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才華不露,聰明不逞,才有任重道遠的力量。自古而今,曾國藩算是這方麵高手中的高手了。正是因為他懂得其中的道理和利害,所以才能巧妙避之,從而不引禍上身。同治三年,曾國藩兄弟率湘軍攻破天京後,雖然舉國為之歡慶,連皇上也為之振奮,但曾國藩多年的官場經驗告訴他:功高震主危及身家。於是在給朝廷的奏折中表示“臣統軍太多,即撥裁撤三四萬人,以節靡費”,實際是主動要求裁撤湘軍。
時人王定安曾說:“曾國藩向來不愛出風頭,懂得功高震主的道理,認為湘軍暮氣太重,不可複用,主張任用淮軍。但曾國藩的言論,實際上是遠離權勢,保住美名。”出於對清廷官場的熟悉與了解,加之對自己弟弟曾國荃的性格的了解,曾國藩在裁撤湘軍的同時,他還奏請曾國荃因病開缺,回籍調養。因為當時曾國荃攻破天京的所作所為,一時間成為眾矢之的,而且清政府也擔心他登高一呼從者雲集,所以既想讓他早點離開軍營又不想給他一個實權的位子來座。無奈曾國藩隻好以其病情嚴重,回鄉調理。很快得到了清政府的批準並賞了曾國荃六兩人參,以示慰藉。
把自己的聰明藏起來,顯示出一種笨拙的樣子,其實是一種高明的處世智慧。
楊修是一個不懂得隱藏自己聰明的人,結果被曹操殺了。有人說,曹操殺楊修是因為嫉妒楊修的才華,其實不然。說起才華的話,曹操手下,有才華的人真是不可勝數。像郭嘉、程昱、荀彧、賈詡之流哪一個不是才華橫溢。為什麼他們就沒有因為才華招來曹操的忌妒?那麼是因為楊修的才華犯了曹操的忌諱嗎?
眾所周知,曹操這個人並不是一個小氣的人。就拿張繡來說,當年發動兵變殺了曹操的兒子和愛將典韋,後來又投降曹操,還是受到了曹操的禮遇。大度的曹操連殺子之仇都可以諒解,為什麼就不可以原諒楊修對自己的冒犯呢?
因為別的有才華的人看穿曹操的心思都不說,而隻有楊修,到處賣弄。結果,讓曹操很尷尬、很窘迫,就被曹操殺了。
聰明是好事,但我們不應過於炫耀自己的聰明,炫耀易流於自大,自大則不免招致輕視。展示也應以謙虛的態度流露,以免流於粗俗。露才過甚,為智者所不屑。
弱點和聰明都應該學會藏起來,懂得隱藏自己的真實意圖,人也就變得成熟了。
要想抬頭,先要低頭
韓信“胯下之辱”的故事很多人都聽過,但真正能懂得故事內涵的人卻不是很多。特別是一些剛入社會的年輕人,年少氣盛,有時候會輕蔑地說:“如果是我,才不會受這樣的侮辱呢!”可是,不受這種“辱”的後果是什麼?殺了那個囂張的家夥,然後自己被判死刑。
如果韓信當時也不懂得受辱,不懂得適時低頭,那麼,就不可能有後來的赫赫戰功。但韓信畢竟是大將之才,懂得一個道理:要想抬頭,先要低頭。
一個成熟的人是一個懂得低頭的人,“直木遭伐,水滿測溢”,低頭是一種智慧,低頭做人,可以使自己站得更穩,更容易被別人接受,要想出頭,先要低頭。“低”既是成功之要訣,又是處世之良方。一個不懂低頭的人,往往是很容易被傷害的人。
可以想象,一個人如果凡事都急於出頭,除了自尋苦惱之外,他不會真正得到什麼。這就像一粒種子,你要它長大,就必須把它先埋在土裏。如果不肯忍受被泥土埋藏的苦悶,隻想享受溫暖的陽光、新鮮的空氣,那麼它永遠也不會生根發芽、茁壯成長。同樣的道理:人隻有埋頭做事,才能有所作為,以致最後出人頭地。人都有出頭的欲望,但出頭不可強出。“煩惱皆因強出頭”,這句話可以說是生存處世的經驗之談。這裏的“強”有兩個意思。
第一個意思是“勉強”,也就是說,自己的能力還不夠,卻勉強去做某些事情。固然勉強去做也有可能獲得意外的成功,但這種成功的可能性並不高,通常的結果是:失敗了,既折損了自己的鬥誌,也惹來一些嘲笑。當然,我們並不是嘲笑正常情況下的失敗。失敗是成功之母,可是在別人眼中,你的失敗卻是能力不足、自不量力的同義語,這種失敗是一種致命傷,而且極有可能成為烙印。這就是你強出頭的煩惱。第二個意思是“強力”,也就是說,你雖然有足夠的能力,可是客觀條件卻還不成熟。這種情況下,以本身的能力強力出頭,雖然不是毫無成功的機會,但會費很多周折,衍生出許多不必要的麻煩,這也是強出頭所導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