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紫雲城記(2 / 3)

麗麗接著念道:“第一次人類解放進程解放了人類的雙手。類人猿學會了直立行走,手就不再行使其行走的功能。雙手被解放,大規模使用雙手進行勞動就成了可能,就這樣社會化的勞動創造了人類社會。第二次人類社會的解放進程使人類的雙手更加強大了,機器與電力可以看成人類雙手的延伸。第三次正在進行中的解放,應該還是解放人類的雙手。與前兩次的解放把人類的雙手投入到社會勞動之中不同的是,這次的解放最終目標是要把人類的雙手從繁重的工作中解救出來。人類社會不應該永遠單單是由勞動所創造的,繁重的工作並不一定能創造一個更加優秀的人類……”

“不錯,解放最終目標是要把人類的雙手從繁重的工作中解救出來……到時候我們再也不用為了一日三餐不辭辛勞的工作了!”我說。

“是呀,我們的曆史老師也是這麼說的,好向往能夠早日到達那一天!”麗麗說。

“我也很向往,麗麗姐,你們的曆史老師真了不起!能夠預測這麼遙遠的未來。”

“遙遠的未來?我不覺得,隻要我們一起努力,離徹底擺脫繁重的工作的日子並不是一件很遙遠的事情。”麗麗說。

“恩,麗麗姐,你現在是在玉屏灣大酒店的客服中心上班嗎?工作累不累?”我問。

“還好啦,比以前好多了,最近幾年紫翔的各行各業都興起了一場用機器人代替工作的革命。在酒店服務領域,虛擬機器人已經代替了絕大部分繁重的服務工作。現在我們客服人員正在酒店服務中心的電腦前操縱著虛擬機器人進行工作,其工作的輕鬆程度就和在家中玩電腦遊戲差不多,但時間久了還是有點枯燥。”麗麗說。

“這麼輕鬆呀!為什麼說有點枯燥

?”

“因為我們經常遇到很難伺候的客人,那些客人絕大部分是外國人。首先聲明,我並不是對外國人有歧視之心哦,隻是那些人初來紫翔不太了解紫翔的國情。”麗麗說。

“我也算半個外國人,也很難伺候嗎?”我問。

“不敢說是很難伺候,而是非常難伺候!”

“為什麼?”

“因為你是紫翔的公主,我怕自己說錯話會給你的世界觀造成不良的影響。如果一個國家的領導人的世界觀有問題就會給國家造成潛在的災難。”麗麗煞有介事的說。

“好呀!你又在取笑我,不是說好了嗎?我們是好朋友,以後不許左一個公主又一個公主的稱呼我。不過你說的什麼領導人的世界觀好象很有道理哦……麗麗姐,你這麼有學問幹脆辭職做我的家庭老師好不好?”

“素婭妹妹,這行嗎?”

“有什麼不可以的,你隻要問你自己和我在一起是不是很快樂就會知道你辭職做我的家庭老師是多麼棒的一件事情!”

“素婭妹妹,我和你在一起確實很快樂,能夠成為公主的老師更是一件無上光榮的事情,可是辭職這件事情我還要和我的父母商量一下,因為我現在的工作是父母要求的,一定要堅持鍛煉一年的時間。”

“是這樣啊,我不強求你,我們是好朋友,以後我向你請教可不要推辭哦,反正你這個老師是當定了!”

“恩,機器人博物館我們大部分展台還沒參觀呢,我現在就帶你去看看那些精彩的展台,我給你做解說。”

紫雲機器人博物館是一個宏偉的現代展覽中心。以門口的球形大廳為中心,12點方向是機器人曆史長廊展區,3點鍾方向是機器人體驗中心,6點鍾方向是機器人未來進化中心,9點鍾方向是機器科技中心。

參觀順序一般是曆史長廊展區→體驗中心→科技中心→未來進化中心。

首先是機器人曆史長廊展區。

幾千年前人類就夢想製造一種像人一樣的機器,以便將人類從繁重的勞動中解脫出來。如古希臘長篇敘事詩《伊利亞特》中的冶煉之神瘸腿海倍斯特司就用黃金鑄造出一個美麗聰穎的侍女;希臘神話《阿魯哥探險船》中的青銅巨人泰洛斯;猶太傳說中的泥土巨人等等,這些美麗的神話時刻激勵著人們一定要把美麗的神話變為現實,早在兩千年前就開始出現了自動木人和一些簡單的機械偶人。

西周時期,中國的能工巧匠偃師就研製出了能歌善舞的伶人。春秋後期,中國著名的木匠魯班,在機械方麵也是一位發明家,據《墨經》記載,他曾製造過一隻木鳥,能在空中飛行“三日不下”。後漢三國時期,蜀國丞相諸葛亮成功地創造出了“木牛流馬”,並用其運送軍糧,支援前方戰爭。1800年前的漢代,大科學家張衡不僅發明了地動儀,而且發明了計裏鼓車。計裏鼓車每行一裏,車上木人擊鼓一下,每行十裏擊鍾一下。

公元前2世紀,亞曆山大時代的古希臘人發明了最原始的機器人──自動機。它是以水、空氣和蒸汽壓力為動力的會動的雕像,它可以自己開門,還可以借助蒸汽唱歌。

1662年,日本的竹田近江利用鍾表技術發明了自動機器玩偶,並在大阪的道頓堀演出。

1738年,法國天才技師傑克·戴·瓦克遜發明了一隻機器鴨,它會嘎嘎叫,會遊泳和喝水,還會進食和排泄。瓦克遜的本意是想把生物的功能加以機械化而進行醫學上的分析。

在當時的自動玩偶中,最傑出的要數瑞士的鍾表匠傑克·道羅斯和他的兒子利·路易·道羅斯。1773年,他們連續推出了自動書寫玩偶、自動演奏玩偶等,他們創造的自動玩偶是利用齒輪和發條原理而製成的。它們有的拿著畫筆和顏色繪畫,有的拿著鵝毛蘸墨水寫字,結構巧妙,服裝華麗,在歐洲風靡一時。由於當時技術條件的限製,這些玩偶其實是身高一米的巨型玩具。現在保留下來的最早的機器人是瑞士努薩蒂爾曆史博物館裏的少女玩偶,它製作於二百年前,兩隻手的十個手指可以按動風琴的琴鍵而彈奏音樂,現在還定期演奏供參觀者欣賞,展示了古代人的智慧。

19世紀中葉自動玩偶分為2個流派,即科學幻想派和機械製作派,並各自在文學藝術和近代技術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1831年歌德發表了《浮士德》,塑造了人造人“荷蒙克魯斯”;1870年霍夫曼出版了以自動玩偶為主角的作品《葛蓓莉婭》;1883年科洛迪的《木偶奇遇記》問世;1886年《未來的夏娃》問世。在機械實物製造方麵,1893年摩爾製造了“蒸汽人”,“蒸汽人”靠蒸汽驅動雙腿沿圓周走動。

到了近代,機器人一詞的出現和世界上第一台工業機器人問世之後,不同功能的機器人也相繼出現並且活躍在不同的領域,從天上到地下,從工業拓廣到農業、林、牧、漁,甚至進入尋常百姓家。

現代機器人的研究始於20世紀中期,其技術背景是計算機和自動化的發展,以及原子能的開發利用。

自1946年第一台數字電子計算機問世以來,計算機取得了驚人的進步,向高速度、大容量、低價格的方向發展。

大批量生產的迫切需求推動了自動化技術的進展,其結果之一便是1952年數控機床的誕生。與數控機床相關的控製、機械零件的研究又為機器人的開發奠定了基礎。

另一方麵,原子能實驗室的惡劣環境要求某些操作機械代替人處理放射性物質。在這一需求背景下,美國原子能委員會的阿爾貢研究所於1947年開發了遙控機械手,1948年又開發了機械式的主從機械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