化碳進入大氣,大部分二氧化碳可以停留50~200年,一些更可永久停留。

第五,什麼是化石燃料?石油、煤炭和天然氣統稱為化石燃料,因為它們都是數百萬年前植物和動物殘骸演化而成。所有化石燃料都是由碳氫化合物組成,燃燒時會釋放二氧化碳。現在,化石燃料占工業世界能源的八成來源。它是不可再生的資源,所以遲早會耗盡。但是,如果我們想避免危險的氣候變化,我們隻可燃燒現在已知的石油、煤炭和天然氣庫存量的四分之一以下,燃燒更多隻會釋放更多二氧化碳,大大加劇氣候變化。

第六,誰在大量燃燒化石燃料?最簡單的答案就是工業國。由於工業國有強大的經濟,燃燒化石燃料已經曆時上百年,所以,他們要對二氧化碳排放的累積性影響負最大責任。不過,發展中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也在不斷增長,未來這些國家肩上的責任也會越來越重大。

解決氣候變暖問題,需要全世界的共同行動,國際社會為此進行了巨大的努力。

(一)《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

1992年6月3日至14日,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在巴西裏約熱內盧國際會議中心隆重召開。180多個國家派代表團出席了會議,103位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親自與會並講話。參加會議的還有聯合國及其下屬機構等70多個國際組織的代表。會議討論並通過了《裏約環境與發展宣言》(又稱《地球憲章》,規定國際環境與發展的27項基本原則)、《21世紀議程》(確定21世紀39項戰略計劃)和《關於森林問題的原則聲明》,並簽署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防治地球變暖)和《生物多樣化公約》(製止動植物瀕危和滅絕)兩個公約。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是世界上第一個為全麵控製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以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給人類經濟和社會帶來不利影響的國際公約,也是國際社會在對付全球氣候變化問題上進行國際合作的一個基本框架。

公約由序言及26條正文組成。這是一個有法律約束力的公約,旨在控製大氣中二氧化碳、甲烷和其他造成“溫室效應”的氣體的排放,將溫室氣體的濃度穩定在使氣候係統免遭破壞的水平上。

公約於1994年3月21日正式生效。自此,每年都召開一次締約方會議,就有關問題進行談判。目前有191個締約方,但它沒有設定強製性減排目標。

(二)《京都議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