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門賦》reference_book_ids\":[7266328547772337210]}],\"14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4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4,\"start_container_index\":14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8},\"quote_content\":\"《隋唐演義》reference_book_ids\":[6833655559229541389]}],\"16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6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6,\"start_container_index\":16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0},\"quote_content\":\"《增廣賢文》reference_book_ids\":[7078123717573741605]}],\"14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48,\"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9,\"start_container_index\":148,\"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quote_content\":\"《遊子吟》reference_book_ids\":[7207266704982805559]}]},\"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心若敞亮,方向就清晰。心有愉悅,情懷便溫暖。心趨寧靜,世間皆美好,就像雨會下,河水會流,魚兒會遊,水草會擺頭那般,我們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雲朵在山水間遊弋,美妙無比。
人生,原來簡單如許。
在喧囂的世界中,順著心的方向走下去
順著心的方向走下去,那便是最溫暖的家。簡單生活,生活簡單,這就是生活的真諦。
徒兒問師父:“師父,為何我想停下來讀讀書,看看報,養養花,卻總是日複一日被瑣碎事情牽絆,難以抽身呢?”
師父笑而不答,指著窗外幾隻叫喳喳的麻雀,它們正在樹上輕盈撲閃著。
“我能像它們該多好啊,自由自在地飛來飛去。”徒兒不由輕歎道。
“其實你也可以。”師父接過徒兒的話說,“試試睡覺的時候睡覺,吃飯的時候吃飯,坐車的時候坐車。你便和它們一般了。”
徒兒甚是疑惑,忙問道:“師父啊,我每天都在吃飯、坐車、睡覺,可有何不同呢?”
“那我問你,你坐車的時候是不是在玩手機,睡覺的時候是不是夢見明天的工作,吃飯的時候是不是在想今天的安排?”師父反問。
“這……”徒兒仔細回想道,“師父,的確是這樣的。”
師父微微頷首,不再言語。
“原來,這諸般困惑,諸般苦惱,諸般憂愁,都源於我們的一心多用,顧此失彼啊!”徒兒恍然大悟。
其實,我們的一生,常常就是在這種舉棋不定或多思多慮中反複度過的,不知不覺中衍生出了抑鬱的沉屙,滋生出滿目憂愁,繁衍了不少煩惱。在這種負能量因子的不時幹擾下,哪還有生活愉悅感呢?
因此,有這種心理痼疾的人,常覺得生活不順心,工作難開心,讀書少快樂,自然而然便會產生各種壓力和不安情緒,以至於陷入庸俗忙碌的輾轉反側中不能自拔,最終積澱成沉重的包袱,使人喘不過氣來。
如此看來,沒有清澈心靈保駕護航的世界,就會導致誠惶誠恐隨時來進犯,讓人不得安寧,身心疲憊。
因而,要想活得更痛快、更真實、更精彩,我們就必須努力地陽光、朝氣、勇敢、積極起來,將生命絢麗成燦爛而美麗的閃耀光芒。就像楊絳先生那樣,百歲壽誕時依然神采奕奕,精神煥發,神思敏捷。
百歲時她說:“我今年一百歲,已經走到了人生的邊緣,我無法確知自己還能走多遠,壽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淨這一百年沾染的汙穢回家。我沒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隻在自己的小天地裏過平靜的生活。細想至此,我心靜如水,我該平和地迎接每一天,準備回家。”
將每一天當作最後一天過,將每一天淡然平靜地過,將每一天自然悠閑地過,生活其實就這麼簡單。百歲的楊絳先生道出了生活的禪機,日子就是一天天地過,一天重複著一天地過去。而這些所謂的重複,並不是得過且過的一成不變,而是滲透了精神、力量、靈魂、情感等諸多因素,並在“潤物細無聲”中慢慢發酵、變化。
楊絳先生一生筆耕不輟,高齡也堅持文學創作,近十年來,可謂是碩果累累。
2007年,《走到人生邊上——自問自答》出版,2014年,長篇小說《洗澡》的續集《洗澡之後》出版,還有《坐在人生的邊上》《魔鬼夜訪楊絳》《儉為共德》等十餘篇短文佳作問世。什麼緣由,讓百歲的楊絳先生還能保持這樣的創作熱情?
或許,百年的人生,百年的光陰,百年的體悟,風景看透後,那些燕歸知春曉,荷舉聞夏風,葉落曉秋濃,隴頭踏遍正是梅香時的自然之美,伴隨著先生樸實、簡單、素淨、熱烈、優美的生命印象。
正如她說:“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是的,生活的酸甜苦辣鹹,人生的喜怒哀樂愁,樁樁件件都得我們去經曆、嚐受、體驗,並因此成長、收獲、充盈。
守住內心的淡定從容,隨緣人生的際遇種種,確信人生的信念信條。楊絳先生用她對生命的感悟告訴我們:有想法就付諸行動,學會做一件事,做好一件事,一生中哪怕做好了一件事,也算是可以告慰一生的。
先生的智慧,其實是她自認平凡。作為普通女性,她一生放棄事業和愛好,輔助丈夫錢鍾書著書立說、教學育人,她敢於並甘於犧牲自我,成就丈夫的文采斐然和人生輝煌,這是一種奉獻美德。然而,先生也有自己的世界,閑暇之餘自我快樂地耕種,創作出一片新天地,收獲了一茬又一茬的春華秋實。
生命的經曆,苦難激發動力,困難提升力量,艱辛開拓方向,凡事順著心慢慢走下去,我們便能抵達天空之城的廣袤蔚藍中。
被世人稱為“先生”的女子,古往今來並不多,知名漢學家葉嘉瑩亦是被人親切地呼為“先生”。
葉嘉瑩先生一生坎坷、艱辛,1948年背井離鄉到了台灣,雖經曆了牢獄之災、失業失家、寄人籬下、家庭不和、愛女早失等痛苦遭遇和諸多磨難,然而先生研究和弘揚漢文化的初心卻從未改變和耽誤,七十餘載不離不棄,她走到哪兒,漢文化的種子就播撒在哪兒,落地生根,抽枝發芽。
2014年,他鄉漂泊六十餘載,九十高齡的先生回到心心想念的故鄉,在南開大學舉行了“葉嘉瑩教授九十華誕暨中華詩教國際學術研討會”。她還大力“倡導幼少年學習誦讀古典詩詞,以提高國民素質”,為中國國學走向更輝煌、更廣闊的世界,添磚加瓦。
唐代詩人賀知章《回鄉偶書》中說:“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兩鬢霜花的葉嘉瑩先生鄉音依舊,鄉情濃烈,像一個回到慈母懷中的孩子,在國學的海洋中歡樂暢遊,肆意揮灑。
2017年,熱門文化節目《朗誦者》想邀請先生出席節目,九十三歲的她想了想,終究沒有答應。她說應該學習楊絳先生,把自己“關”起來才好。
關上時光的藩籬,光陰的扉頁,讓日子慢些,生命緩些,可皓首著書,鶴發授課,可將中國古詩詞的薪火慢慢傳遞。
關起來的先生如蘭有暗香來,一身清風,情懷如玉葉晶晶,精神似嘉樹瑩瑩,澄澈而豐美,清淨且透亮。
百歲老人可以樂觀、豁達、坦然、快樂、安靜地生活、工作、讀書,我們為什麼不能呢?
心若敞亮,方向就清晰。心有愉悅,情懷便溫暖。心趨寧靜,世間皆美好,就像魚兒在水中遊,鳥兒在天上飛,草原上的草隨風擺動那般……返璞歸真,看山得山,看水悟水,何不美哉。
我相信,人生的智慧也源自這些寧靜的體驗。
最美麗的淚水都是海洋之心
珍珠,源自磨礪與洗練。豐美,來自成長與圓熟。生命,在靜美中沉澱和升華。
女子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變成了一粒沙礫,遊蕩在浩瀚的深海中。
沙礫有很多朋友,海馬、大蝦、鯊魚、烏龜,還有各色各樣、五彩斑斕的海上花。但它最好的閨密是大蝦,它們一起嘻哈、遊弋,穿行在蔚藍的大海中愜意地生活著。
有一天,它們約定郊遊外出。左等右等卻不見大蝦,無聊的沙礫便睡著了。
它夢見大蝦躡手躡腳地從背後遊來,緊緊抱住它,無數的小手滑入它的皮膚中。
“好癢,好癢,大蝦別鬧,我再睡會兒。”沙礫用堅硬的身體抵觸著。
外麵很安靜,沙礫覺得海水輕輕地淌過眼眸,有細細的更多的沙礫蜂擁而至,它們相互摩挲著、挨擠著,拚命亂竄著。
“痛,痛!”沙礫睡夢中大叫起來,“大蝦別調皮,放開我!”沙礫開始掙紮。
但越掙紮,越有雙有力的手臂將它牢牢地捆住。它努力想睜眼,疼痛中才發現眼前一片漆黑。
“我這是在哪兒?”沙礫哭泣的聲音回響在空中。
它掙紮——哭泣,哭泣——掙紮,直到水流靜下來,時間也靜止了,沙礫聽見了自己微弱的呼吸在一點點消失殆盡。
此刻,它才想起海馬曾說:“浩渺的大海中,有一個古老的傳說,最勇敢最無畏的沙礫,將會接受蚌殼的洗禮和鍛造,在淚水中結出最閃爍晶瑩的珍珠,並驚豔於人世間。”
“不要,我不要耀眼,不要離開你們,我不要……”沙礫撕心裂肺地哭著,哭著,越來越多的淚水,越來越粘稠的海水穿透了它的心,它再也沒有自我,沒了自由。外麵的世界沉寂、沉寂到了無生息,唯有海馬的話時常還回蕩在耳邊:“經受得住寂寞和孤獨,堅持奮鬥與磨煉,沙礫,終將會成就最耀眼的那一刻。”
不知過了多久,有一天,沙礫聽見漁夫驚喜地大叫著:“好大一顆珍珠!”“哢”一聲,蚌殼自然打開了,它睜開雙眼,一片藍瑩瑩刺激地掛在天上,不遠處金燦燦的花兒怒放著,而後,它一次次穿過金碧輝煌,走上紅地毯,引人注目。它聞到了馨香,碰觸到了一雙溫柔的手,溫溫地掠過它那顆涼薄的心。它看見有耀眼的光束打過來,有人優雅地穿梭在人群中。
“那不是我嗎?”女子猛一驚,從夢中醒來,滿目的淚水浸透了脖子上瑩瑩的一串珍珠。
這串珍珠淚的前塵已成過往,猶如每位女子的一生經曆,它在艱辛、困苦、挫折、磨難中隱忍和堅持,蚌殼是它的“盔甲”,穿不透,刺不破,摔不壞,隻待時間的洗禮,磨礪成最婉瑩、最豐腴的珠圓玉潤,成就生命的圓滿和厚度。
古往今來,曆史上像這樣的“珍珠”女子代代頻出,受人敬仰,惹人疼惜。
譬如以珠玉之心、溫婉之姿、絕世文采、流芳千古的西晉女文學家左棻便是如此。左棻雖容貌平凡,然身處在晉武帝司馬炎佳麗萬千的後宮中,卻能保持幽蘭馨香的出世心態,芬芳予人,這種與世無爭的寬厚之心和容人氣量,確實在宮闈之中難得一見。
她以晉武帝“女秘書”的身份,即興記錄宮中的新鮮趣事、紅白喜事、帝王心情等,儼然是禦前一支筆,成為後宮一些秘事和要聞的見證記錄者,說她是中國第一機要“女秘書”也不過分。左棻不但在殿前奉旨作文寫詩,深居後宮的她也是創作不斷,佳作連連。正如錢鍾書先生對其《離思賦》的評價:“宮怨詩賦多寫待臨望幸之懷,如司馬相如《長門賦》、唐玄宗江妃《樓東賦》等,其尤著者。左棻不以侍至尊為榮……辭章中宣達此段情境,莫早於左《賦》者。”
南山有鳥,自名啄木。
饑則啄樹,暮則巢宿。
無幹於人,唯誌所欲。
此蓋禽獸,性清者榮,性濁者辱。
這首《啄木鳥》,正是左棻生命境界的體悟和人生境遇的寫照。寂寂性清者,才能保守初心,留得本真。
其實,在華夏的曆史長河中,這樣才情卓絕的後宮女子數不勝數。西漢的班婕妤,唐朝的上官婉兒、杜秋娘,宋代的花蕊夫人等,她們都是從浩瀚星海中脫穎而出的閃耀珠貝,燦爛溫潤似珍珠,每一粒都曾飽嚐過生命中的酸甜苦辣鹹。
毛澤東的《詠梅》道:“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