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理群:《周作人傳》,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0年版。

陳丙瑩:《戴望舒評傳》,重慶出版社1993年版。

唐湜:《論梔中國新詩枛》,《華美晚報》1948年9月13日。

孫大雨:《詩歌的格律》,《複旦學報·人文科學》1956、1957年第2、l期。

唐湜:《新詩的自由化與格律化運動》,《詩探索》1980年第2期。

闕國虯:《論戴望舒詩歌的外來影響與獨創性》,《文學評論》1983年第4期。

汪靜之:《回憶湖畔詩社》,《詩刊》1979年第7期。

張新:《新詩運動與新的詩的觀念》,《學習與探索》1985年第5期。

張嘉彥:《新詩誕生後的藝術反叛》,《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87年第2期。

章亞昕:《新詩運動與現代美學思潮》,《社會科學戰線》1989年第2期。

劉靜:《一群自覺的現代主義詩人》,香港《詩》雙月刊1989年第2期。

李怡:《黃昏裏那道奪目的閃電:論穆旦對中國現代新詩的貢獻》,《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89年第4期。

李怡:《中國現代新詩的進程》,《文學評論》1990年第1期。

羅振亞:《嚴肅而痛苦的探索:評四十年代的“九葉”詩派》,《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0年第1期。

潘頌德:《袁可嘉的詩論》,《遼寧教育學院學報》1990年第3期。

吳開晉:《艾青——站在中西文化彙合處的詩人》,《社會科學戰線》1991年第4期。

朱曉進:《從語言的角度談新詩的評價問題》,《文學評論》1992年第3期。

張欣:《“中國新詩”派詩論現代性探索》,《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2年第2期。

駱寒超:《論五四時期的詩體大解放》,《文學評論》1993年第5期。

吳曉東:《從“散文化”到“純詩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3年第3期。

李怡:《魯迅與中國現代新詩》,《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3年第2期。

卓立:《“五四”前後新詩流派之我見》,《福建論壇》1994年第3期。

張同道:《中西文化的寧馨兒:中國現代主義詩的特質研究》,《文學評論》1994年第3期。

龍泉明:《中國新詩第二次整合的界碑》,《中國社會科學》1996年5期。

吳家榮:《論陳夢家詩歌理論的曆史地位》,《安徽大學學報》1997年第1期。

李怡:《論穆旦與中國新詩的現代特征》,《文學評論》1997年第5期。

劉勇:《在現代與傳統之間——略論戴望舒詩歌創作的審美追求》,《北京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版)1999年第4期。

王嘉良:《“浙江潮”與“五四”新文學運動》,《浙江學刊》2000年第6期。

田廣:《論周作人對中國現代詩歌的獨特貢獻》,《蘭州大學學報》(社科版)2003年第4期。

謝冕:《一位唯美的現代詩人:唐湜先生的詩和詩論》,《詩探索》2004年春夏卷。

王嘉良:《引領新潮:浙江作家領銜新文學流派的意義》,《浙江社會科學》2005年第6期。

李震:《梔摩羅詩力說枛與中國現代詩學》,《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6年第4期。

劉景蘭:《論徐誌摩對新詩形式美建構的意義》,《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