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岩與南潯絲商】(1 / 2)

《墓誌銘》reference_book_ids\":[7218609093819239480]}]},\"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周子美的《采訪冊》中記載:“道光以後,湖絲出洋,其始運至廣州,其繼運至上海銷售。南潯七裏所產之絲尤著名。出產既富,經商上海者乃日眾。與洋商交易通語言者謂之通事,在洋行服務者謂之買辦。鎮人業此因而起家者,亦正不少。”清末,資本主義國家入侵,他們大量從中國掠奪原材料,蠶絲就是重要商品之一,而中國的蠶絲又以南潯所產的絲最為著名。太平天國進軍南潯期間,很多的商人逃到上海,以此而結交洋商,由於對南潯絲的需求,這些商人中很多人開始販賣蠶絲,也因此而逐漸起家,暴富。“四象、八牯牛、七十二墩狗”是當時民間流傳的用來形容因絲而富有的商人。

“四象”指的是劉、張、龐、顧四大家族。

四象之首為劉氏家族,劉氏的祖上不並富有,而是從劉鏞經營蠶絲開始致富的。湯壽潛所撰的《劉通奉家傳》中記載:“少學商於綿綢布肆。年餘,聞其師歲入僅百千,以為此不足起家。去入絲肆,五年,盡通其奧。又去與裏人合資設肆市上。方是時,歐洲諸國開商埠於上海,大購湖絲,歲出口八九萬包。業是者贏獲過當,不數年而業大起。”

劉鏞(1825~1889),字貫經,又叫劉三東家。對於經營,劉鏞是十分擅長的。依靠經營蠶絲起家後,轉而經營鹽,在當時,劉家是江蘇一帶的大鹽商。除此之外,還有涉及典當行業,地產行業。劉墉生有四個兒子,劉安瀾、劉錦棠、劉安泩、劉安溥。劉家做生意雖然極為成功,家財萬貫,但是缺乏勢的支持。於是劉墉極力促進自己的兒子考取功名,並想方設法把自己的女兒嫁給官宦人家,以此來為自己謀取靠山和勢力。

劉錦棠,1894年中進士,後被賞封內閣侍讀學士銜。劉鏞因為兒子的緣故,也被封為通奉大夫。劉墉的這個兒子,不僅為自己光宗耀祖,考取了功名,還繼承了他的衣缽,十分善於經營。他曾商辦過鐵路、銀行、輪埠等。還與他的同窗張謇大辦實業,發展紡織業。劉錦棠還大量投資南潯的工商行業,為家族辦私塾,做善事、成為當時南潯鎮最大的富豪。

張氏家族,是在康熙年間遷居南潯的。張頌賢(181~1892),字竹齋,也是做蠶絲生意起家,因為開設絲行叫恒和,故大家稱之為張恒和。和劉鏞一樣,依靠絲業致富後的張頌賢開始改做鹽生意。張謇撰的《烏程張封公墓碣》記載:“同治初元(1862年),私販充斥,引滯課絀,鹽法大壞。巡撫召商集議,頌賢連約諸商,收餘姚岱山之私,輕課減價,以阻敵緣江並海之私。於是商利益滋,官課以充,而家亦日以大豐。”張家通過購買鹽引票而成為全國著名的大鹽商。此外,張頌賢還開設錢莊、當鋪、醬園、通運公司、信托公司,投資商業銀行等。

《龐雲繒墓誌銘》中記載:“童年十五習絲業,精究利病……鎮中張氏、蔣氏初與公合資設絲肆,大售,眾忌其能,拆資以困之。公遂獨操舊業,視市盈虛與為進退,獲利倍蓰。數年舍去,挾資歸裏,買田宅,建宗祠、置祀產,建義莊,蔚然為望族。”龐家通過經營蠶絲發家致富,開設怡泰絲行,當地人稱龐家為龐怡泰。

龐雲繒(1833~1889),祖籍紹興,字芸皋。龐雲繒很有經商頭腦,在做蠶絲生意時,結識了胡雪岩,兩人除了合作絲生意之外,龐雲繒效仿胡雪岩做生意,在南潯開設藥店;還和胡雪岩合作,與洋人做軍火生意,從中獲取暴利。後來胡雪岩囤絲失敗,龐雲繒因為及時出手手中的蠶絲才不至於虧損,但也虛驚一場,於是叮囑後輩以後不要再做蠶絲生意,風險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