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氣陰兩虛證
主症:心悸怔忡,氣短乏力,自汗盜汗,舌紅苔白,脈虛數或促、澀、結代。
治法:補氣養陰,益心複脈。
方藥:生脈散合五味子湯加減。炙甘草10g,人參(另燉)5g,黃芪30g,麥冬15g,五味子5g。
加減:陰虛明顯者可將人參改為西洋參,若無人參者可改用黨參25g以益氣。若心氣虛衰,心悸喘咳者,人參增至10g,並加葶藶子10g,鹿銜草10g補氣強心定喘;兼水腫者加茯苓皮30g,澤瀉20g,豬苓20g利水消腫;若自汗、盜汗者加煆龍骨30g,煆牡蠣(先煎)30g固澀斂汗;虛煩失眠者加酸棗仁20g,柏子仁10g寧心安神。
2.陰陽兩虛證
主症:心悸氣短,動則喘憋,甚或倚息不得臥,胸悶痛,畏寒肢冷,乏力,自汗不止,水腫,麵色晦黯或發紺,舌黯淡,苔白,脈虛數或促、結代。
治法:溫陽益氣,養陰通脈。
方藥:炙甘草湯加減。炙甘草10g,人參(另燉)5g,黃芪30g,生地黃15g,麥冬15g,五味子10g,阿膠(烊服)10g,肉桂(焗服),幹薑10g。
加減:畏寒肢冷、脈遲者加熟附子10g(先煎)溫心陽;血瘀而心胸翳悶者去阿膠、生地黃,加丹參15g,三七末(衝服)5g,降香15g活血祛瘀;若喘咳胸悶者去阿膠、生地黃,加瓜蔞15g,薤白15g,法半夏10g通陽蠲痹;若尿少水腫者加茯苓皮30g,豬苓25g,澤瀉25g利水消腫。
慢性期或恢複期的證型,多為久病所致,中醫講“久病多瘀”,故上述二證多兼有血瘀,故治療可合用血府逐瘀湯加減。
(單方驗方治療)
1.苦參12g。適用於心肌炎伴房性及室性期前收縮者。
2.黃芪30~50g。水煎服,連服3~5個月。
3.燈心竹葉茶即燈心草9g,竹葉6g。加水適量,煎煮濾汁代茶飲。
4.板藍根60~90g。水煎服。
5.夏枯草30g。水煎代茶飲。
6.金銀花、板藍根各30g,水煎服。
7.雙花茶即金銀花、野菊花各20g,水煎代茶飲,適於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
(中成藥治療)
1.抗病毒口服液適用於本病熱毒侵心者。每次10ml,每日3次。
2.板藍根衝劑適用於本病熱毒侵心者。每次10g,每日4次。
3.玉屏風顆粒適用於本病表虛自汗者。每次1包,每日3次。
4.生脈飲適用於本病氣陰兩虛者。每次10ml,每日3次。
5.天王補心丹適用於本病陰虛內熱,心神不寧者。每次1丸,每日2次。
6.寧心寶膠囊適用於本病心腎不足,心悸,脈數疾、律不整者。每次2粒,每日3次。
7.心寶丸適用於本病心悸,脈遲緩或脈律不整者。每次1~2粒,每日3次。
(針灸治療)
1.體針選心俞、厥陰俞、內關、陽陵泉、三陰交、勞宮,單側取穴,交替使用。每日1次,1周為1個療程。適用於本病心悸、胸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