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1 / 3)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越來越關注心理健康問題,對心理健康的追求必然會成為生活的組成部分,因此,各種有利於心理健康的服務項目就應運而生了。可以認為,人類的各種有益活動如書法、繪畫、武術、體育、音樂、適當壓力下的學習和工作等都有利於心理健康,但心理谘詢是一個直接以人的心理健康為工作對象的專業領域,有其自身的特點和要求。

一、什麼是心理谘詢

我國“谘詢”一詞最早見於《書·舜典》:“谘十有二牧,詢於四嶽”,意為上下級官吏之間商議政事、征詢意見。谘,亦作“諮”,共謀、商議之意。《古·辭書》:“谘,謀也”。《信安王幕府詩》:“廟堂谘上策,幕府製中權”。同時又強調詢問於善者、忠信之人。《左傳》:“必谘於周”,“忠信為周,訪問於善為谘,谘事為詢”。杜預注:“當谘於忠信,以補己不及”。諸葛亮《出師表》:“陛下亦宜自謀,以谘善道,察納雅言”。詢,詢問、請教之意思。《詩·大雅》:“先民有言,詢於芻堯”,引申為查考,“詢事考言”。故谘詢的基本詞義為:主體主動向善者(智者、專家)請教(或商議)意見(或建議、辦法、謀略),引申詞義為:(向書籍等)查詢、考證。

在《現代漢語詞典》中,“谘詢”一詞的解釋為“征求意見”。這是從來訪者角度看的。從谘詢者角度看,有人認為應為“提供信息”。英文中“谘詢”(counsel)和古法語的conseiller、拉丁語consiliari的詞幹相似,意指商議、商量、勸告、忠告、建議、會議、考慮、談話、智慧等。還有人從行為科學觀點出發,將它引申為“介入”和“幹預”,意即把原本屬於自己的問題,自願主動請別人介入和幫助解決的一種行為。另一個英文consult,早期含義是與他人商量,共同商議;向別人或書籍尋求知識、勸告或建議。後來演繹為“以重要事項與能給予明智勸告的人商量”,即向專家詢問、請教、商議、謀劃、當顧問。但在現代心理谘詢中,counsel指谘詢師與來訪者之間的谘詢活動,counsult指谘詢師與相關的第三方(如父母、教師等)之間的谘詢活動,這時,谘詢師既是提供幫助的人,也可以是從第三方尋求幫助的人,如從父母、教師中獲取關於來訪者的情況,以及可能的解決方法。心理谘詢(psychologicalcounseling)一詞既可表示一門學科,即“谘詢心理學”(counselingpsychology),也可表示一種技術工作,即心理谘詢服務(psychologicalcounselingservices)。首先用心理谘詢概念的是威廉森(WilliamsonEG,1939),他在《如何谘詢學生》(HowtoCounselStudents)一書中,將心理谘詢列為學生指導計劃的一個階段。後來,羅傑斯(RogersC,1942)在其《心理谘詢與心理治療》(CounselingandPsychotherapy)中提出了頗具影響的定義:“谘詢是一個過程,其間谘詢者與來訪者的關係能給予對方一種安全感,使其可以從容地開放自己,甚至可以正視自己過去會否定的經驗,然後把那些經驗融合於已經轉變了的自己,作出統合。”派特生(PattersonCH,1967)認為:“谘詢是一種人際關係,在這種關係中谘詢人員提供一定的心理氣氛或條件,使谘詢對象發生變化,作出選擇,解決自己的問題,並形成一個有責任感的獨立個性,從而成為更好的人和更好的社會成員。”杜德利(DudleyJ,1981)認為:“心理谘詢是一個過程,其間,一個人在一種接納、沒有威脅的關係中幫助另一個人,使其朝著充分發揮潛能的方向成長發展,在目前和今後擁有成功和幸福的人生。”《美國精神病學詞彙表》(1988)的定義為:“谘詢是一種談話和討論的治療方法,其中供谘者向詢者就一般的或特定的個人問題提供建議或輔導。”我國《心理學百科全書》(1994)的定義是:“谘詢者就訪談對象提出的心理障礙或要求加以矯正的行為問題,運用相應的心理學原理及技術,借助一定的符號,與訪談者一起進行分析、研究和討論,揭示引起心理障礙的原因,找出行為問題的症結,探索解決問題的可能條件和途徑,共同協商出擺脫困境的對策,最後使訪談者增強信心,克服障礙,維護心理健康。

我們傾向於把心理谘詢界定為一種人際關係,在這種關係中,一方是谘詢者,由受過專門訓練的人員擔任,另一方是來訪者,是有心理上的困擾而尋求幫助的人。心理谘詢的目的是運用心理學方法解決來訪者的心理問題,使之成為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良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