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的父親常對左鄰右舍說:“小孩子就像是一棵茂盛的樹,如果他自己去生長,一點也不管教,那是萬萬不行的。小時候要是不注意好好管教,長大後也是沒有什麼出息的。”有時貝多芬不用心彈琴,父親就用戒尺敲一敲他的小腦袋。要是彈錯了一個音符,就要彈上一天一夜,直到彈準為止。貝多芬的出名,和他的父親對他的嚴厲管教以及自身的勤奮好學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人的成長受環境的影響,是十分明顯的,孩子生下來,家長為他營造什麼樣的成長環境,給予他什麼樣的教育,那麼孩子就會被熏陶成什麼樣。所以說後天的才能不僅取決於自身的勤奮,還在於家庭教育。
3.人一定要有進取心
“哀莫大於心死”出自《莊子·田子方》:“夫哀莫大於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原文是這樣的:顏淵問於仲尼曰:夫子步亦步,夫子趨亦趨,夫子馳亦馳,夫子奔逸絕塵,而回瞠若乎後矣!夫子曰:回,何謂邪?曰:夫子步亦步也,夫子言亦言也;夫子趨亦趨也,夫子辯亦辯也;夫子馳亦馳也,夫子言道,回亦言道也;及奔逸絕塵而回瞠若乎後者,夫子不言而信,不比而周,無器而民滔乎前,而不知所以然而已矣。仲尼曰:惡!可不察與!夫哀莫大於心死,而人死亦次之。日出東方而入於西極,萬物莫不比方,有目有趾者,待是而後成功。是出則存,是入則亡。萬物亦然,有待也而死,有待也而生。吾一受其成形,而不化以待盡。效物而動,日夜無隙,而不知其所終。薰然其成形,知命不能規乎其前。丘以是日徂。吾終身與汝交一臂而失之,可不哀與?女殆著乎吾所以著也。彼已盡矣,而女求之以為有,是求馬於唐肆也。吾服,女也甚忘;女服,吾也甚忘。雖然,女奚患焉!雖忘乎故吾,吾有不忘者存。
孔子認為人生最可悲的莫過於意誌消沉和喪失進取心了。活著的人和死去的人的差別在於:活著的人有思想,有目標,如果一個人心情沮喪、意誌消沉到不能自拔,沉浸在痛苦中,沒有了思想和目標,那這樣和死人有什麼分別呢?
人的一生難免會遇到挫折與失敗,命運不會對每個人都一樣的公平,在不公平的命運麵前,隻能自強不息,依靠自己來拯救自己,絕對不能自歎命薄,自暴自棄。隻有銳意進取、信念不丟,才是改變命運的最佳方法。
成功學家拿破侖·希爾在演講中曾經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叫塞爾瑪的女士陪伴丈夫駐紮在沙漠中的陸軍基地,丈夫奉命去沙漠演習,她一個人留在鐵皮房子裏。天氣很熱,身邊隻有語言不同的墨西哥人和印第安人,沒有人可以和她聊天。她非常難過,於是就寫信給父母,說要丟開一切回家去。她父親的回信就兩行字,但是這兩行字卻永遠留在了她的心中,且從此完全改變了她的生活。
這兩行字是這樣的:
兩個人從牢籠的鐵窗望出去,一個人看到泥土,一個人卻看到了星星。
塞爾瑪不斷看這封信。待她終於明白的時候,自覺非常慚愧,於是她開始了另一種生活,她開始研究沙漠中的仙人掌等沙漠植物,觀看沙漠日落,於是難以忍受的環境變成了令她流連忘返的奇境。一念之差,她把惡劣的環境變成了一生中最有意義的一次旅行,後來她還寫了一本書,轟動一時。她從自己造的牢房裏看出去,終於看到了星星。
其實,一切都沒有變,改變的隻是她的心態與信念。
在美國紐約,有一位年輕的警察叫亞瑟爾,在一次追捕行動中,他被歹徒用衝鋒槍射中左眼和右腿膝蓋。3個月後,當他從醫院裏出來時,完全變了個樣:一個曾經高大魁梧、雙目炯炯有神的英俊小夥現已成了一個又跛又瞎的殘疾人。
紐約市政府和其他各種組織授予了他許許多多勳章和錦旗。紐約有線電台記者曾問他:“您以後將如何麵對您現在遭受到的厄運呢?”他說:“我隻知道歹徒現在還沒有被抓獲,我要親手抓住他!”他那隻完好的眼睛裏透射出一種令人戰栗的憤怒之光。
這以後,亞瑟爾不顧任何人的勸阻,參與了抓捕那個歹徒的行動。他幾乎跑遍了整個美國,甚至有一次為了一個微不足道的線索獨自一人乘飛機去了歐洲。
9年後,那個歹徒終於在亞洲某個小國被抓了,當然,亞瑟爾起了非常關鍵的作用。在慶功會上,他再次成了英雄,許多媒體稱讚他是最堅強、最勇敢的人。
半年後,亞瑟爾卻在臥室裏割脈自殺了。在他的遺書中,人們讀到了他自殺的原因:“這些年來,讓我活下去的信念就是抓住凶手……現在,傷害我的凶手被判刑了,我的仇恨被化解了,生存的信念也隨之消失了。麵對自己的傷殘,我從來沒有這樣絕望過……”
或許在生命中我們什麼都可以缺少,譬如失去一隻眼睛,或者一條健全的腿,但就是不能失去信念。
信念,是成功的起點,是托起人生大廈的堅強支柱。在人生的旅途中,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事隨人願。有的人身軀可能先天不足或後天病殘,但他卻能成為生活的強者,創造出常人難以創造的奇跡,這靠的就是信念。對一個有誌者來說,信念是立身的法寶和希望的長河。
4.恒心是到達目的地的捷徑
“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出自荀子《勸學篇》: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 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荀子認為做事要有恒心,如果半途而廢,就連朽木也折不斷 ;如果你堅持不懈地努力,即便是金石也能夠被打穿。
“懸梁刺股”的故事曆來被世人千古傳誦,用來激勵後人發奮讀書、持之以恒。
西漢時期,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開始由於知識淺薄得不到重用,連家裏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決心認真鑽研。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 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古時候,男子的頭發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 一頭牢牢地綁在房梁上,一頭係在頭發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發,這樣就會把頭皮扯痛了, 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
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輕時,由於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視。回家後,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 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於是他想出了一個方法,準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 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
做事情不可心浮氣躁,一口吃一個胖子,要追求恒久之道,恒心是到達目的地的捷徑,隻要持久不斷的努力,就一定會有所成就。
史泰龍的童年極其悲慘。他的父親是一個賭徒,母親是一個酒鬼。父親賭輸了又打老婆又打他;母親喝醉了也拿他出氣發泄。他在拳腳交加的家庭暴力中長大,常常是鼻青臉腫、皮開肉綻。高中輟學便當了阿混。
史泰龍20歲的時候,下定決心要走一條與父母迥然不同的路,活出個人樣。他想當演員,因為當演員不需要文憑,更不需要本錢,而一旦成功,卻可以名利雙收。在“一定要成功”的驅動力下,他認為這是他今生今世唯一出頭的機會。
於是,他來到好萊塢,找明星,找導演,找製片……找一切可能使他成為演員的人,處處哀求:“給我一次機會吧,我要當演員,我一定能成功!
很顯然,他一次又一次被拒絕了。但是他並不氣餒,因為他知道,失敗定有原因。每被拒絕一次,史泰龍就認真反省、檢討、學習一次。他癡心不改,挫敗之後又去找人……在他一共遭到1300多次拒絕後的某一天,一個曾拒絕過他20多次的導演對他說:“我不知道你能否演好,但我被你的精神所打動。我可“給你一次機會,先隻拍一集,就讓你當男主角,看看效果再說。”
為了這一刻的到來,史泰龍已經做了三年的準備,終於可以一試身手了。他一想到這來之不易的機會,就告誡自己不能有絲毫懈怠,要全身心投入。
第一集電視劇創下了當時全美最高收視紀錄——他從此開始走向成功了!
麵對人生的目標,唯一的辦法就是集中全力應付眼前的事情,永不言棄,以爭取最佳的結果。成功的人並不是行動前就解決所有問題,而是遭遇困難時總能想辦法克服。不管從事什麼行業或活動,遇到麻煩就要想辦法處理,正像遇到溝壑就跨過去一樣自然。
有的人整日無所事事,那是因為對人生毫無目標。如果製定了人生的目標,人們就會感到被許多事壓著,而要想達到目標,就首先要完成這些任務。鍥而不舍、堅持不懈,於是便苦在其中,樂在其中地忙碌著,會抓緊時間去完成,使生活過得非常充實。
人的一生是短暫的,幾十年光陰彈指一瞬。在這一生中,既要工作、養家活口,還要教育子女,待人接物……怎樣在有限的時間裏有所突破,這就需要向著目標努力,持之以恒的去奮鬥。當你向著目標而努力奮鬥的時候,你的人生就開始走向輝煌。
5.努力做好每一件小事
老子說:“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裏之行,始於足下。”即大的事物總是始於小的東西而發展起來的,任何事物的出現,總有其自身生成、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人們應該了解這個過程,對於在這個過程中事物有可能發生禍患的環節給予特別注意,杜絕它的出現。
人生最大的障礙是欲望,最大的敵人是自己的心。許多人一生都在感歎:我這一輩子,沒有一刻讓自己安寧過;直到死時,才悟出一點哲理,原來是自己“殺”死了自己。
我們身邊有太多的人,總是在心中存著這樣一個極普遍的錯誤觀念,認為隻要大事做得好,小事是否做得好,並沒有什麼大關係;甚至還認為,隻要不做大惡,有些小事雖然做得不很合理,也並沒有什麼大害處。其實,這種錯誤的觀念實實在在地給人們帶來了極大的損害,因為一切的事都是由小事積累而成的。
美國西部是一個充滿誘惑力的地方,為此,很多人都跑到那裏打工,夢想從那裏撈到一桶金,闖出一片天地。當然艾倫與太斯也不例外。
艾倫與太斯在前往美國西部的路上偶然相遇了,二人提起去打工的事情,雙雙勾勒起對未來美好的藍圖。到了美國西部後,他們就開始不斷地尋找機會。
有一天,二人同行時,發現地上有一枚硬幣,艾倫看也不看抬著頭徑直走過去了,而太斯卻低下頭將硬幣抬了起來。艾倫用鄙夷的目光看著太斯想:“一個硬幣都要撿,真沒出息,這樣的人怎麼能成大事?”而太斯卻這樣想:“看著錢在自己的腳下溜走,這樣的人怎麼能成就事業呢?”
一次偶然的機會,兩個人被同一家公司錄用了。由於公司規模不是很大,所以分工也就沒有那麼細,時常一個人要做三個人的事,可是工資卻不高。艾倫對這份工作不太滿意,不屑幹下去,就走了,而太斯卻快樂地接受了,並且努力地工作著。
艾倫走後又進了一家公司,他依然在不斷地努力尋找機會。兩年後,艾倫與太斯在街上邂逅了,這時的太斯已經闖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自己辦公司當了老板,可艾倫仍然一事無成,兩年來沒有一個固定的工作。
艾倫不理解地問太斯:“你連一個硬幣都撿,我認為很沒出息,可為什麼你能做出一番大事呢?”
太斯隻說了一句話:路要一步一步地走。不肯從小事做起的人注定不能成功。看不起小錢,隻是一味地盯著大錢。可是大錢從何而來呢?
伏爾泰說得好:“使人疲憊不堪的不是遠處的高山,而是鞋子裏的一粒沙子。”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很有必要隨時倒出鞋子裏的那粒沙。一個身體健康的人,在工作的時候不小心擦傷了手上的一塊皮肉,豈不是很平常的事麼?但如果不及時塗上一些消毒劑,便有可能染上病毒,以致到時候競不得不割去一部分肢體,甚至還會危及性命。誰能說這種小事沒什麼關係?
我們常常看見可怕的火災,幾十甚至幾百間房屋,在半日之內變成了廢墟,巨萬的財產頃刻之間化為灰燼,被火災殃及的居民喪失了他們所有的一切,過著極淒慘的生活。然而,追溯這一場悲劇的發生,不是過一個人吸完了煙,把剩下的煙頭隨手一丟,正好落在幾張爛紙上麵;火燃著了爛紙,接連著又燃著了別的東西,幾個小時之內就成了不可撲滅的烈火。
我們還常聽見兩族的械鬥,幾千人加人了戰爭,死傷的數目達到幾百甚至幾千。事過以後,詳細調查一下起事的原因,不過是兩個小孩子為一件玩物爭吵,或是兩個人為幾句話衝突所引起。那件事的本身本來小得不值一提,可是雙方因為一時的意氣都不肯讓步,結果競演出了死傷千百人的悲劇。沒有那一次小的爭吵,就絕不會有這次大的鬥毆。小事豈可以忽略呢?
再往大處說,就是兩個國家兩個民族中間的戰爭,也常是由於一個極小的誤會或爭端而引起的。結果不隻兩方的戰爭經年,兵連禍結,甚至許多的國家與民族都卷入了旋渦,弄得多少健兒曝骨沙場,多少有用的人成了殘廢,多少女子成為寡婦,多少孩童成為孤兒,多少財物化為灰燼,多少房屋變成廢墟。如果事端才發生的時候,有一方麵肯認錯,肯退讓,肯忍耐,又何至於演出這樣悲慘的結局呢?
無論是個人、家庭、社會、國家、民族,一切的罪惡、災禍、戰爭、衝突,都是從小事釀成大事,從極小不幸的開端,釀成極悲慘苦痛的結局。小的罪惡是多麼可怕呀!隻有明智的人能在禍患起始的時候便看到那可怕的結局,因此戰兢恐懼地設法消弭;大多數的人卻都毫不在意,以為小事無關緊要,及至大錯鑄成,大禍臨近的時候,想要挽救卻已經來不及了。
美國詩人和哲學家愛默生也說:“對於一件做得很漂亮的事的最佳獎賞就是做成這件事。”隻有善於從小事做起,努力把每一件小事做好,將來才有可能做成大事。
6.過風雨,才能見到彩虹
《老子·第三十三章》中講到:強行者有誌。意思是說堅持往前走的人最有誌向。
老子雖然一直強調“柔”,對“強”很回避。但這裏,老子還是對“強行者”給予了認同。老子認為,強行者們是有誌向的人。這裏說指的“強行者”是指不但擁有堅強的、不懈的、持之以恒的奮鬥誌向,而且能切實地付諸行動的人。
說白了,就是要具有在艱難困苦中能夠堅持往前走的人。走過風雨,才能見到彩虹;走過今天的黑暗,才會迎來明天的朝陽。
聯想剛剛成立的時候,柳傳誌、李勤等11個“完全不懂得市場、不懂經營管理的科技人員”,麵對激烈的市場競爭,一時不知所措。計算所隻給了他們20萬元的貸款,這對於開發高技術產品的公司隻是杯水車薪,要想繼續發展下去,就必須要有足夠的資金積累。
1985年,公司組織全體職工,包括科技人員和總經理在內,全部投入低檔次的技術勞務——為社會上其他公司驗收、維修計算機、培訓人員。技術勞務,實際上就是出賣技術勞動力。這樣苦幹了一年,他們用汗水積累了70萬元,為以後開發拳頭產品積累了必要的資金。
他們決定投資開發倪光南的聯想式漢卡。經過不斷的改進、翻新版本,聯想漢卡很快占領了市場。後來,他們又代理AST微機,以其漢卡的優勢建立了銷售微機的渠道,建立了自己穩定的客戶。為此,公司銷售額迅速增長,到1988年,公司銷售額首次突破1億元,達1.2億元。
“今天很殘酷,明天更殘酷,後天很美好,但大多數會死在明天晚上。”所以,不要被現實的困難擊倒,更不要被未來的困難嚇倒。相信,走過今天的風雨,跨過明天的險灘,後天一定可以見到彩虹。
一個人做一點事並不難,難的是持之以恒地做下去,直到最後成功。生活中,許多人做事之初,都能保持旺盛的鬥誌。這個階段,普通人與傑出的人,是沒有多少差別的。然而,往往到最後那一刻,頑強者與懈怠者便各自顯示出來了,前者相信走過今天的風雨,就可以見到明天的彩虹,於是加倍努力;後者則喪失信心以至放棄了努力,於是,便出現了涇渭分明的結局。
清代黃元吉《道德經注釋》說:“為而無為,功無敗也;執而不執,德何失焉?奈今之從事於道者,為無為有,或作或輟,不知時行則行,時止則止,動靜偶乖,與遵遠矣。又有幾成而忽敗,一敗竟無成者矣!《書》曰:‘慎厥終,惟其始。’所以曆億萬年而不替。”
世上,很多人都有成為聖人的遠大理想,他們也確實為之而奮鬥了,可是,最後的成就者卻寥寥無幾。究其原因,且不論能力和才智等條件,最重要的是,他們缺少了“執著堅定”的精神。
開創了一番偉業的美國著名教育家戴爾·卡耐基,原本就是一個很普通的人,而且曾經很自卑,但他後來終於覺醒了,依靠自己不懈的奮鬥改變了命運。
卡耐基出生貧寒,從小就要幫助家裏幹活。為了賺取必不可少的學費,他還經常給人家幹活。但他不肯向現實屈服,總想尋求改變命運的途徑。
他發現,學校裏有兩種人最受重視:一種是體育出色的人,如棒球隊員;再一種就是口才出眾的人,如在演講賽中的獲勝者。他選擇了後者,決心在演講方麵下功夫,爭取在比賽中獲勝。
卡耐基勤學苦練幾個月,但在演講賽中一次又一次失敗了。屢次失敗,讓他痛苦不堪,他甚至想到過自殺。然而,他終究不肯認輸,又繼續努力。次年,他開始獲勝了。這個突破,為他以後的事業播下了思想的種子。
一位演講與交際界的世界大師,當初竟然也在演講賽中屢遭失敗。這個炯異的反差說明,古今中外,眾多的成功者並不是依賴好運氣,而是得力於他們在挫折麵前敢於咬牙堅持下去的精神。
作為一個要有所作為的人,難道說你寧可永遠後悔,也不願意試一試自己能否轉敗為勝?然而,我們卻常常在不該打退堂鼓時拚命打退堂鼓,因為恐懼失敗而不敢嚐試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