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營事業就得經營關係,廣結善緣、互相合作、和氣生財,會讓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收放自如。這就是所謂再壞的時機也有人賺錢;再好的時機也有人破產;再壞的事業也有人成功;再好的事業也有人失敗的道理。
1.廣結善緣,共同發展
俗話說:“小才不知有緣,不懂用緣;中才知道有緣,但不善用緣;隻有大才,知緣而且善用緣。”
麵對當今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人們通常認為,商場如戰場,競爭就是拚殺,互相吞並。然而李嘉誠先生卻有著和平共處、百川彙流的豁達,遵循求同存異、共同發展之路的做事原則。廣結善緣,共同發展,才是經商之道。
李嘉誠先生是香港十大富豪之首,美國《財富》雜誌給他評估的身價是130億美元,在2005年頒布的福布斯世界富豪排名榜中,名列第25位。李嘉誠先生的成功,除了靠勤勞和眼光銳利之外,與他以誠待人、以信待人,在穩健中求發展分不開。他14歲就到一家塑膠表帶廠工作,並很快成為該廠的營業員。20歲時,工廠提升他為經理。但兩年後,他用7000元的積蓄開設了自己的塑膠工廠,取名為長江塑膠廠。後來,他在為他的公司命名時,也叫長江。李嘉誠先生曾對“長江”這一名字的寓意做過這樣的說明,他說:“如果你不要支流,你就不能彙流成河。”他希望這名字使他時常記著,經商需要許多朋友和同伴才會成功。因此,他在生意場上,非常注意與同行們和平共處,也會讓一些利益給競爭對手。1985年,他決定以配售方式在倫敦出售“港燈”10%的股份,當時“港燈”快要公布年終報表,而且這一年“港燈”的業績出色。於是,李嘉誠派駐歐洲的代表馬世民建議他延後出售,這樣可以賣一個更好的價錢。李嘉誠先生沒有同意。他對馬世民說:“我們現在出售會給買家帶來一些好處,將來再有配售時就會較為順利。”
“求同存異,共同發展”不僅僅是處理好國與國之間政治關係的良方,也是處理好個人人際關係的妙藥。在社會化分工越來越細的現代社會,恪守“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陳舊觀念的人會使自己陷入某種程度的孤立,與外界隔絕,沒有辦法實現長期有效的發展。
新光企業集團創辦人吳火獅自幼能吃苦耐勞,白手起家,曆經50年的勤勉自勵,終至創業有成。綜觀他的一生,他的成功哲學除了“不斷突破”之外,就是“廣結善緣”四個字。吳火獅就是一位知緣而且善於用緣的大才。他常說:“人腳會帶來肥水。”這句話最足以說明他的“惜緣”。他在商場縱橫數十年,平常待人謙虛周到,極少樹敵。他雖已是億萬富翁,但毫無嬌貴之氣,與各種各樣的人都能打交道,並且相處融洽,所以他結交廣泛,人緣非常好。由於人緣好,遇有機會,別人自然會鼎力相助,這是他成功之道。
當今最流行的一種自我介紹或自我吹噓法就是把自己歸屬於某個圈子裏。在社交場合你會發現,在大家彼此自我介紹時,聽得最多的兩個字就是“圈兒”。有的人說自己是在廣告圈兒裏混,有的說是在設計圈兒,有的在營銷圈兒等如此種種,隻要在某個職業後麵加上兩個字“圈兒”,就像自己已有了歸屬的棲息地,似乎有了些許成就感。而且如果你細心就會發現,有幸在“同圈”裏的人之間,也要較圈外的校友之間親熱了許多,更有甚者根本不與圈外的人相接觸,像是接觸了之後,自己就不再是高雅的“圈內人士”了似的!
圈圈主義隻會讓你限製了自己的視野,有了一點成績便自以為是、固步自封。“圈子”就像是阻礙你發散性思維的屏障,不但把人的思維給束縛住了,也把一個人的想像空間給人為地縮小了。很多人在做事的時候會因此而瞻前顧後。他會感到這樣做有難處,那樣做又不符合圈裏的作風。而且,“圈子”還有一個最大的缺點,就是同一圈裏的人經常互相吹捧,以至於有時都不知道自己的真正份量!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化大生產日漸成熟的今天,圈圈主義的弊端越來越顯現出來。據說,波音747飛機的機身有幾十萬個零部件,而它們又是分別來自於世界各地上千個廠家,他們有的是製造汽車的,有的是製造橡膠的,甚至有的是製造啤酒瓶蓋的。如果按照“圈圈兒”劃分,他們肯定很難是 “誌同道合”的朋友,但是一架波音747飛機的生產卻使它們不得不緊密地聯係在一起。
從古至今,“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句話在中國至少流傳了幾千年之久。它為不同時代的人們提供了交朋擇友的理論依據。然而隨著社會的進步,今天這個觀念顯然已經跟不上時代的發展。現代社會講求的是實效與利益,而要達到這兩個目的,在社會化大生產分工越來越細的今天,在很大程度上就要借助一些圈兒外的力量,廣結善緣了。
2.一個好漢三個幫
在當今商海中,隨時都會有風起雲湧波濤澎湃的時刻,一個人要想能在其中有一番建樹,難免會勢單力孤。常言說,“餓虎還怕群狼”,一個人要想成就一番事業,必須有得力的人才輔佐。但是,網絡眾心,必須具有廣闊的胸懷。李嘉誠曾經說:“承認其他人的長處,得到其他人的幫助,這便是古人說的‘有容乃大’的道理。”
事實上,在創業階段裏,資金並不是最重要的東西,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就像一位企業家所說:“我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就,單靠自己的力量是辦不到的,而是得力於我廣泛的人際關係,得力於我的好幫手。”許多成功人士就是用事實來證明了這個企業家所說的話。
菲力·斯通到達底特律不久,因為一點小誤會,辭掉了他姑父公司的工作,決心自己設立公司製造輪胎,這時他手頭隻有幾百塊錢,僅夠買十幾隻輪胎的原料。
後來他拉了兩個朋友投資,其中一個就是帶他去坐豪華馬車的威克多。三人湊了一些錢,便在芝加哥成立起公司來,名字是“菲力·斯通——威克多橡膠公司”。為什麼要把公司設立在芝加哥,不設在底特律?說起來,這又是菲力·斯通眼光過人之處。
在他推銷調味品時,他對這個美國第二大城的街道情形很熟悉,知道街上鋪的都是鵝卵石,路麵非常不平,連馬匹走在上麵都要穿橡膠鞋。他相信沒有任何一個大城市需要橡膠輪胎比芝加哥更迫切,而且這一城市人口多,要是車輛多對它初期的發展一定有很大幫助。
可是,他的兩個股東並不了解這一點。“底特律是車輛發展的重鎮。”他們說,“而我們將來的產品正是供車輛用的,何以要舍近求遠呢?”
“因為我們初期的供應對象是以馬車為主,”菲力·斯通說,“同時,底特律是製造車輛的城市,但能體驗坐車滋味的人並不多,你們知道,此地有很多工人造了十幾年的車輛,而自己卻一次車也沒坐過。像這樣的人,怎會知道橡膠輪胎的車子坐起來何等舒服?”
費了很多唇舌,菲力·斯通總算把兩個股東說服了,開始在芝加哥製造輪胎。也許因為一開始就不太順利,彼此合作了沒有幾年,這家公司就出讓給別人了。
因為他當初出的本錢少,所以分到的錢也不多,但足夠他到俄亥俄州的亞克朗市去創業用的了。
亞克朗是美國“橡膠之城”。菲力·斯通做了幾年輪胎之後,深深了解到,要想求大發展,一定得有充足的原料。所以在芝加哥生意結束之後,毫不遲疑地獨自到了這個橡膠彙集的城市,成立了“菲力·斯通橡膠輪胎公司”,自己當了老板。
開始時,他的資金不多,隻能小規模經營,並於1903年8月間,成立了“燧石輪胎橡膠公司”,此公司現在已成為美國最大的輪胎公司之一。
燧石公司成立的初期,隻有幾個工人,廠房也小得可憐,是一家舊機器店騰出來的房子。不過,在這段慘淡經營的時間裏,菲力·斯通找到了一個好幫手,使他的事業得到快速的發展。
這也可說是菲力·斯通一生中所遇到的第一個“貴人”。
這個人叫羅唐納,他擁有一項專利,在輪胎上加上橫鋼條,使之與車輪內線密切結合,輪胎不會脫落。這項專利已核準幾年,但沒有人對這一設計產生興趣,再加上那時信息傳播不暢,即使有想要的人也不一定知道。
羅唐納曾與幾家廠商接觸過,他們都不願意冒險試製,而他自己窮得連飯都快吃不上了,當然也無力自己設廠製造。眼看著 如此好的發明無人欣賞,羅唐納在氣憤失望之餘,發誓不再對任何人提起發明的亨。
菲力·斯通來到亞克朗城時,羅唐納已淪落到做工人的地步,由於他情緒太壞,下班後常喝得酩酊大醉,所以人們都叫他“醉羅漢”。
按常理,一個人有了什麼新發明,惟恐別人不知道,絕沒有自己隱瞞的道理。
菲力·斯通感到大惑不解,他有什麼苦衷嗎?為了弄清原因,幾經周折,菲力·斯通終於見到了羅唐納。兩個人來到羅唐納經常去的那間酒吧,找了個安靜的角落,對麵而坐,像老朋友一樣談起往事。
羅唐納先談他的不幸:“我發明的東西沒有人要也就算了,最可恨的是很多人譏笑我、羞辱我。”
“你發明的究竟是什麼東西?”
“是膠胎與車圈密切接合的裝置,使輪胎不易脫落。”
“這是個很好的構想啊!”菲力·斯通脫口說道。
羅唐納在他臉上注視一會兒,仿佛要看清他是真的讚美還是在諷刺。“是的。”他說。沒有虛套、客氣,“這是個很實用的東西,可是,幾乎沒有人賞識它。”
“有很多新發明都是這樣的。”菲力·斯通說,“它們也跟人的命運一樣,要碰機會。”
“我費盡心血研究出這麼一個東西,沒有人要也就算了。”
羅唐納的表情像在敘述痛苦的往事。“我最不能忍受別人拿它來取笑我。為了這個鬼東西,我真的受盡了人們的戲弄。一年前,我帶著設計圖樣和專利證書,去找史道夫,他是本地的橡膠巨子之一,正在努力開發新橡膠產品,不料找到他之後,他看了一下圖樣,突然把它扔在地上。”
“這是為什麼?”
“他說我是個騙子,隨便弄些小孩子玩意來騙他的錢。”羅唐納的眼睛湧滿淚水,嘴唇嚅動幾下,沒有再發出聲音來。
“你可以拿專利證書給他看啊!”
羅唐納沉默一會兒,抑製住內心的悲痛,不讓淚水流下來。“我本來不想給他看的,但為了證明我不是騙子,我最後把證書拿了出來。”他說,“他拿過去隻在上麵瞄了一眼,就像處理廢紙一樣,用手搓揉一下,塞進我的口袋裏,並陰笑著說:‘這是唬弄土包子的玩意,隻有我們製造廠家知道什麼東西能賺錢,審查專利的都是些外行。”
羅唐納咬著嘴唇停了一會兒,接著說道:“這些話遠不是最難聽的,當他最後轟我走時,說了兩句話,才真傷透我的心。他說:‘也許你想發財想得入迷了,才用這玩意兒到處引人上鉤,哼,真是異想天開!”’說到這裏,羅唐納的淚水終於忍不住簌簌地流了下來。
菲力·斯通用手按住他的肩頭,安慰他說:“不管你發明的東西我是否用得著,我一定要交你這個朋友。”
後來,菲力·斯通正是應用羅唐納的那項專利,才取得了企業的成功。
人生在世,誰都不免會遇到險阻,誰也不免會遇到憂傷。隻要你我熱心相助,懦夫也會變成金剛。一句知心的話,也許會賽過雷霆萬鈞;一句親切的呼喚,能有起死回生的力量。
3.順水推舟,巧送人情
要想獲取,必先施予。明明是在求人,而給人的感覺卻是他們在施臥本來是無大功績,隻是順水推舟,卻可兩邊落好,大落人情,這是為人處事高手所為。因為,人際關係存在著一個“成本”問題,使用方法和時機得當,則能降低成本或不用投入也可獲得人心。比如,捐助、義賣、讓利等等公益活動,表麵上資助非盈利甚至“倒貼”的社會公益事業,“無私地”奉獻出愛心,實際上所起的廣告效應,會遠遠大於同等成本的“硬性”廣告。並且,“硬”廣告,隻是讓人知道,而“軟”廣告卻在出名的同時獲得好感與支持。關鍵是要“雪中送炭”,而不要“錦上添花”,這樣才能獲得一個急公好義的好名聲。
由於李嘉誠在塑膠業的實力及聲譽,他被推選為香港潮聯塑膠製造業商會主席。在此任上,李嘉誠做了一件功德無量的事,至今被香港商界傳作佳話。
1973年,石油危機波及香港。香港的塑膠原料全部依賴進口。香港的進口商趁機壟斷價格,將價格炒到廠家難以接受的高位。
年初的每磅塑膠原料是6角5仙(分)港幣,秋後竟暴漲到每磅4至5港元。
不少廠家被迫停產,瀕臨倒閉。
其時李嘉誠的經營重心已轉移到地產上,因此,這場塑膠原料危機,對他影響並不大。況且,長江公司本身有充足的原料庫存。
李嘉誠毫不猶豫掛帥救業。在他倡議和牽頭下,數百家塑膠廠家人股組建了聯合塑膠原料公司。
原先單個塑膠廠家無法直接由國外進口塑膠原料,是因為購貨量太小。現在由聯合塑膠原料公司出麵,需求量比進口商還大,因此直接交易。
所購進的原料,按實價(其實並不高,隻是被進口商炒高了)分配給股東廠家。在廠家的聯盟麵前,進口商的壟斷不攻自破。
籠罩全港塑膠業兩年之久的原料危機,一下子煙消雲散。
李嘉誠在救業大行動中,還將長江公司的12.43萬磅原料,以低於市價一半的價格救援停工待料的會員廠家。直接購人國外出口商的原料後,他又把長江本身的配額——20萬磅,以原價轉讓給需量大的廠家。
危難之中,得到李嘉誠幫助的廠家達幾百家之多。
李嘉誠被稱為香港塑膠業的“救世主”。
俗話說,患難見真情。佛家更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李嘉誠救人危難的義舉,為他樹立起崇高的商業形象,他的信譽和聲望義薄雲天。信譽和聲望無疑又會回饋他無盡的生意和財富。
我們且不論李嘉誠是否有更高層次的思想意識,我們就以商論商,李嘉誠此舉,無疑是經商的上乘之作。
由此我們不難悟出,當業中同行需要你施以援手,而你又有能力時,你該怎麼辦?
落井下石,踩沉對方,你可以少一個競爭對手。但切不可忘記,即使你真能扼殺了對方,總會有新的競爭對手崛起。一個人不可以獨霸一個行業的。正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一個人是賺不完所有的錢的。更兼風水輪流轉,何日又到你家呢?
正確的取向是,應該從李嘉誠的行為中汲取精義。救人於危難倒懸,不但贏得了人緣、信譽及聲望,你的形象實際上為你日後創大業賺大錢埋下了伏筆。不僅是積善積德,就是在商言商,你日後的所得勢必要超過你的付出。以李嘉誠而言,一個被稱為“救世主”的人,誰不願意和他做生意呢?
另外,如果能在做人情的過程中,把他人的利益放在明處,將自己的實惠落在暗處,不但會達到自己的目的,而且可以獲得對方的人情,可以名利雙收,“甘蔗可以兩頭甜”。
1987年10月1日,香港股市恒生指數飆升到曆史高峰的3950點。
牛氣衝天,正是售股集資的大好時機。
此前,9月14日,李嘉誠宣布長實係四間公司——長實、和黃、嘉宏和港燈合計集資103億港元。這是香港證券史上最大一次集資行動。
長實係發行的新股,將由5家證券經紀公司包銷,向公眾發售。
10月19日,美國華爾街股市突然狂瀉508點,造成香港股市恒指暴跌420多點。這場股災毫無預兆,其突發性令全球股市行家及學者大惑大迷。
10月26日,香港股市恒指更暴挫1121點,全麵崩潰。
當時,5家包銷商所擬定的供股價都較市價高出30%以上。
根據協約規定,長實係的大股東或控股公司與5家包銷商共同對半承擔其責任。也就是各負責51.5億港元。
結果,長實係4家公司的集資計劃大功告成。
李嘉誠靠他的機靈,更靠他的運氣,僥幸躲過這場始料不及的股災浩劫。
長實係上市公司市值下跌,但實際資產依舊。而包銷商則欲哭無淚——他們必須承擔包銷的風險。
股災中,李嘉誠首先站出來“救市”,他以大局為重,認購了數億股票支持股市。
這就是被有關傳媒評價的“百億救市”行動。李嘉誠在這次股災中再次扮演了白衣騎士的角色。
4.做老二,不做老大
幾年前看過一篇工商人物的專訪,受訪者是一位電腦業的老板,這位老板提到他的企業與另一家孰大孰小的問題,他說他不想去跟那一家比,也不必去跟他比,他強調他采取的是“老二政策”。他說,當“老大”不容易,因為不論研發、行銷、人員、設備,都要比別人強,為了怕被別的公司趕過去,便不斷地擴充、投資;換句話說,要花很多力氣來維持老大的地位!他說,這樣太辛苦了,而且一沒弄好,不但老大當不成,甚至連想當老二都不可得。這隻是他個人的想法,因為並不是當老大就一定會很辛苦,因為就有人當得輕鬆愉快,因此當老大或老二或老三完全是觀念問題!
不過這位老板所說的卻也是事實——當“老大”的,要費很多力氣來維持“老大”的地位!不隻從事企業經驗如此,上班拿薪水也是如此,像主管就是該部門的“老大”,該老大為了保住他的位子,不但要好好帶領手下,也要和上級長官打好關係,以免位子不保;有功時,主管當然功勞第一,但有過時,主管當然也是首當其衝。但當副主管的就沒這麼多麻煩,表麵上看來他不如主管風光神氣,但因為上有主管遮風避雨,可省下很多辛苦!所以很多人寧可當副手而不願當主管,而也有當副手時沒事,一當主管就生病的,可見當“老大”的難處。
這麼說,並不是不要你去當老大,如果你有當老大的本事,也有當老大的興趣和機會,那麼就去當吧!但如果你自認能力有限,個性懶散,那麼就算有機會,也不要去當老大,因為當得好則好,沒當好一下子變成老三老四,不但對自己是個打擊,在現實的社會裏,更會造成這樣的批評:“某某人不行”、“某某人下台了,聽說很慘”……這些批評對你都是不利的。中國人一向扶旺不扶衰,你一從“老大”位子摔下來,落井下石的有,打落水狗的有,於是本來還可當老二的,卻連要當老三老四都有問題了。
如果你事事都想極力表現自己,爭做老大,注定不會有好的結局,看看下麵這個故事就知道了。
丟工作因為“表現太好”小範畢業於上海某大學金融專業,畢業之後到一家國營大型企業擔任銷售助理一職,試用期6個月。
小範畢業以後和這家國有企業簽訂了試用期合同,銷售助理這個職位讓他覺得能夠完全發揮自己的能力。在業務方麵,小範完成得十分出色,一次業務談判連老總都對他刮目相看。但令人意外的是,6個月試用期結束時,公司人事部門卻委婉地告訴他:“‘五一’長假結束後,你不用來公司報到了。”
“現在想想,可能是我表現太好了,有些人際關係的問題沒有注意,反而丟了工作。”丟掉工作後的小範向朋友說起這件事時隻能這樣苦笑。當時,通過層層麵試進入單位,小範自然想好好表現,但是過猶不及。事後才知道,單位領導和同事對他的能力沒有任何疑義,但是對於他的綜合表現給予了四個字——“鋒芒太露”。過於希望嶄露頭角,不注意處理人際關係,對於前輩同事也不夠尊重,這些都是小範的致命傷。更讓領導和同事難以接受的是,對於他們的一些錯誤,以及單位某些製度上的不健全,小範都會毫不保留地提出,絲毫不注意情麵。
對於自己的意外出局,小範無奈地表示,可能自己對社會關係怎樣處理還不是很明白,想把事情做好結果卻適得其反。“就拿那次談判來說,我確實完成得很出色,但是後來覺得有些越俎代庖了。其實我隻不過是個銷售助理,很多事情還是應該讓銷售經理來處理和決定,我當時沒有意識到。後來老總表揚了我,反而讓我們經理臉上難看了。”雖然滿肚子委屈,但小範也無可奈何,隻得接受這個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