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曆史小說《血戰塘馬》終於問世了,作者請我寫個序言,我欣然答應了。看完作品,提起筆,我的心情特別凝重。我為許多關於戰爭題材的作品寫過序言,但從沒有過如此凝重的心情。看到“血戰塘馬”四個字,眼前頓時浮現起抗日烽火的種種圖景:山川、河流、湖泊、村莊、碉樓、鐵路、小道,炮火連天,彈痕遍地,喊殺聲聲,氣浪沉沉……那一張張熟悉的臉容……那一幅幅血與火的畫麵……;耳中又回旋起那首廣泛流傳於蘇南的慷慨悲壯的挽歌:“朝陽升起在黃金山上,秋風吹起枯草在晴空中旋揚,平靜的塘馬變成了血腥的戰場。我們的羅、廖首長呀,身先士卒,英勇頑強,沉著指揮,馳騁疆場,為了民族的解放犧牲在祖國的土地上……”
心潮澎湃,難以自禁,我似乎又回到那烽火連天的抗日歲月中,又重新投入那場氣壯山河的戰鬥,胸中又激蕩起那同仇敵愾、浴血奮戰、誓死奮戰的壯懷激烈的情感來……
我們這些參加過塘馬戰鬥、並看到了勝利的革命者對先烈充滿了一種崇敬之情,常常回憶起那場戰鬥發生、發展的過程,悲壯之情時時縈掛於心,我們曾用各種方式來表達著自己的悼念、追思、緬懷之情……
歲月風雲,戎馬倥傯,雖然我不時暢發著那種情感,但總伴有一種不甚了結的心願,甚至存有某種缺憾,那就是對於這樣一場在新四軍抗戰史上有著舉足輕重地位的氣壯山河的戰鬥竟然沒有一種全麵正確的曆史定評,沒有一部足以展示羅忠毅、廖海濤及眾將士形象的文藝作品。
當來自溧陽老區的小劉來到福建並向我提出創作塘馬戰鬥的文學作品的設想時,我表示全力支持。這場戰鬥需要用文藝的形式來表現它,需要用形象來展示其血與火的風采,同時又使我感到更需要用曆史的研究方法,實事求是地對這場戰鬥做一個全麵的分析與評介。
自塘馬戰鬥結束的那天起,對塘馬戰鬥的評價與看法就不一致。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在多次召開的黨史會議上都沒有形成一個評定戰鬥性質的文章或決議。往往因視角不同或因對戰鬥的發生、發展、結果及了解程度的不同或因受其他思潮的影響不同,竟出現了許多不很恰當的評論,這使我感到憂慮、困惑。作為這場戰鬥的親曆者,我有職責去全麵正確評定這場戰鬥的性質及其政治、軍事意義,這樣才能告慰羅、廖首長和數百位陣亡將士的英靈,才能更好地激發新一代的愛國主義熱情,才能更好地為構建和諧社會作出貢獻。
我的想法得到了許多老同誌的讚同。打開存封的曆史,進行理性的思考,經過反複的論證,我的文章《新四軍塘馬戰鬥是成功的突圍戰鬥》於2008年發表於《戰爭年代》第二期上。這是一篇全麵分析、評定塘馬戰鬥的文章。現摘錄某些片段附於序中:
塘馬戰鬥的曆史現實意義
第一、塘馬戰鬥的結果對奪取抗日戰爭勝利有重要的影響。塘馬戰鬥爆發於1941年11月28日,其時日本行將發動太平洋戰爭。為鞏固其後方基地,支持太平洋戰爭,日軍在塘馬戰鬥中投入了一個旅團(3000日軍和800多偽軍)的力量,是日軍對新四軍作戰兵力投入最多的一次。當時在塘馬地區集中的有蘇皖區黨政機關、第五行政專員公署、茅山行政專員公署、江蘇溧陽、溧水、鎮句、金壇、宜興、安徽當塗等縣黨政機關和茅山保安司令部,集中了蘇皖區地方黨政機關的大多數人員,約1000餘人。如果日軍一舉消滅蘇南抗日主要力量的企圖和目的達到,新四軍建立的第一個抗日根據地——茅山抗日根據地就會丟失,位於長江南北的浙東與蘇中、蘇北、淮南、淮北等所構成的華中抗日根據地就會被割裂開來。這不僅對華中,對全國抗戰也會產生極為負麵的影響。羅忠毅、廖海濤兩位新四軍高級領導和272名指戰員在塘馬突圍戰鬥中光榮犧牲,換取了蘇皖區黨政軍機關1000餘人突出重圍的結果,從而保存了我黨在蘇南抗戰的骨幹力量,使日寇為發動太平洋戰爭,一舉消滅蘇南新四軍抗日武裝,鞏固其戰略後方的戰略企圖破滅,塘馬突圍戰鬥是對抗戰全局有重要影響的一次戰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