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六章(1 / 2)

一個多世紀以來,美國富豪們的樂善好施在全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20世紀初,美國最富有的人是洛克菲勒。石油大王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當時的個人資產是14億美元。洛克菲勒的個人資產14億美元,用現代標準看並不多,但在當時他的財富與當時美國的GDP總量相比,比例高達驚人的1∶65。比爾·蓋茨的個人資產高達500億美元,財產的絕對量大大超過洛克菲勒,但即便如此,他的財產與現在美國龐大的GDP總量比起來,比例僅為1∶152。他親自和通過他的洛克菲勒基金把數億美元捐贈給醫學研究和教育事業。洛克菲勒去世以後,洛克菲勒基金會繼續捐助科學創新研究。抗生素是亞曆山大·弗萊明1928年在實驗室中不經意間發現的,但此後用於醫學的研究進展極其緩慢。1938年洛克菲勒基金會資助牛津大學科學家霍華德·弗洛裏和厄恩斯特·錢恩從事此項研究,大大加快了研究進度,從而為現代製藥業打下了基礎。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南非地區人口爆炸性增長,由於綠色革命的出現,才生產出足夠的糧食。作為綠色革命基礎的大多數雜交作物都是諾曼·博勞格在墨西哥的研究中心培育出來的,而資助這個中心的正是洛克菲勒基金會。洛克菲勒基金會的資助對DNA研究與生物技術產業的興起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受益於洛克菲勒基金會資助的還有很多項目。洛克菲勒能夠積攢大量金錢,又能夠把這些錢慷慨大方地捐贈給別人。洛克菲勒的一生,是一個一心一意的慈善家。他曾說:“上帝讓我來到這個世界上,就是來賺錢並把賺到的錢捐贈給別人。”

21世紀最初的幾年,美國最富有的人是微軟公司的比爾·蓋茨。比爾·蓋茨說:“伴隨巨大的財富而來的是巨大的責任,現在是把這些資源回報社會的時候了,而幫助困境中的人們是回報社會的最好方式。”2000年1月,“比爾和梅琳達·蓋茨基金會”成立了,基金會從成立之時起,就努力關注全球的健康問題,爭取使全世界的圖書館都能上網。基金會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四個領域:衛生、教育、互聯網和幫助困難家庭。蓋茨夫婦曾經長途跋涉到非洲去考察貧困和傳染病問題。他們把在世界各地抵禦疾病的傳播和促進教育的發展作為基金會工作的主要目標。截至2005年,基金會已經向第三世界國家捐助了105億美元,挽救了至少67萬人的生命。比爾·蓋茨還曾說:“慈善是我們作出的一種選擇。我們要向大家顯示,它能帶來許多樂趣,會產生很大影響。”比爾·蓋茨於2008年6月27日起卸任微軟執行董事長職務,轉任非執行董事長,他將逐漸淡出微軟公司的日常事務,以便把主要精力用在慈善事業上。他將580億美元的個人資產全數捐給慈善事業,受到國際輿論的高度讚揚

2006年6月26日,美國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總裁沃倫·巴菲特在紐約公共圖書館簽署捐款意向書,正式決定向“比爾和梅琳達·蓋茨基金”捐款300億美元。巴菲特說:“我非常欣賞比爾·蓋茨夫婦基金會的成就,而且希望從物質上幫助它擴大影響力。把從社會得到的財富回贈給社會,是我一貫的信念。上天堂的路不止一條,但這條路很不錯。”顯然,巴菲特的考慮已經超越了金錢,他考慮的是自己的靈魂。對許多美國人來說,他們十分看重積極奮鬥,白手起家,經曆失敗和成功。在美國,即使是富家的子女,他們年輕時仍喜歡靠自己打工掙錢來賺取生活費。巴菲特說:“我認為,創造巨額的‘王朝財富’不符合我的世界觀。我的孩子們不應當繼承我的社會地位,不能因為你出生在我的家庭就得繼承相應的社會地位。當然,富人應當給自己的孩子留下足夠的財富,以便讓他們能幹他們想幹的事情,但是這種錢也不能太多,否則他們將注定一事無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