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許多人來說,《金剛經》這部佛教經典並不陌生,甚至有些朋友還能很流利地背誦出全部或部分經文。這很好!《金剛經》被公認為是佛教的根本大法,其中所講的道理深奧廣博,直指人心,隻當下一刻便能化解人心中的無數煩惱。若是能夠把《金剛經》中所講的道理融會在生活之中(一切佛法智慧本就應該融會在現實生活之中),我們便不難發現,這些道理十分適用於我們處理日常瑣事。
大家不要覺得這些日常瑣事很不起眼,就可以完全忽視掉它們。其實,正是這些不起眼的事情,構成了我們生活的全部或者大部分。也正是因為它們,我們的心才有了種種悲喜愁苦。對於有些人來說,甚至一日之中盡是為了一些瑣碎事情而煩惱掛心頭,竟無一刻能得安寧。這樣的日子,您覺得幸福嗎?作為女性,我們的心思本就比男人細膩,考慮的事情自然也多,有時思來想去,竟是給自己找來了百千的煩惱。難怪有無數女子慨歎:做女人真難!能靜下心來,更難!
若問世間有無讓女人靜心的秘訣,那麼這部《金剛經》正是能讓女性靜心、清心、安心、舒心,擺脫煩惱,開闊心量的殊勝經典。若問這部經典為何能有如此功效,我們還需從頭說起。
不被外境幹擾,靠的是智慧
《金剛經》的開頭部分是這樣描寫的: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此地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金剛經》第一品《法會因由分》)
我曾經聽佛這樣說過:那時候,佛陀帶領著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一起修行,他們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這座園子是舍衛國的長老給孤獨施舍給佛陀的。這一天,到了吃飯時間,佛陀穿上袈裟,端著飯缽,赤足走進舍衛城裏去乞食。在乞食之後他回到住處,用餐完畢便收拾起袈裟,將飯缽洗淨,再用清水清洗雙足,然後安靜坦然地坐下。
這幅畫麵平常又簡單,這段文字平實又凝練,但它分明傳達給我們這樣一種感受:越是簡單平常的生活,越是能讓心靈祥和安寧、平靜安適;越是以一顆簡單平常的心麵對生活,越是能感受到生活中處處呈現出的平靜安適。
也許你會驚歎:偉大如佛陀者,每天的日常生活也隻是這樣嗎?那他和我們普通人的生活,看來似乎沒有什麼兩樣啊。
其實,佛陀也是從平常人一路修行而得到覺悟,在世間解脫的。最初,他與我們本沒有兩樣,和我們一樣有著各種煩惱。但是他比普通人更願意思考,他從生老病死的現象中思考,雖貴為太子,卻能擯棄常人難以舍棄的財富地位進而參悟到無上甚深的真理。因為悟到了這些真理,佛陀成為世間最有智慧、活得最為安適自在的人。
佛陀經過多年苦修,參悟到無上的真理。他認為人們的心靈本來是純淨而無瑕的,人們的生命也能達到一個相對來說圓滿、自在、喜悅的狀態。可為何世人還會覺得生命苦難重重,身心疲憊呢?佛陀說,那是因為人們的心被“無明”困擾,因無明又生出貪嗔癡三毒,攪擾得人們內心不安、日夜不寧。人們的那顆心,隨著外境的變化而變化。當遇到順境時,人們便歡喜這順境,並產生執著之心;當人們遇到逆境時,便會對這逆境生出極大的嗔恨。這顆心就這樣反複變化著,讓自己永遠活在疲累之中。
有時候,我們還會把自己焦躁不安的情緒傳染給別人。佛陀告訴我們,不論外境如何變化,我們也根本沒必要恐懼、焦慮,因為一切事物本身就是因緣和合而成,都在不停的變化之中,而你的心若能安定,便可輕鬆應對一切,根本無須恐懼。
若是真能把心靜下來,歸攏到一處,我們也可以像佛陀那樣,即便吃著簡單的食物,穿著粗糙的衣服,一樣能自得安樂。這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快樂,這種感受平靜祥和,給人以溫暖和慈悲的力量。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咐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咐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金剛經》第二品《善現啟請分》)
在佛陀為數眾多的弟子中有一位須菩提長老,他從座位上站起來,袒露著右肩,右膝跪地,雙手合十,十分恭敬地對佛陀說:“難得啊,世尊!您一向以慈悲為懷,護持、惦念著各位菩薩,囑咐各位菩薩。現在,如果有一心向善的世間男女,發願追求無上正等正覺,追求成就最高的佛道,請問世尊,他們應該如何長久地保持這個發心,讓這發心長駐不退呢?他們又該如何降伏心頭的妄念呢?”
佛陀對須菩提說:“你的問題問得很好!須菩提,就如你所說的那樣,如來總是護持、惦念各位菩薩,總是囑咐各位菩薩。現在,你仔細聽我來講,我將告訴你,那些一心向善、發願成就最高佛道的男子女人應該如何護持求道之心,又應該如何降伏心頭的妄念。”
須菩提回答:“好的,世尊!您能做出教誨,我們心裏很是歡喜,我們願意聆聽您的教誨!”
在這段簡短的對話裏,佛陀的慈悲平和、須菩提的恭敬精進,都躍然於我們眼前。我們讀著這樣的文字,心裏也覺得舒坦起來,繼而心量大開,頓感心頭煩惱減少,這就是《金剛經》的神奇之處——僅僅是幾句經文,也能讓我們煩亂的心趨向寧靜、安然。
在當前這個充滿競爭的快節奏社會,人們的心頭總是充滿各種抱怨、焦慮和恐懼,而社會上也是戾氣橫行,難以讓人安樂。人人都喊著“心裏很累”,人人卻又都在拚命地追求財富和地位。在傳統觀念裏,人們都認為女性可以活得很輕鬆,但恰恰卻是女性更累心、更煩躁、更不安。這個時代的女性普遍都追求經濟上的獨立,渴望體現出自身的價值,其實,這是一件好事。但我們追求成功、追求自身價值的實現,與靜心修心並不衝突。而且,在靜心修心之後,反而對自己的生活和事業更有幫助,這種幫助也許並不是體現在讓你年薪翻倍,讓你獲得異性更多的愛,而是體現在生命狀態的整體提升上。
這也是為何在本章節一開篇,我便先描述出《金剛經》第一品中的場景。我想告訴廣大女性朋友的就是:生活中發生的一切都是平常的,但這平常的生活也能給我們帶來安樂。我們不要把生活中的瑣碎太過當真,也不要因為生活中的瑣事而自生煩惱。
也許你會覺得好笑:很多事情明明就發生在眼前,還有何真與不真的分別?
《金剛經》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正因為一切外相外境都是虛妄的,所以,無論是好境遇還是壞境遇,是順境還是逆緣,終將有過去的時候,它們不會伴隨我們一生。當我們身在順境之中時無須得意,在麵對逆緣時自然也不必惶恐。生活中的一切,都也隻是暫時的存在,如此而已。有智慧的人不會輕易被外境幹擾到自己,有智慧的女人,總能在紛擾變化的世間自在而無牽絆地生活著。
《金剛經》告訴女人的第一個靜心智慧便是:外境隨時變化,本來無須掛牽;若能安心一處,處處都得順遂。
對於大多數女人們而言,她們天生缺乏安全感,所以也害怕生命中出現的各種變化,因為她們擔心自己無力承擔外境變化所帶來的種種後果。《金剛經》告訴我們,這世間萬物,哪裏有永遠不變化的呢?
相愛時,戀人說“我會愛你一萬年”。相信多數女性都隻會心生感動而不會太過當真——因為我們知道人的壽命也不過百年,愛情再堅牢,也不會有萬年之久,即便愛情能有萬年之久,可我們的身體早已腐朽。能這樣去想,這就是一種智慧。但可惜的是,很多女人在這個問題上能看明白,但對生活中別的事情卻看不明白,這種智慧卻沒能延伸到現實生活裏其他的方方麵麵之中,著實很可惜!譬如有位女子與愛人正處於熱戀狀態,在她看來,這整個人生都將變得充滿浪漫色彩。可是,這甜蜜的愛情生活沒維持多久,她就遭到愛人背叛的慘況。在失戀之後她便頓覺人生中再無幸福可言,乃至天地之間都覺得充滿痛苦,從此心頭煩惱苦痛常相伴,沒有一天心能安寧。所以說,我們還需要一種大智慧,能讓我們把人生中的各種事相、各種境遇都看得通透。
愛情的變化還隻是外境變化中的一種,而自己那快樂或痛苦的感受,實在與他人、與外境沒有什麼必然聯係。你的悲喜情緒,也隻是因為對外境的依賴和執著,不如就這樣觀察外境,告訴自己:既然一切人事物都有生滅變化,都在分秒之中變化無盡,那一切人事物自然是無法依靠的,既然無法依靠,又何必執著?
如此去觀察我們周遭的一切,原本緊閉的心便豁然洞開,原本心頭堆滿的煩惱也會豁然釋放。這個時候,你的心應該能靜下來了。
能於日常生活中觀察到萬事萬物的遷變易逝,這便是《金剛經》告訴我們的人生大智慧。女性們若是將此種智慧運用在工作、生活、愛情之中,還怕有什麼會捆綁住自己那靈妙安適的心嗎?因為你無所執著,所以你的心頭也無所掛礙,你的心自然是平靜安適的。
【靜心禪語】
看得破,方能放得開;
看通透,才得真自在!
心上不執著,無所掛礙無恐懼;
保持隨緣心,煩惱焦慮全放下。
生活中,處處是道場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金剛經》第三品《大乘正宗分》)
佛陀對須菩提說:“各位大菩薩,應當這樣降伏迷妄之心:一切有生命的存在,不論是卵生的、胎生的,還是濕生的、化生的,也不論是有形質的還是沒有形質的,有心識活動的還是沒有心識活動的,以及既非有心識活動又非有心識活動的,這所有的生命體,我都要使他們達到寂靜安樂的涅槃境界,讓他們得到徹底的解脫。如此這般度脫了無量無數的眾生,但實質上,又沒有什麼眾生得到了度脫。為什麼呢?須菩提,如果菩薩心中有了自我相狀、他人相狀、眾生相狀、生命存在的時間相狀,那麼就不能成為菩薩了。”
佛陀這就開始給須菩提和其他大比丘說法了。他們不是在廟宇,也不是在聖壇,而是在一處園子裏。佛陀說法,沒有固定的場所,也不是在多麼特殊的建築裏,這也是在告訴我們,生活中的任何地方、任何時間都可以成為我們修行、安心的道場。
我們活在世間,總得勞作奔忙來維持生活,即便身為女人,可以選擇做家庭主婦,不必終日在外奔忙,可到底還是每天都為家庭、為親人操勞。但是,如果以《金剛經》教授給我們女人的靜心智慧來指導生活,那麼即便身在勞作和忙碌之中,我們的內心也會時刻充滿喜悅、自在,而絕不會是煩惱、焦慮和恐懼。內心的平靜安樂反映到容貌上來,自然會給人一種難以言表的美感,這是任何化妝品和時髦服裝都不能帶來的效果。
有些女性朋友可能會覺得我這話有誇大的成分,因為她們覺得僅僅依靠這麼一部經書就能解決掉生活中的各種問題,那簡直是太難以置信了!
在這裏,我要說明的是,《金剛經》雖然為我們指明了一條讓心靈解脫、安適的道路,可我們到底還是要經由自己的實踐才能得到內心的安然平靜,不把修行落實在生活裏,任憑是多麼好的方法,也不會給我們的生命狀態帶來任何改觀。
說到這裏,我們便不得不提一句,若要真修行,若要真靜心,那麼便該明了,生活中處處是道場,時時都是修行時。我們不要妄想靠著一兩部經書就一定能在短時間內釋放掉內心的全部煩惱,因為釋放煩惱是一個需要長期堅持的修行過程。不過,若是你壓根兒就不讀經書、不修行,那內心的煩惱絕對會愈加深重從而更加難以解脫、難以靜心。
譬如我們都希望自己成為被人包容、受人喜歡的女性。有些女性認為,隻要外貌美麗就好,有些女性覺得,內在品質更重要。其實,這涉及的是一個“自我改變”的過程。我們總是害怕出現“變化”,可如果這變化能讓自己過得更幸福、更有意義,又何來害怕之說呢?雖然,外境的變化我們無法掌控,但我們內心的變化卻是自己可以把握的啊。比如修行,這就是生命個體的自我內在變化。
“修行”二字聽來似乎和我們的現實人生距離很遠,但我們放眼看看自己的生活,再審視一下自己的生命便會發現,修行貫穿著我們生命的每一天。我們在單位裏,在家庭裏,和在道場上有什麼不同呢?
在單位裏,我們不明白如何抵擋外界的幹擾,有時候因為工作壓力大,我們不是怨天尤人,就是到處發脾氣。在家庭裏,我們因為生活瑣事而與家人生氣,鬧不愉快。雖然《金剛經》不會告訴我們,如何處理好職場上的各種問題,如何處理好家庭成員之間的矛盾,但是,它卻在當下提升了我們的生命境界,使我們的心不受外境的幹擾和束縛。以一顆靈活的心、包容的心、隨和的心去麵對問題,問題自然迎刃而解。
也許,在以往的人生中,你事業上取得了成功。但你卻把“成功”當作了人生的全部,除此之外,你再看不到人生中的其他樂趣,再沒有對其他事物的追求。於是,這“成功”便成為你心頭的執著,它綁縛了你的心,而原本你的心應該是自由而自為的。盡管你在事業上很出色,令他人羨慕,但你還是對人生有一種無所適從感,而你的心也處在一種空虛、不滿足的狀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