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過,心中就會有答案(2 / 3)

看著包包在群裏連發的這幾條消息,不免覺得心疼。對於剛畢業不久的她來說,這些才隻是個開始。日後的路還很漫長,誰也無法確定要發生什麼,經曆什麼。而我們幾個唯一能做的也隻有不斷地給她鼓勵打氣,說些安慰的話語,煲一碗“雞湯”。

可是有時候,話說多了,雞湯“喝”多了,自然會膩。她能做的隻能靠自己一個人來緩解、調整,走出這樣的狀態。

孤獨也好,無助也罷。因為既然選擇漂泊在外,就要學會承受生活中的孤獨感與無人訴說,這是一個冷暖自知的生活狀態。

我相信,對於大部分隻身在外漂泊闖蕩的人來說,那種孤獨、無助感時常會在某個時候向自己不斷地席卷而來。它就像是藏在身體某個部位的血液,不定期地湧動著,不管是該或不該,它就是在那裏。

就連有時候走在喧鬧的街頭、商場、鬧市都會覺得自己是孤獨的。印證了那句:孤獨是一個人的狂歡,狂歡是一群人的孤獨。也會在受挫的時候,懷疑自己的選擇,質疑自己的能力。

前幾天,我在微信後台收到一位讀者朋友的留言,她說:“阿笙,你在上海孤獨嗎?有沒有想家的時候?”

當我收到這條消息的時候,我覺得很暖。一來,很喜歡她對我這樣的稱謂,讓我覺得很是親近;二來,很感謝她的關心與慰問。

我很簡短地回複她,我說:“慶幸的是,我沒有感覺到孤獨,因為有親人和朋友的陪伴。”是的,太多的時候,我沒有覺得自己孤獨,我很慶幸在這座城市有我所熟悉的麵孔、親近的人。但,想家我是 有的。

自從畢業後,回家的次數屈指可數。在外久了,我們便漸漸地發覺,家成了遠方,遠方成了家。

暑期六七月份,是公司忙的一個時間段。那段時間,也是我來上海後最為想家的時候。大概是因為,每天加班到很晚,在繁忙中亂了方向。然後,下班走出公司大樓,看著深黑色的夜空與橘黃色的路燈 下映射出自己的影子的時候,不得不去承認自己的孤獨與想家。也偶爾會在那段時間,被自己的壞情緒包圍著,懷疑自己,懷疑來到這座城市的初衷。

我在閨蜜群裏說,我想我爸媽,想家。她們說,那就給他們打個電話吧。後來,我沒有打電話給父母。因為我了解自己在有情緒的時候,若是給他們電話,聽到他們的聲音我會控製不住自己的眼淚。

那天,我一個人坐在公司樓下人行道的座椅上,看著眼前來往的陌生人群,有人走得很是匆忙,有人走得很是愜意。但我知道在他們之中一定也有和自己一樣在這座城市漂泊著的人,他們也有失意的時候。

我們都在被這個世界完美地馴養著,所走的每一步,所經曆的每一次迷茫與不安、艱難與困苦,都將是我們能夠更好地生活下去的資本。

我們總是習慣性地在脆弱的時候,把自己的悲傷無限地放大。然後,將自己困在一個無底的黑洞裏。可是,生活不就是這樣,一遍遍打磨著我們的同時又一遍遍溫存著我們。

這個世界上,永遠都會有比我們生活更加艱難、孤獨的人。

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裏有這樣一句話:心很脆弱,你的心很脆弱,你得學會哄它,不管碰到多大困難,告訴你的心“All is well(一切順利)”。

也許,你現在仍然是一個人上班,一個人下班;一個人吃飯,一個人睡覺;一個人逛街,一個人看電影;一個人為生活而打拚,為未來而迷茫。

但,請你不要害怕。因為,你正在一個人努力度過所有你認為艱難的日子。每一個笑容背後都有一個咬緊牙關的靈魂。我們都是在邊走邊成長,邊走邊懂得。

願你比別人更不怕孤獨;

願你想家的時候別哭泣;

願你一個人可以熬過所有艱難的時刻,無所畏懼,把路走下去;願我們都可以在多年以後想起自己所經曆的事,所走的路,會被自己所感動。

誌趣不同,就別硬撐了

朋友是在誌趣相投的領域不經意的偶遇,而不是為了突顯自己的人氣而隨意結識的群體。與其在錯誤的圈子裏浪費自己的時間,不如多花點時間去經營適合自己的圈子。

生活中,我們身邊常常會出現各種圈子。這些圈子,會根據不同的年齡、愛好、興趣、工作等來分配。我們會因為不同的愛好、不同的工作身處在不同的圈子裏。

如果你喜歡看劇,就會擁有一個同樣愛好看劇的圈子;如果你喜歡看書,你所處的圈子,也一定是愛看書的。但如果你愛看劇,你非要去融入看書的圈子,那麼你一定不會感到舒服,甚至不自在。這就 是要把圈子分類的原因。

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穿衣服、鞋子都要挑適合自己大小的,更何況是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適合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

自從開公眾號以來,有不少讀者通過私信添加了我的微信,在微信上經常會收到不同讀者谘詢問題。

不久前,有一位讀者在生活中就遇見了關於社交的問題。讀者在微信上給我留言說:

大學宿舍裏原本跟自己關係比較好的兩個室友,突然就跟自己越來越遠了。也不知道是為什麼,自己好像也沒有做錯什麼,怎麼原來的小夥伴走著走著就散了?有時候,看到她們兩個人親密的樣子,自己心裏不是滋味兒。我是不是不會為人處事啊?還是溝通有問題?

看到讀者的這段留言時,我正坐在下班地鐵上,當時我的腳因為鞋子小磨破了皮,疼得不行。那一刻,我就在懊悔自己明知道這雙鞋磨腳,為什麼偏要穿,就是為了好看?

是的,一是因為好看;二是因為僥幸心理,以為不會有多疼,結果自找罪受。

生活中,我們很容易忽略問題的本質,一直陷在想不通的死胡同裏。我把自己穿錯鞋子這件事,告訴讀者。她似懂非懂地問我,鞋子跟人有什麼關係?

我知道,她沒理解我的意思。

然後,我給她回了一段話:

不是你溝通有問題,也不是你們之間有什麼誤會,就是不適合做朋友了。既然沒有辦法繼續做朋友,那就保持同學關係,不適合自己的圈子,沒必要硬著頭皮擠進去,弄得自己不開心。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就像穿鞋子。適合自己的,才最舒服,相處起來才不累。

魯豫在《偶遇》裏說過,一個朋友的離開,有時候很像是一個愛人的離開,可能是因為我們無意中傷害了對方,可能因為我們彼此不再適合對方,也可能僅僅是因為她找到了更好的那一個。無論什麼原 因,當一個朋友離開了,你還是要祝福她,不要有遺憾,還要對自己說:揮別錯的,才有可能和那個對的相逢。隻有這樣安慰自己。

一開始我們不熟悉,我們都以為彼此可以成為很好的朋友。但慢慢地,我們會發現彼此的愛好、觀點不同了,我們自然也就越走越遠。因為,我們都尋找到了適合自己的那個圈子。

剛畢業的時候,我在一家銷售公司實習。這是一家創業型公司,同事之間的年齡都比較相仿,加上我所在的部門都是實習生,工作氛圍自然也就沒有那麼拘謹,同事之間相處起來也比較輕鬆。

那會兒,我們部門加我一共五位實習生。我們五個人從實習培訓開始就在一起,中午一起吃飯,下班了一起走,漸漸地有一個小群,不工作的時候就在裏麵瞎聊。

可能是剛實習的原因,特別希望自己出了校門就能夠擁有一個不一樣的小圈子,可以在實習的時候不那麼孤單。所以,當我發現部門同事們一起吃飯,一起下班,一起聊工作,那種感覺真的很不錯。我 在心裏慶幸自己遇到了一群友好的同事。

有一次,我約大家一起來自己的住處吃飯,幾個人在桌上吃吃喝喝,有說有笑。大家聚在一起不是聊八卦,就是聊各自對工作的看法。我們喝著酒說,以後不管在哪裏都要保持聯係。

但慢慢地,我發現,大家聚在一起不是吐槽工作就是吐槽工作,除了工作,沒有其他可以聊了,好像每天都在為了吐槽而工作,交流不開心。

這個所謂的小團體,逐漸呈現了分解的模式。隨著剛開始五個人一起吃飯,變成了三三兩兩,再慢慢地也就分解了。

而我,最後也變成了一個人。

剛開始的時候,我會因為五個人的群體分離難過、不開心。

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不會處理人際關係,也曾試著,將自己再次歸置其中。

但不行,因為我們都意識到了各自所需要的到底是什麼樣的圈子。大家都不希望,自己是一個隻會吐槽工作的人。也不希望,自己所處的圈子不交心。有些人可以成為朋友,但有些人僅能止步於同事關係,再無其他交集。

很多時候,我們因為害怕孤單,害怕自己是一個人,就隨意地將隻要是聊得來的人,都稱為自己適合的圈子。

有時候,當你身處一群聊得來人中,其實他們所聊的話題你根本不感興趣,但還是要去附和著說幾句。以為這樣,大家就可以相處愉快,其實,隻不過是各自的獨角戲罷了。真正的朋友、真正的圈子,哪怕你一句話不說,也會接受你。

之前在一本書上看到過這樣一句話:融洽的人際關係有時候並不是和每個人都相處融洽,恰恰是和一些人的不融洽表現出了你的成熟。你會明白:有一些人出現在你的核心圈子裏,你可以信賴他們;有一些人稍微遠一些,你願意接觸他們,與他們共事,但並 沒有打算把他們當朋友;值得注意的是,還有一些人注定不是你的朋友。如果沒有層次感、沒有判斷力,就難免委曲求全,想迎合所有人。

我們可以把自己設置在不同的圈子裏,但你一定要保證,自己所歸置的圈子,你們一定有共同的愛好和興趣,有可以聊得來的話題。如果你所在的圈子,讓自己相處起來很累,或者聚在一起的時候無話 可說,那麼就別硬撐了。

朋友是在誌趣相投的領域不經意的偶遇,而不是為了突顯自己的人氣而隨意結識的群體。與其在錯誤的圈子裏浪費自己的時間,不如多花點時間去經營適合自己的圈子。

自卑心理有多恐怖

我們要做的就是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與自己的自卑和平共處,把自卑變成自己前進的動力。

什麼是自卑?心理學上有兩種解釋:第一種,自卑的心理可以促使人們對自身的正確認識,加快對自身缺點的彌補,對自身的成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第二種,自卑對人們的心理是有一定危害的,當人們希望通過榜樣或美好的事物來促使自身進步和努力時,由於比較的心理作用,人們不可避免地產生自卑情緒,反而會對這些事物產生排斥、厭惡,不利於自身的進步。

這兩種自卑心理,其實也就是積極和消極的區別。

心理學家阿德勒也說過,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我們都想讓自己更優秀,讓自己過更好的生活。

所以,自卑的心理我們每個人都有,主要在於你是消極對待,還是積極對待。

早晨上班地鐵上,我看了最新一期冬季《星空演講》。這也是我第一次看《星空演講》。雖然早前聽說過,但也隻是在微博上一掃而過。

看完這次完整版的演講,讓我感觸較深的是叫獸易小星《我和我的自卑戰鬥史》的演講。

叫獸易小星的演講,講述的是他自己從小到大跟智力、禿頂與形象的三段自卑戰鬥史。

小時候因為智力差數學不好,別人考八十分,他考八分而自卑;工作後,因為別人有頭發,自己二十出頭就開始禿頂而產生自卑;到北京北漂做導演後,他又因為自己形象不好,太胖而自卑。

在他自己這三段抗戰自卑的過程中,他發現,我們根本沒有必要去和自卑戰鬥,因為上天給你的一切,很多時候就是沒有辦法改變的。

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完美之處,每個人都會因為自己的不完美而產生自卑心理,每個人都會在人生的某個階段產生自卑心理。

我們要做的就是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與自己的自卑和平共處,把自卑變成自己前進的動力。

俞敏洪曾回答過這樣一個問題:一個自卑的人如何擁有自信?他說,隻有一個從自卑走向自信的人,才會擁有真正的自信。

所以,如果你也自卑,別害怕,把它變成你自信的墊腳石。

你要知道,自卑這種東西,無孔不入,它就像一顆定時炸彈,隨時都會在我們身上爆炸,又像是一種慢性病,會反複發作。

我自卑最強烈的時期是在初三那年。

那年,我從南方轉學回到老家讀書。當時,對於進入一個新環境,我是非常排斥的,甚至因為轉學這件事,有好幾天我都沒有跟我爸媽說話。那時候,我就在想,為什麼非要轉學回到老家讀書,為什麼不能在父母身邊?

但不管我有多少疑問,我爸的一句戶籍不行就把我打入了冷宮。所以,初二那年暑假,我還沒過完就被送回了老家讀書。

前往新學校是外公和舅舅帶我去的,雖然是自己的家鄉,但對於那裏我是陌生的。從小,我就隨著父母生活在異鄉。腦海裏有關家鄉的記憶,早已隨著時間淡忘。因此,當我站在新學校門口,心裏別提多慌張。

我所在班級的老師是外公的侄子,當他帶我去班裏向大家介紹時,我很落寞。我覺得我找不到任何存在感,一個人坐在第一組最前排靠窗戶的位置,隻能看著窗外。像是一隻被關在籠子裏的鳥,渴望飛出去。

當然,這些並非重點,重點是我為什麼自卑。那學期,我的自卑源於成績。這倒是和叫獸易小星有點相似了。進入新班級後,當我聽周圍的同學說,他們初一初二學了哪些內容時,除了英語和語文,我徹底蒙了。尤其是理科,這是我的弱項。

因為,我在南方學的是人教版教科書,而新學校是滬科版。

人教版有很多內容是在初三才學,而且教材簡單。滬科版的不一樣,重點內容都在初一初二學了,教材難。當時,我內心一陣惶恐。

對於天生理科思維薄弱的我,可想而知,初三那一整學年,我過得並不好。原本在異鄉排名靠前的成績,到了老家這所學校一落千丈,甚至一再倒數。

初三上學期,第一次考試,我就沒有考好。這讓我心裏一陣顫抖,心想糟了,剛進入新班級就考成這樣,接下來如何是好?當身邊同學開始問我,聽說你在外麵成績挺好的,怎麼一轉回來就不行啦?我 不知道該如何回答,隻能笑著說,我也很難過啊。

在第一次成績失敗後,我努力看書做題學習,想著下次考試一定要考好。但結果依舊不理想,一次、兩次、三次……有一次,我數學隻考了十幾分,一個人在宿舍哭了好久。第一個學期下來,我變得不 愛說話,自卑。

我的性格也是從那時候發生改變的,我對自己沒有任何信心。在這之前,我以為隻要自己努力,是可以學好的,但事實告訴我,我錯了,我的基礎太差,加上理科很多重點課程都沒有學過。每次考試試 卷發下來,可想而知,都是不堪入目。

我陷入了自卑,對自己的信心減了一大半。這樣的心理一直糾纏著我到整個初三結束,那一學年可以說自己心理素質極差。考不好就哭,老師找去談話,不敢多說什麼,也不敢跟同學交流,因為我害怕 被別人瞧不起,於是,我選擇一個人放在心裏隱忍著。

初三畢業那天,我走得很快,想讓自己盡快脫離那個學校。

可是,這樣就可以不自卑了嗎?可以解決自己的自卑心理了嗎?

不,並不能。

這是逃避問題,逃避自己的自卑心理。我們隻有去麵對,才能解決問題。

因此,幾年後,當我回想起那一學年時,我真的覺得自己是錯的,而且錯得離譜。首先,在處理自己負麵情緒的做法上就不對;其次,就是不敢麵對自身存在的問題。

其實,這種心理是非常可怕的,不懂得自我處理,太在意別人的看法,被自卑左右著自己的思想,寧願接受自己不行,也不相信自己可以,注定太累,止步不前,無法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