輯七 唯有你,才能讓你的人生更靠譜(1 / 3)

透過適合自己眼睛的眼鏡看世界

在19世紀,曾有一位著名的主教周遊全國,多次和宗教界、科學界的名人聚會。有一次,他收到一位大學校長發來的信,邀請他去參加一個上流社會的晚宴。宴會結束後,客人們又來到了大廳中,壁爐裏透出溫暖的火光,空氣中彌漫著香檳美酒和雪茄煙的芳香,各位上流社會的中流砥柱們紛紛就“未來”這個話題發表著高論。當被問及對“未來”的看法時,主教的表情立即嚴肅了起來,臉上一直掛著的笑容也驟然消失了:“我認為未來的前景很暗淡。我們已經發現、發明、創造了一切過去需要發現、發明以及創造的事物。我現在所能看到的就是我們正處於自我毀滅之路上,我們正在走向自我沒落。”

聽了這番聳人聽聞的言論之後,大廳內一片寂靜。這時,那位大學校長開口了,“親愛的主教,很抱歉,我不能不反駁閣下的觀點。我絕對不能接受這種認為我們人類處於毀滅邊緣的看法。恰恰相反,我認為科學在繼續進步,經濟在持續發展,富裕安康的新時代即將來臨。我相信,我們可以期待的未來比以往任何一個時刻都要光明。我絕不想傷害您,閣下,但我的確堅信,我們今天所夢想的將在明天成為現實。”

主教十分驚訝,因為還從未有人如此反駁過他。“那麼,究竟什麼夢想可以成真呢?”“我相信,有那麼一天,人類可以學會像鳥一樣飛翔……也許甚至可以飛向藍天白雲之中。”“您一定是瘋了!”主教喊了起來:“隻有天使才有翅膀!”說完這句話,主教大人便結束了討論,怒氣衝衝地離開了大廳,宴會也就此不歡而散。這個主教的名字就是比爾?瓦特。而幾十年之後,正是他的侄子奧威爾和威爾布在微風輕拂的鹽湖湖畔實現了人類的飛翔之夢。

如果你說這隻是個“例外”,可人類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恰恰正在使這些“例外”成為現實。

在一個人取得成功之前,他的夢想總被斥之為胡思亂想。而當他取得成功之後,他就成為了天才!

成功的關鍵不在於是否可行,而在於是否敢想。

為了能使偉大的夢想成為現實,我們需要一種毫不動搖的樂觀主義精神。這個世界是什麼樣的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怎樣看待它。對於同樣的情況,樂觀主義者作出的判斷以及所采取的行動絕對不同於悲觀主義者,尤其是當事情的發展進程不像原先所計劃的或者所期待的那樣時。

在印度有一句十分貼切的諺語:“每個人都是透過適合自己眼睛的眼鏡看世界的。”

在這個世界上,你是獨一無二的

人無完人,你就是你自己。無論是做大事還是處理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都必須有真正的自我。

有一位漂亮的公主,從小被巫婆關在一座高塔裏。巫婆每天對她說:“你的樣子醜極了,見到你的人都會害怕。”公主相信了巫婆的話,怕被別人嘲笑,而不敢逃走。直到有一天,一位王子經過塔下,讚歎公主貌美如仙並救出了她。

實際上,囚禁公主的並不是什麼高塔,也不是什麼巫婆,而是公主認為“自己很醜”的錯誤認識。我們或許也正被他人所蒙蔽。比如,父母、老師說你笨,沒有前途,你也就相信了,自卑了。這不正如那位公主一樣蠢嗎?

有人認為得了不治之症是人生最大的悲劇,也有人認為沒考上大學是人生最大的不幸。其實,我們最大的悲劇與不幸在於我們活著卻不知自己有多大的潛能和應該做什麼,不懂得用自己的方法處理自己的問題,卻很容易人雲亦雲。

認清自己,就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麼,不適合做什麼,長處是什麼,短處是什麼,從而做到自知,在社會中找到自己恰當的位置和符合自己條件的辦事方式,使自己的天賦、能力得到充分的開發和利用。

卓別林開始拍電影時,導演堅持要他去學當時非常有名的一位德國喜劇電影演員的風格。卓別林久久嚐不到成功的滋味,非常苦惱。後來他意識到,必須保持自己的本色。經過不懈的努力,他終於創造出一套自己的表演方法而名垂青史。美國歌星金?奧特雷剛出道時,極力想改掉他得州的鄉音,使自己像個城裏的紳士,結果卻受到大家的恥笑。後來,金?奧特雷終於醒悟過來,開始利用自己的音色唱西部歌曲,終於一舉成名。索凡石油公司人事部經理邁克爾曾接待過6萬多個求職者,在他的《謀職的六種方法》一書中,他指出:來求職的人所犯的最大錯誤就是不保持本色。他們不以真麵目示人,不能完全坦誠地回答你的問題。可是這種做法一點用也沒有。因為沒有人願意要偽君子,正如沒有人願意收假鈔票一樣。

在美國一所學校的一間教室的牆上,刻著這樣一句話:“在這個世界上,你是獨一無二的。生下來你是什麼?這是上帝給你的禮物;你將成為什麼?這是你給上帝的禮物。”

“上帝”給你的禮物我們無法選擇,你給“上帝”的禮物——你將成為什麼樣的人,卻全由你自己創作,主動權在你自己手裏。隻要我們懂得認識自我,接納自我,堅持自我,並不斷地激勵自我,控製自我,我們就能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很多人並不缺乏機會和才華,但卻因缺少對自己的認識和對自己的堅持,而與成功失之交臂。意大利著名的皮衣商安東尼?迪比奧在談到自己成功的經驗時不無感慨地說:“我並不是一個天生的成功者,許多人都比我更聰明、更有才華。我唯一比他們強的隻不過是我更懂得堅持自己而已。”

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可以獲得成功,但不同的人的成功方法顯然是不一樣的。隻有認識自我、駕馭自我、超越自我,你才能戰無不勝,從平庸走向成功!

隻要你想做好,就一定會做好

信念可以是創造,也可以是破壞,就看你從哪種角度去思考。

哈佛大學最傑出的心理學教授威廉?詹姆斯曾說:“幾乎不論任何課程,隻要你對它滿懷熱忱,你必定會為了它廢寢忘食。倘使你對某項結果十分關心,你自然會獲得成功。如果你想做好,你就會做好。若是你想學習,你就會去學習。”

信念不是自然生成的,而是我們從過去的經驗中累積學會的,它是我們生命中活力的來源,指引著我們人生的方向,決定我們人生的價值。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冷酷無情、嗜酒如命且毒癮甚深的人,有好幾次差點把命都給丟了。一次,因為看不順眼酒吧裏的一個服務員而犯下殺人罪,被判終身監禁。他有兩個兒子,年齡相差一歲,其中一個跟他老爸一樣有很重的毒癮,靠偷竊和勒索為生,後來也因犯了殺人罪而坐牢;另外一個兒子就不一樣了,他是一家大企業分公司的經理,婚姻幸福美滿,有三個可愛的孩子,既不喝酒更不吸毒。為什麼有同一個父親,在完全相同的環境下長大,兩個人卻會有如此不同的命運呢?在分別的私下訪談中,有人問起造成他們現狀的原因,兩人竟然說出相同的答案:“有這樣的老子,我還能有什麼辦法?”不同的是,哥哥無奈地接受環境,而弟弟則不甘心地改變環境。

我們經常會認為一個人的成就深受環境影響,有什麼樣的環境就有什麼樣的人生。這實在是荒謬極了,影響我們人生的絕不是環境,也不是機遇,而是要看我們對這一切抱著什麼樣的態度。

不是環境也不是機遇能夠決定一個人的一生,而得看他們對於這一切賦予什麼樣的意義,也就是說他如何認識自己,這不僅會決定他的現在也決定他的未來。你的人生到底是喜劇收場還是悲劇落幕,是多姿多彩還是平淡無奇,就全在於你到底抱著什麼樣的人生觀。

信念何以對我們的人生產生這麼大的影響?事實上,信念可算作我們人生中追求快樂、避開痛苦的力量。當一件事情發生時,腦海裏會自然浮現兩個問題:一是這件事對我是快樂還是痛苦(或者說是好還是壞),二是此刻我得采取什麼行動,才能避開痛苦或得到快樂。這兩個問題的答案如何,就全要看我們以何種角度來思考。

不要小看經驗,累積的經驗往往會左右我們的決定,或者使我們選擇熟悉的事物,或者使我們“有把握”敢去做一件從未做過的事。若欠缺這種把握感,生活中就有很多事我們不敢去做了。可以說,經驗能使我們的生活變得簡單,讓我們勇於嚐試。然而,經驗所給予我們的這種把握感,常常會使我們產生“自我設限”的想法。

有什麼樣的目標,就有什麼樣的人生有什麼樣的目標,就有什麼樣的人生。這是真諦,也是無數人證明過的公理。

對於一個正在發展中的人來說,你今天站在哪個位置並不重要,但你下一步邁向哪裏卻很關鍵。

我們都不能延長生命的長度,但卻可以擴展生命的寬度。

或許你覺得現在的地位是多麼卑微,或者從事的工作是多麼的微不足道,但是隻要你強烈地渴望攀登成功的巔峰,並願意為此付出艱辛的努力,那麼總有一天你會喜笑顏開,如願以償。

在任何年代,任何國家,社會結構都接近一種金字塔狀。大量的人處在金字塔的底部,隻有一小部分人處在金字塔的頂部。處在底層的人們每天辛辛苦苦地工作,但卻隻能勉強維持自己的生活。而處在塔頂的人則是蒸蒸日上,發展前途不可限量。大量的人隻能做普通的工作,有普通的收入,少數人在高層做決斷,享受財富。然而人們往往忽視了,這些身處頂端的人,曾經也處在底部,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小職員,他們是一步一步地攀上了金字塔的頂部。

為什麼偏偏是他們達到了眾人矚目的高度呢?

上帝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希爾頓、洛克菲勒並不比任何人擁有更多的時間,那麼他們的成就又從何而來?差距就在於眼光的高度,在於人生的目標!

絕大多數人的一生都在平庸中度過,盡管他們並非像想象中那樣懶惰閑散、好逸惡勞,甚至好吃懶做,他們中間的很多人甚至是勤勤懇懇的,但是他們隻能扮演無足輕重的次要角色,其根本原因在於他們缺乏真正的內動力。社會的要求,別人的約束,使他們對待本職工作還算盡職盡責,但是他們卻很少去想怎樣才能夠讓自己的人生有翻天覆地的變化。也就是說,生活中的大多數人,都是沒有目標的人。一個沒有目標的人,又怎麼能夠做到優秀,做到成功呢?

哈佛大學曾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在一群智力與年齡都相近的青年中進行了一次關於人生目標的調查,結果發現:3%的人有十分清晰的長遠目標;10%的人有清晰但比較短期的目標;60%的人隻有一些模糊的目標;27%的人根本沒有目標。

25年後,哈佛大學再次對他們做了跟蹤調查,結果令人十分吃驚!

那3%的人全部成了社會各界的精英,行業領袖;那10%的人都是各專業各領域的成功人士,生活在社會的中上層,事業有成;那60%的人大部分生活在社會中下層,胸無大誌,事業平平;那27%的人過得很不如意,工作不穩定,入不敷出,常常抱怨社會,抱怨政府,怨天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