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部分 對抗負麵情緒,獲取身心的健康(1 / 3)

擁有強大的內心,從此再也沒有困難可以阻止你,再也沒有人可以傷害你!

世界如一麵鏡子:皺眉視之,它也皺眉看你;笑著對它,它也笑著看你。

——塞繆爾

第13章 尋求一種輕鬆的活法

閱讀要點:

★譏諷苛責,報之一笑

★愛己必先愛人

★健康才是無價的

★不放任自己的情緒

★譏諷苛責,報之一笑

有一次我去訪問史密德裏·柏特勒少將—— 就是綽號叫做“老錐子眼”“老地獄惡魔”的柏特勒將軍。還記得他嗎?他是所有統帥過美國海軍陸戰隊的人裏最多彩多姿、最會擺派的將軍。

他告訴我,他年輕的時候拚命想成為最受歡迎的人物,想使每一個人都對他有好印象。在那段日子裏,一點點的小批評都會讓他覺得非常難過。可是他承認,在海軍陸戰隊裏的30年使他變得堅強多了。

“我被人家責罵和羞辱過,”他說,“罵我是黃狗,是毒蛇,是臭鼬。

我被那些罵人專家罵過,會不會讓我覺得難過呢?哈!我現在要是聽到有人在我後麵講什麼的話,甚至都不會調轉頭去看是什麼人在說這些話。”

也許是“老錐子眼”柏特勒對批評太不在乎,可是有一件事情是肯定的:我們大多數人對這種不值一提的小事情看得太過認真。

我還記得在很多年以前,有一個從紐約《太陽報》來的記者,參加了我辦的成人教育班的示範教學會,在會上攻擊我和我的工作。我當時真是氣壞了,認為這是他對我個人的一種侮辱。我打電話給《太陽報》執行委員會主席委爾·柯吉斯,特別要求他刊登一篇文章,說明事實的真相,而不能這樣嘲弄我。我當時下定決心要讓犯罪的人受到適當的處罰。

現在我卻對我當時的作為感到非常慚愧。我現在才了解,買那份報的人大概有一半不會看到那篇文章;看到的人裏麵又有一半會把它隻當做一件小事情來看,而真正注意到這篇文章的人裏麵,又有一半在幾個禮拜之後就把這件事整個忘記。

我現在才了解,一般人根本就不會想到你我,或是關心別人批評我們什麼話,他們隻會想他們自己——在早飯前,早飯後,一直到半夜12點過10分。他們對自己的小問題的關心程度,要比能置你或我於死地的大消息更關心一千倍。

即使你和我被人家說了無聊的閑話,被人當做笑柄,被人騙了,被人從後麵刺了一刀,或者被某一個我們最親密的朋友給出賣了,也千萬不要縱容自己隻知道自憐。

我在很多年前就已經發現,雖然我不能阻止別人對我做任何不公正的批評,我卻可以做一件更重要的事:我可以決定是否要讓我們自己受到那些不公正批評的幹擾。

讓我把這一點說得更清楚些,我並不讚成完全不理會所有的批評,正相反,我所說的隻是不理會那些不公正的批評。

有一次,我問依蓮娜·羅斯福,她如何處理那些不公正的批評——老天知道,她所受到的可真不少。她有過熱心的朋友和凶猛的敵人,大概比任何一個在白宮住過的女人都要多得多。

她告訴我她小時候非常害羞,很怕別人說她什麼。她對批評害怕得不得不去向她的姨媽,也就是老羅斯福的姐姐求助,她說:“姨媽,我想做一件這樣的事,可是我怕會受到批評。”

老羅斯福的姐姐正視著她說:“不要管別人怎麼說,隻要你自己心裏知道你是對的就行。”

依蓮娜·羅斯福告訴我,當她在多年後住進白宮時,這一個小小的忠告,一直是她行事的原則。她告訴我,避免所有批評的唯一方法,就是“隻要做你心裏認為是對的事——因為你反正是會受到批評的”。這就是她對我的忠告。

查爾斯·舒維伯對普林斯頓大學學生發表演講的時候表示,他所學到的最重要的一課,是一個在他鋼鐵廠裏做事的德國老者教給他的。那個德國老者和別的一些人為戰事問題發生了爭執,被那些人丟到了河裏。

“當他走到我的辦公室時,”舒維伯先生說,“滿身都是泥和水。我問他對那些把他丟進河裏的人怎樣說?他回答說:‘我隻是報之一笑。’”

舒維伯先生說,最後他就把這個德國老者的話當做他的座右銘:“隻是報之一笑。”當你成為不公正批評的受害者時,這個座右銘特別管用。別人罵你的時候,你可以回罵他,但是對那些報之一笑的人,你能說什麼呢?

林肯要不是學會了對那些譴責他的話置之不理,恐怕他早就承受不住內戰的壓力而崩潰了。他寫下的怎樣處理別人批評自己的方法,已經成為一篇文學意義上的經典之作。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麥克阿瑟將軍曾經把這些話抄寫下來,掛在他總部寫字桌的牆上,而英國首相丘吉爾也把這段話鑲了邊框,掛在他書房的牆上。這段話是這樣的:

“假如我隻是試著要去讀—— 更不用說去回答所有對我的攻擊,這店不如關了門,去做別的生意。我盡我所知的最好辦法去做——也盡我所能去做,而我計劃一直這樣把事情做完。如果結果證明我是錯的,那樣即便花十倍的力來說我是對的,也沒有什麼用。”

★愛己必先愛人

要獲得他人的喜愛,首先必須真誠地喜歡他人——這種喜歡必須是發自內心的,而非另有所圖。要做到這一點有一定的難度:某些人感到喜歡別人比較困難。如果你能學著多多喜歡別人,今後對別人產生好感就越容易。光靠嘴巴上說“我要去喜歡他人”是沒用的。

“喜歡別人”是一種生活方式的結果。它是一種訓練有素的思維模式的產物。而能使你喜歡別人的一種思維方式,便是積極思想,也就是說,你必須以一種積極的態度,而非消極的想法對待其他人。

一個人如果隻關心自己,他很難成為一個被人喜歡的人。要成為令人敬重的人,必須將你的注意力從自己的身上轉到別人身上去。哲學家威廉·詹姆斯說:“人性中最強烈的欲望便是希望得到他人的敬慕。”這句話對於“別人”

也同樣適用。如果你隻是過度地關心你自己,就沒有時間及精力去關心別人。

別人想獲得你的關心,卻無法從你這裏得到,當然也不會去注意你。

一個人希望被別人喜歡、敬重,必須先學會關愛別人。要真正地去關心別人、愛別人,激勵他們展現最好的一麵。那樣,正如不求報酬做善事終會有所回報一樣,別人也會加倍地關心你、愛護你。

最好的朋友是能將你內心中最好的潛質引導出來的人。你必須透過表麵現象,看清一個人的真實麵貌。如果你幫助他,使他達到他內心中所期望的境界,你當然可以贏得他的敬重和信賴。如果在一個艱難的處境中,你能對一個人表現出你的理解和耐心,則不隻是那個人,其他的人也同樣會對你非常敬重。

你的行動和語言一樣能表明思想,有時甚至比你的語言更明白、更直接。

我們大多隻是聽人說話,而沒有注意到行動也是一種語言,因此使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受到阻礙。

然而,我們大多數人甚至不知道如何傾聽別人談話。當別人有問題來找我們時,我們常說得太多。我們總是試著提出太多建議,其實大多數時候最重要的是沉默,同時把耐心、寬容和愛傳達給對方。

受歡迎的人大多擁有一種特質,他們似乎知道如何使別人接受自己。誰能做到這一點,誰就能獲得別人的喜愛。所以,過分以自我為中心的人總會令自己不快樂。

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常常不懂得接受自己。這種心境常會產生悲憫和受挫感。因為一個人內心感到痛苦,其他人往往會不自覺地加劇他的緊張情緒。他也絕不能與其他人一起獲得成功,而且他在這樣想的過程中更加造成了一種不令人滿意的人際關係。

有一位名作家和演說家,他身高五英尺八英寸,以美國人的身材來說,隻比一般身高稍微矮一點而已。然而,他非常在意自己的身高,由於擔心顯得比他人矮,他從不與比他高的人一起照相,也不參與社會活動。他變得愈來愈孤僻、畏縮。

後來,他碰巧在一本書中,讀到另一位老朋友的故事。這位朋友個性剛毅,他常給那些有心理障礙或麵臨困難的人出主意。他堅信一個原則:想象自己是偉人,祈禱自己是偉人,相信自己是偉人,做事像偉人,那你便會成為一個偉人。

這個原則抓住了這位名作家及演說家的心,他實踐起來。積極思想使他開始用一種正確的心態去接受自己。現在的他不再過分在意自己的身高。後來我聽到他說:“一個人的身高不在於他的腿有多長,或身體有多高,而在於他是否有智慧和勇氣,那才是最重要的。”

盡管從身高來講,別人都高於他,看他時須低著頭,但現在,即使是身材高的人,也不得不從內心裏真正尊敬他。他學會了接受自己,也接受了自己的身高,在這一過程中發現自己是個真正的巨人。

如果你對他人真正有興趣,並且認為他們很重要;如果你經常關心他們,這無疑會增加你獲得成功和幸福的幾率,別人也會因此而喜歡你。你必須向他們提供建設性的幫助,同時具備與人溝通的技巧。知道如何幫助別人是一門藝術,一個人如果知道該怎麼做的話,他必能獲得別人持久的感情。

所以,我們必須再一次說一遍:愛己必先愛人。

★健康才是無價的

當你突然麵對一個使你吃驚的消息時,你會不會麵色蒼白,顫抖不已,甚至直接暈倒?其實,這一切都是那則消息通過頭腦傳遞給你軀體的反應。

再比如,你與朋友進餐時,他突然說出一句令人不快的話,雖然你仍會繼續用餐,卻變得沒有胃口,食不知味,這就是言語通過你精神給你造成的影響。

看!那邊的人年紀雖輕卻步履蹣跚,即使路上隻是稍有不平也能讓他花上好大的力氣。緣何如此?無他,心老矣。換言之,崩潰的心理必將帶來崩潰的身體。心底踏實自然步履從容,心浮氣躁則腳下無根。

又或突然有緊急事件發生,你可能因恐懼而站立不穩、虛弱至極。為何會舉步維艱?為何會抖動不止?若你仍認為情緒對軀體的影響不大,那麼回想一下,當你發怒之後,會不會在數小時後都覺得頭痛不已。現在你應該開始明白思想和情緒對軀體是有影響的。

幾天前,與朋友閑聊時談及焦慮。“家父患有焦慮症。”他說。

“令尊的身體想必不太好。”我說。

“他的身體不夠強壯,也不夠健康,沒有精神,缺乏活力。”

接下來我滔滔不絕地談起了他父親的身體狀況及經常困擾他的不適。朋友一臉驚訝地看著我,說道:“你怎麼會知道這些?你不認識家父呀!”

“是的,我的確不認識令尊。”我回答道。

“那你怎麼能如此準確地說出他的症狀?”

“這是因為你告訴我他患有焦慮症,這才是他真正的病根。我所描述的不過是焦慮症的常見症狀而已。”

焦慮和恐懼會使人身體上的氣機關閉,導致生命力流通不暢;歡欣和寧靜則恰好相反,它們使氣機開放,生命力在四周形成氣場,疾病便無法靠近。

不久前,曾有位婦人向我的朋友傾訴自己身體狀況極差,湊巧的是我的這位朋友與她稔熟,了解她與親生妹妹之間的恩怨。因此,我的朋友聽完她的傾訴後隻是安靜地看著她,用平靜但堅定的語氣告訴她:“寬恕你的妹妹吧。”

婦人吃驚地看著他說:“我無法原諒她。”

“那麼,”他回答,“繼續與您的關節炎和風濕病作鬥爭吧。”

幾周之後,他與她再次相遇。她邁著輕快的步伐向他走來,告訴他:“我接受了您的建議,去看望舍妹並與她和解了。現在我們又是好姐妹,我也不知道是什麼原因,總之從那天起我的身體一點點地變好了,原先的頑疾已經消失得幹幹淨淨,一點痕跡也沒有留下。我妹妹和我的關係極為融洽,我們倆好得形影不離,你現在很難看到我們兩個單獨行動了。”我們再次驗證了情緒對人身體是有影響的。

一切源於一個觀念。觀念決定你的一切,隻有有了健康的觀念,你才會珍惜健康,去追求健康,為健康付諸行動。觀念如果不健康,即使我們潛心追尋健康,也會遠離健康。很多人都儲蓄金錢,但沒有儲蓄健康。健康是工作、事業、家庭的基礎。當我們擁有健康時,可以追求世間一切美好的東西。

當我們失去了健康時,才想到健康的重要,但為時已晚,所以金錢不等於財富,隻有健康才是無價的。

★不放任自己的情緒

每個人都害怕自己老去,於是你一直在試圖讓自己的身體發生改變,讓它變得與你心目中所喜歡的形象越來越接近。

推動變化的動力不僅來自於內心的渴望,還有對周圍欣賞之人的觀摩和學習。纏繞在心頭的想法決定了變化的方向,如果你心中充滿了光明、希望、快樂的感覺,那你極易把自己與自然界聯係在一起,心胸也變得更寬廣;反之,若是充滿了恐懼、沮喪和悲傷之情,那隻會讓你變得更加自閉,心胸狹窄。

如果上麵的話切中了你的要害,讓你在潛意識裏感同身受,那麼你需要采取一點措施了。快快回想一下自己小時候那天真爛漫的樣子吧。

你需要想方設法讓這種久違了的童真之趣重新回到你的身上,因為成長的歲月裏在你的身體裏留下了太多的痕跡、太多的苦難,它讓你習慣了在爾虞我詐的環境下苦中作樂,不過這樣的歡樂不是真的歡樂。

長到19歲或20歲的時候,你會覺得自己以前的行為過於天真,甚至有點可笑;你開始對生活中殘酷的一麵有所了解,你有了想建功立業的想法,你知道了擔心、困惑、責任的含義。你的時間大多用在掌握謀生技能上,已經不能像以前那樣隨心所欲地遊戲玩樂了。更有甚者,你對年長的人懷有盲目的信心,一心隻想著從他們那裏獲取經驗和捷徑,卻無暇考慮他們的思想或者想法是否真的正確。

不知不覺中你開始陷入世俗的迷惘中,變得憂心忡忡難以自拔。很快這些想法開始在你的肉體和血流中有所體現,這是因為不可見的情感因素直接在身體上沉澱、結晶而造成的,頭腦中因不愉快而產生的垃圾代謝物順著血流向下抵達身體各處。

若幹年後,你開始發覺自己的肌肉變得僵硬,骨骼上長出骨贅,行動開始不便。而這一切與你的實際年齡無關,即使你隻有14歲也有可能爬不上一棵小樹。隻要情緒得不到改善,你的大腦就會時刻不停地向全身傳送著這些有害於身體的物質,你的健康自然是每況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