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er和Wittrock(1996)認為,隻要先前學習的知識影響當前的學習或當一個先前解決的問題影響了新問題的解決方式時,遷移就產生了。陳琦.當代教育心理學.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Sternberg認為,遷移是指將知識從一個問題或情境中遷移到新的問題中(Sternbergetal,2002)。在行為主義學習理論中,遷移來自於概括,相同或相似特征的情境可以使得行為在共同要素中實現遷移。而根據認知理論,遷移同信息如何貯存在記憶中直接有關。當學習者知道在不同的情境中如何運用知識,那麼就發生了遷移。建構主義則主張:通過讓學習者參與到一個有意義情境中的真實任務,就能實現遷移(Ertmer&Newby,1993)。
正遷移(positivetransfer)也稱積極遷移,指的是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產生的積極的促進作用。包括一種學習使另一種學習具有了良好的心理準備狀態,一種學習使另一種學習活動所需的時間或練習的次數減少,或是另一種學習的深度增加或單位時間內的學習量增加,或者已經具有的知識經驗使學習者順利地解決了麵臨的問題等情況。如小學數學的學習保證了中學代數的學習,數學知識的學習保證了物理中有關計算問題的解決。摩托車騎手對道路情況的判斷能力有助於他(她)學習汽車。
負遷移(negativetransfer)也稱消極遷移,指的是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消極的促進作用。多指一種學習所形成的心理狀態,如功能固著(functionalfixedness)和反應定勢(responseset)等對另一學習的效率或準確性產生了消極的影響,或一種學習使另一學習所需的學習時間或所需的練習次數增加或阻礙另一種學習的順利進行、知識的正確掌握等。負遷移發生是因為問題解決者試圖把熟悉的但不恰當的方法用於新的情境。如漢語拚音的學習會幹擾英語的學習,學會騎三輪車會對學習騎自行車產生阻礙作用等。
在兩種學習之間之所以既可能產生正遷移,又可能產生負遷移,關鍵是由於在一種學習中所概括出來的結論(如原理、概念等)向另一種學習的推廣。在這個推廣過程中,如果這一結論對兩種學習都是適合的,那就會產生正遷移;如果這一結論對兩種學習中的一種學習是不適合的,那這種推廣對這一學習來講就變成了一種幹擾,這時就產生了負遷移。由此可見,兩種學習具有相似性是產生正遷移或負遷移的共同原因,而在相似的前提下能否使用共同或相同的原理、概念,則是造成正遷移或負遷移差異的原因。
零遷移也稱不確定遷移。如果兩種學習沒有相似性,或一致性程度很低,那在一種學習中通過概括得到的結論不會推廣到另一種學習中去,一種學習也就不會對另一種學習產生影響,一般我們把這種情況稱作零遷移。零遷移的產生,還有另外原因,當一種知識還沒掌握時,即使另一種知識與之有相似之處,它們之間也不會產生遷移。因此,零遷移的產生也與學習者對知識的理解程度或掌握程度低下有很大關係(Brown&Kane,1988)。
當在一種情境中學習的一個規則、事實或技能應用於另外的一個十分相似的情境中時,產生的遷移是特殊遷移(specifictransfer)。如把標點符號的規則運用於寫一份求職信或用字母表的知識來查字典。一般遷移(generaltransfer)指把一種情境中學習原則或態度應用於新問題,常常是不相似的新問題。因此,一般遷移可能意味著你用問題解決的啟發式(problemsolvingheuristics)來解決你個人生活中的問題(WoolfoldA.,2001)。WoolfolkA.EducationalPsychologyAllynandBaconPress.2001.31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