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若終日裏隻是盤算著生活裏的那點兒瑣事,終究是在有限的生命裏打轉,難以跳脫出來,無法讓自己安住於一個祥靜的心境中。
有些女性會覺得,人生原本就很瑣碎,這些瑣碎不能避免,也不能逃開。《金剛經》的智慧告訴我們的是,人生在世確實有很多麻煩,生活也真的本來很瑣碎,可是有智慧的女人卻能把平淡的日子過得活色生香,在瑣碎之中活得自在快樂,並且突破生命的有限性。
同樣是活著,為什麼不突破小我,以智慧來應對現實生活裏那數不清的麻煩呢?
智慧女人,永遠不會禁錮在小我的世界之中,她們的智慧決定了她們的心量,而她們的心量,往往會反作用於她們的人生,讓她們的人生顯現出別樣的色彩!
心向菩提,一念成覺
很多時候,我們的心思太過放在“我”這個層麵,因此而生起煩惱無數。佛陀多次講“無我”,並不是否定這個物質存在的“我”,而是教我們不要對這個有生有滅、漸趨衰老的皮囊投入的心思太多。比如,女性每天要梳洗打扮,其實這樣做本也沒什麼不妥,把自己打扮得幹淨整潔、美麗動人,在社交場合上這是一種禮儀,也是對他人的尊重。可是,我們若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在裝扮這副皮囊上,卻從不觀照自心,不改掉貪、嗔、癡等習氣,不踏實修行,這豈不是在浪費生命嗎?
如果有多餘的時間,我們完全可以用在培養自己的菩提心上——這顆菩提心於我們來說萬分重要,可世間女子往往樂於把時間耗在打扮自己、談情說愛、爭風吃醋上,卻不願在自己的這顆心上下功夫,如此想來,真是可悲!
這顆菩提心,本也不神秘,它是我們深層意識裏對生命真諦的探求之心。在世俗生活中,我們一樣也很需要這顆菩提心。沒有這樣的菩提心,我們便會執著於自身,用美麗的衣服裝飾它,用可口的飲食滿足它,如果這個肉身稍稍有些不滿足,我們便痛苦無比,難以自拔。煩惱不能斷除,如何能談靜心?女人若總是活在忙碌焦躁之中,一時半刻都不得安寧,讓自己的心永遠在煩惱中煎迫,那麼這樣的生命是沒有任何質量可言的,縱使自己有再多的財富、再美麗的容貌,也不會有絲毫的幸福感。
這顆菩提心也不是讓我們拋棄現實生活,活在虛幻之中,即便我們身在俗世,我們也依然需要它。有了這顆菩提心,我們當下每一個念頭生起時,便可覺知它,善的、正向的念頭,我們要保持它並使其不斷增強;如果生起邪惡的念頭,那麼我們就需要當下掐斷它。
有了這顆菩提心,我們便不會任由心中的那些念頭擾亂你的清淨,也不會放縱自己的欲望,耗費生命,在空虛無聊中度過一生。有了這樣的菩提心,我們便可對念頭進行選擇,擊破那充滿“負能量”的心念,斬斷煩惱的根源。
在大乘佛教裏十分看重發大菩提心。小乘佛法的修行者隻是自度,讓自己得到安樂解脫,而不曾想過度化眾生,使一切眾生得到安樂解脫。大乘佛法則認為,若要證得菩薩果位,必須首先生出度脫眾生之心。
菩提心,便是無量之心,有了這顆菩提心,佛法的一切正見才算有了落腳點。我們所熟知的那些大菩薩的修行,也都是從發菩提心開始。
一發菩提心,念念想的便不再是如何滿足我們的肉身需求和各種欲望,而是擴寬了心量看待世界、看待眾生,當然,我們對自己也寬容了許多。我們不再急匆匆地生活,而是學著放慢腳步,在必要的時候“放自己一馬”,自己不與自己為敵,那麼這整個世界上便再沒有你的對手和敵人,整個世界與自我、整個眾生與自我,也是圓融一片的。
有了這樣的心念,何愁不得心靜?有了這樣的心念,何愁不能在俗世生活中喜悅快活地度過一生?又何愁不能做那紅塵裏的自在人呢?
【靜心禪語】
破開對小我的貪執,放寬心量,得大安寧;
種種計較不再執迷,回歸眾生,得大自在。
一念向善,身心安樂清淨,世間難得;
將心放寬,不作人我分別,是佛境界。
讀懂《金剛經》,然後努力去踐行
讀過《金剛經》的人很多,但真正領會到其中深意的卻很少;領會到《金剛經》含義的人其實也有,隻是能努力踐行,把《金剛經》中佛陀的教誨落實到生活中的人就太少了。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雲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
“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
(《金剛經》第三十一品《知見不生分》)
“須菩提,若有人說佛陀所宣講的是關於自我相狀、他人相狀、眾生相狀和壽命相狀的見解,須菩提,你怎麼想的?你覺得這個人是否理解我所說的道理呢?”
須菩提回答說:“沒有,世尊!這個人並沒有透徹地理解佛所說的道理。為何我這樣說呢?因為佛所說的自我相狀、他人相狀、眾生相狀和壽命相狀,這些都不是真實存在的自我相狀、他人相狀、眾生相狀和壽命相狀,隻不過有這麼個假名,稱作自我相狀、他人相狀、眾生相狀和壽命相狀而已。”
“須菩提,發無上正等正覺菩提心的人,對於一切的法,應該這樣覺知、這樣觀察、這樣信解,心中不生起任何法相。須菩提,所謂的法相,如來說那並非是真實存在的法相,隻不過有個法相的假名而已。”
《金剛經》隻有短短五千多字,故事結構很簡單,誦讀起來也朗朗上口。關於《金剛經》的解讀著作曆來很多,這些著作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這部經中之寶。但是,讀懂《金剛經》還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對於女性朋友們來說,我們是要用《金剛經》中所宣講的智慧來對治煩惱、調整身心、緩解壓力,讓自己在紛亂忙碌的生活中靜心、清心、安心、舒心。
用《金剛經》裏的佛法智慧來說,從來都沒有什麼讓女人安心靜心的方法,隻是有這麼一個假名罷了——不過在世俗層麵來說,這個方法還是有的,不然,我們如何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裏靜心安心呢?這個方法,不僅是要懂得般若智慧中所說的“萬物萬法皆是假相”這個道理,更重要的是,你是否用這種智慧觀照自己的生活、觀照當下的生命。
所以說,讀懂《金剛經》不如努力在生活中踐行。僅僅是懂得了道理,卻不能把這道理和智慧運用在生活中,那這智慧便是無用的,就好比醫生給病人開出了藥方,但病人卻不肯服藥一樣。“佛法不離世間”,即便我們隻是先從身邊的一件件小事開始實踐這難得殊勝的智慧,那麼到最後,活得自在又安樂的那個人,也必定是我們,而且這樣的安樂喜悅也能給身邊人帶來正向能量。
《金剛經》告訴我們,人的有限性和相對性是完全可以突破的,但是,這個過程說容易也容易,說困難也困難,為何呢?因為世上的聰明人很多,可人人身上都藏著惰性,我們總是在忙一些與人生終極問題無關的事,為此付出了那麼多精力居然還樂此不疲,這也難怪我們無法安心,難以靜心了!而且每當我們說起這“人生解脫”的問題時,總有些人覺得這是身後之事,等到壽終正寢的那天,自然就解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