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庭院》reference_book_ids\":[6933945118953098247]}],\"227\":[{\"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27,\"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7,\"start_container_index\":227,\"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quote_content\":\"《夜航船》reference_book_ids\":[7267091335981566976,7222920246322007055]}],\"57\":[{\"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57,\"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8,\"start_container_index\":57,\"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quote_content\":\"《天涯故事》reference_book_ids\":[6933972978849811464,7025500119793404965]}],\"2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8,\"start_container_index\":2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quote_content\":\"《江南小鎮》reference_book_ids\":[7134312548286860318]}]},\"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廢墟有一種形式美,把拔離大地的美轉化為皈附大地的美。再過多少年,它還會化為泥土,完全融入大地。將融未融的階段,便是廢墟。母親微笑著慫恿過兒子們的創造,又微笑著收納了這種創造。母親怕兒子們過於勞累,怕世界上過於擁塞。看到過秋天的飄飄黃葉嗎?母親怕它們冷,收入懷抱。沒有黃葉就沒有秋天,廢墟是建築的黃葉。
——《廢墟》
沒有悲劇就沒有悲壯,沒有悲壯就沒有崇高。雪峰是偉大的,因為滿坡掩埋著登山者的遺體;大海是偉大的,因為處處漂浮著船楫的殘骸;登月是偉大的,因為有“挑戰者號”的隕落;人生是偉大的,因為有白發,有訣別,有無可奈何的失落。
——《廢墟》
誠懇坦然地承認奮鬥後的失敗,成功後的失落,我們隻會更沉著。
——《廢墟》
社會理性使命已悄悄抽繹,秀麗山水間散落著才子、隱士,埋藏著身前的孤傲和身後的空名。天大的才華和鬱憤,最後都化作供後人遊玩的景點。
——《西湖夢》
在富麗的大觀園裏築一個稻香村未免失之矯揉,農舍野趣隻在最平易的鄉村裏。時裝表演可以引出陣陣驚歎,但最使人舒心暢意的,莫過於街市間無數服飾的整體鮮亮。成年人能保持天真也不失可喜,但最燦爛的天真必然隻在孩童們之間。
——《筆墨祭》
健全的人生須不斷立美逐醜,然而,有時我們還不得不告別一些美,張羅一個個酸楚的祭奠。世間最讓人消受不住的,就是對美的祭奠。
——《筆墨祭》
我們在高處看螞蟻搬家總能發現它們在擇路上的諸多可議論處。世間的種種定位畢竟都還有一些可選擇的餘地,也許,正是對這種可選擇性的承認與否和容忍的幅度,最終決定著一個人的心理年齡,或者說大一點,決定著一種文化、一種曆史的生命潛能和更新可能。
——《文化苦旅·自序》
中國古代的學術研究除了李時珍、徐霞客等少數例外,多數習慣於從書本來到書本去,缺少野外考察精神,致使我們的學術傳統至今還缺乏實證意識。
——《流放者的土地》
茫茫沙漠,滔滔流水,於世無奇。唯有大漠中如此一灣,風沙中如此一靜,荒涼中如此一景,高坡後如此一跌,才深得天地之韻律、造化之機巧,讓人神醉情馳。以此推衍,人生、世界、曆史,莫不如此。給浮囂以寧靜,給躁急以清冽,給高蹈以平實,給粗獷以明麗。唯其這樣,人生才見靈動,世界才顯精致,曆史才有風韻。然而,人們日常見慣了的,都是各色各樣的單向誇張。連自然之神也粗粗糙糙,懶得細加調配,讓人世間大受其累。
——《沙原隱泉》
別有洞天,是中國人創造的一個成語。中國人重義輕利,較少癡想洞中財寶,更想以洞穴為門徑,走進一個棲息精神的天地。
——《白蓮洞》
桃花源,是對惡濁亂世的一個挑戰。這個挑戰十分平靜,默默地對峙著,一聲不吭。待到實在耐不住的時候,中國人又開掘出一個水簾洞。這個洞口非同小可,大鬧天宮的力量正在這兒孕育。
——《白蓮洞》
不要大富,不要大紅,不要一時為某種異己的責任感和榮譽感而產生焦灼的衝動,隻讓河水慢慢流,船櫓慢慢搖,也不想搖到太遠的地方去。
——《江南小鎮》
從高及雲端的山頂上,一幅巨大的銀簾奔湧而下,氣勢之雄,恰似長江黃河倒掛。但是,猛地一下,它撞到了半山的巨岩,轟然震耳,濺水成霧。它怒吼一聲,更加狂暴地衝將下來,沒想到半道上又撞到了第二道石嶂。它再也壓抑不住,狂呼亂跳一陣,拚將老命再度衝下,這時它已成了一支浩浩蕩蕩的亡命徒的隊伍,決意要與山崖作一次最後的衝殺。它夾帶著雷霆躥下去了,下麵,是深不可測的峽穀,究竟衝殺得如何,看不見了。它的最後歸宿如何,無人知曉,但它絕對不會消亡,因為我們已經看到,哪怕接二連三地阻遏它、撞擊它,它都沒有吐出一聲嗚咽,隻有怒吼,隻有咆哮。
——《廬山》
書海茫茫,字潮滾滾,紙頁喧囂,墨色迷蒙,這是市場化、多元化的現代文化景觀,我們企盼了多年的,不要企盼來了卻手足無措,抱怨不迭。解除過度的防範敏感,降低高昂的爭辯意識,減少無謂的筆墨官司,讓眼睛習慣雜色,讓耳朵習慣異音,不太習慣就少看不聽,即便習慣了,由於時間和精力的原因也可以少看少聽。一切自己做主,看一點悅目的,吸幾口新鮮的,嚐幾味可口的,稍感不適就輕步離去,我沒有義務必須接收我不想接收的一切,哪怕有人直呼姓名在門口喊陣也關窗拉簾,閉目養神,順手打開柴可夫斯基或瞎子阿炳。人們都說身處現代社會必須學得敏銳和迅捷,我卻主張加一份木訥和遲鈍。人生幾何?好不容易碰到一個比較正經的年代,趕快省下精神來做點自己想做的事,哪裏還有時間陪著陌生人胡亂折騰?門外的風,天邊的雲,一陣去了一陣來,當不得認真,哪怕這些風這些雲是白紙黑字組成的,也是一樣。
——《書海茫茫》
白紙黑字不會隻反射陽光,它們也傳導陰影。把陽光和陰影加在一起,才是一個立體的社會。因此,不僅要允許嫉妒,也要允許做作,允許偽飾,允許炫耀,允許老滑,允許跋扈,允許酸澀,當然,也要允許你的不舒服,允許你的不理睬。從事事關注、事事難容,轉變為關注不多、容忍很多,這應該是我們社會觀眾的一大進步。
——《書海茫茫》
我們中國從很早開始就太注重表層禮儀,好好的一件事情被極度誇張的方式一鋪陳,也就變了味。
——《十萬進士》
我是行路者,不願意在某處流連過久。安適的山寨很容易埋葬憧憬,豐沛的泉眼很容易滯留人生,而任何滯留都是自我阻斷,任何安頓都是創造的陷阱,任何名位都會誘發爭奪,任何爭奪都包含著毀損。
——《千年一歎·自序》
與筆端相比,我更看重腳步;與文章相比,我更關注生命;與精細相比,我更傾情糙糲。荒原上的歎息總是糙糲的,如果要把它們調理成書齋裏的柔聲細氣或沙龍裏的尖聲尖氣,我如何對得起自己多年前就開始的辭職遠行?
——《千年一歎·自序》
百般使命,隻要人際關係複雜,便什麼也做不成;反之,山高路遠,隻要人際關係單純,便怎麼也走得通。
——《千年一歎·尾聲》
一切遠行者的出發點總是與媽媽告別,走得再遠也一直心存一個媽媽,一路上暗暗地請媽媽原諒,而他們的終點則是衰老,不管是否落腳於真正的故鄉。他們的媽媽當然已經不在,因此歸來的遠行者從一種孤兒變成了另一種孤兒。這樣的回歸畢竟是淒楚的,無奈衰老的身體使他們無法再度出走,隻能向冥冥中的媽媽表述這種願望。暮年的老者呼喊媽媽是不能不讓人動容的,一聲呼喊道盡了回歸也道盡了漂泊。
——《鄉關何處》
置身異鄉的體驗非常獨特。乍一看,置身異鄉所接觸的全是陌生的東西,原先的自我一定會越來越脆弱,甚至會被異鄉同化掉,其實事情遠非如此簡單。異己的一切會從反麵、側麵誘發出有關自己的思想,異鄉的山水更會讓人聯想到自己生命的起點,因此越是置身異鄉越會勾起濃濃的鄉愁。鄉愁越濃越不敢回去,越不敢回去越願意把自己和故鄉連在一起——簡直成了一種可怖的循環,結果,一生都避著故鄉旅行,避一路,想一路。
——《鄉關何處》
許多更強烈的漂泊感受和思鄉情結是難於言表的,隻能靠一顆小小的心髒去滿滿地體驗,當這顆心髒停止跳動,這一切也就杳不可尋,也許失落在海濤間,也許掩埋在叢林裏,也許凝於異國他鄉一棟陳舊樓房的窗戶中。因此,從總體而言,這是一首無言的史詩。
——《鄉關何處》
大寨的走紅,是因為它的生態方式不經意地碰撞到了當時不少人心中一種微妙的尺度。大家並不喜歡貧困,卻又十分擔心富裕。大家花費幾十年時間參與過的那場社會革命,是以改變貧困為號召的,改變貧困的革命方法是剝奪富裕,為了說明這種剝奪的合理性,又必須在邏輯上把富裕和罪惡畫上等號。結果,既要改變貧困又不敢問津貧困的反麵,隻好堵塞一切致富的可能,消除任何利益的差別,以整齊劃一的艱苦勞動維持住整齊劃一的艱苦生活。因為不存在富裕,也就不存在貧困的感受,與以前更貧困的日子相比還能獲得某種安慰,所以也就在心理上消滅了貧困;消滅了貧困又沒有被富裕所腐蝕,不追求富裕卻又想像著一個朦朧的遠景,這就是人們在這個山村中找到的有推廣價值的尺度。
——《抱愧山西》
我與故鄉做著一種捉迷藏的遊戲;好像是什麼也找不到了,突然又猛地一下直豎在眼前,正要伸手去抓卻又空空如也,一轉身它又在某個角落出現……
——《鄉關何處》
人民的生活本能、生存本能、經濟本能是極其強大的,就像野火之後的勁草,岩石底下的深根,不屈不撓。在我看來,一切社會改革的舉動,都以保護而不是破壞這種本能為好,否則社會改革的終極目的又是什麼呢?可惜慷慨激昂的政治家們常常忘記了這一點,離開了世俗尋常的生態秩序,隻追求法蘭西革命式的激動人心。在激動人心的呼喊中,人民的經濟生活形態和社會生存方式是否真正進步,卻很少有人問津。
——《抱愧山西》
客觀景物隻提供一種審美可能,而不同的遊人才使這種可能獲得不同程度的實現。
——《蘇東坡突圍》
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現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於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並不陡峭的高度。
——《蘇東坡突圍》
人類曆史上,許多燥熱的過程、頑強的奮鬥最終仍會組接成一種整體性的無奈和悲涼。
——《千年庭院》
中國曆史上每一次實質性的進步,都是由於從種種不正常狀態返回到了常識、常理、常態,返回到了人情物理、人道民生。包括我們親曆的當代曆史進程,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