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教育雜談(4)(2 / 3)

《李息翁臨古法書》跋

右為弘一和尚出家前臨古習作。和尚當湖人,俗姓李,名與字皆屢更,其最為世所知者名曰息,字曰叔同。才華蓋代,文學演劇音樂書畫靡不精。而書名尤藉甚,胎息六朝,別具一格。雖片紙,人亦視如瑰寶。居常雞鳴而起,執筆臨池。碑版過眼便能神似。所窺涉者甚廣,尤致力於《天發神讖》《張猛龍》及魏齊諸造像,摹寫皆不下百餘通焉。與餘交久,樂為餘作書,以餘之酷嗜其書也。比入山,盡以習作付餘。伊人遠矣,十餘年來什襲珍玩,遐想舊遊,輒為悵惘。近以因緣,複得親近。偶出舊臧,共話前塵,乃以選印公世為請,且求親為題序。每體少者一紙,多者數紙。所收蓋不及千之一也。

我之於書

二十年來,我生活費中至少十分之一二是消耗在書上的。我的房子裏比較貴重的東西就是書。我向無對於任何一問題作高深研究的野心,因之所買的書範圍較廣,宗教,藝術,文學,社會,哲學,曆史,生物,各方麵差不多都有一點。最多的是各國文學名著的譯本,與本國古來的詩文集,別的門類隻是些概論等類的入門書而已。

我不喜歡向別人或圖書館借書,借來的書,在我好像過不來癮似的,必要是自己買的才滿足。這也可謂是一種占有的欲望。買到了幾冊新書,一冊一冊地加蓋藏書印記,我最感到快悅的是這時候。

書籍到了我的手裏以後,我的習慣是先看序文,次看目錄。頁數不多的往往立刻通讀,篇幅大的,隻把正文任擇一二章節略加翻閱,就插在書架上。除小說外,我少有全體讀完的大部的書,隻憑了購入當時的記憶,知道某冊書是何種性質,其中大概有些什麼可取的材料而已。什麼書在什麼時候再去讀再去翻,連我自已也無把握,完全要看一個時期一個時期的興趣。關於這事,我常自比為古時的皇帝,而把插在架上的書,譬諸列屋而居的宮女。

我雖愛買書,而對於書卻不甚愛惜。讀書的時候,常在書上把我所認為要緊的處所標出。線裝書大概用筆加圈,洋裝書竟用紅鉛筆劃粗粗的線。經我看過的書,統體幹淨的很少。據說,任何愛吃糖果的人,隻要叫他到糖果鋪中去做事,見了糖果就會生厭。自我入書店以後,對於書的貪念,也已消除了不少了。可是仍不免要故態複萌,想買這種,想買那種。這大概因為糖果要用嘴去吃,往往擺存毫無意義,而書則可以買了不看,任其隻管插在架上的緣故吧。

春日化學談

一、關於日光

每年到了三月,偏在南方低低地逼近了地平線運行著的太陽,漸漸升高了地位回歸向北方來,萬物也就從沉睡狀態中蘇醒了。春的恩惠,一言以蔽之,結果歸著於太陽的賜惠加多。太陽不但給與我們以光明與溫熱,還給與我們以食物與能。

我們的食物中,有植物性的穀類和蔬果與動物性的乳、肉和卵。動物不能在自己體內製造食物,植物卻有在體內製造自身所需要的養分的能力。這植物所製造的,就是動物當作食物賴以維持生命的東西。

我們隻要耕田下種,施以適當的栽培,就不難獲得食物。這食物從何處來,怎樣造成的呢?不消說是由被根所吸收的土中的水分與無機成分,和被葉所吸收的空氣裏的炭酸氣中的炭素造成的。將這些化學成分製成食物,是植物的葉綠素的功用,有葉綠素的葉子無異是食物的合成工場。說雖如此,僅是葉綠素還不夠,根本的力量要推太陽。這些化學成分非加以日光的能,才會行合成作用,葉綠素隻不過是捕集日光的能,巧妙地加以利用而已。這時日光的能變形了,在合成的物質之中潛伏著。植物為食物之根本,日光為植物合成工程上必不可缺的要素,可以說,我們是靠日光而生活著的。

空氣中的炭酸氣不多,隻百分之零點零三光景。植物僅吸了這一點,合成上所需要的炭素已盡能供給了。因為葉吸收炭酸氣的速度非常快速,最易吸收炭酸氣的普通常推苛性鉀的濃溶液,葉的吸收力可與相比。有些植物的葉,每一平方米的表麵一小時可合成一克的澱粉。植物這樣地合成醣類(澱粉、糖等),合成脂肪,合成蛋白質,這三者都是人類必要的食物的主成分。此外如維他命之類,亦非動物所能製造,全是直接或間接由植物攝取而來的東西。植物的所以能供給這種重要成分,不消說又要歸功於日光的能。人類可不依賴植物的有無機鹽、水和氧。但素菜類含著豐富的無機鹽,人類事實上仍多量取之於植物。

世間任何事物沒有能就不會活動。例如電車利用了電能,把它轉變為機械能而行駛,蒸汽機關與內燃機關利用了煤或汽油的能,把它的熱能轉變為機械能而旋轉。人類和別的動物是從食物獲得運動的能的。植物的葉製造我們的食物時,所吸收的日光的能轉變為化學的能,潛伏於新化合物之中。這食物一入人體裏,被消化吸收了達到細胞,原來潛伏著的化學的能重新再變形而出現了。變形的場所就是細胞,一部分變形為熱能。使我們有一定的溫度,一部分變形為機械能,使我們全身會活動。我們的一切動作與活動,都是食物中潛伏的化學的能的變形使然,而這化學的能本來就是日光中光線的能。這樣說來,我們的溫熱與活動,可以說就是日光的化身了。不但人類如此,一切生物所營的生活現象,直接或間接都與日光的能有密切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