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皇室秘史 家族蒙羞(1 / 2)

長篇小說《大唐絕色.時間隧道》

第一部、驚豔—史冊忘記記載的美女

九、皇室秘史,家族蒙羞

格律嘉和陳若嵐坐在篝火旁親密地交談,當他們聽到楊玉環貴妃可能在下月死於自己人的手中,不禁傷心了起來。他們一起回憶起年輕時守護武惠妃和跟隨壽王李瑁、楊玉環夫婦的日子......

他們回憶著往事......

20多年前,格律嘉和陳若嵐年幼時都失去父母,是武惠妃收養了他們並苦心培養,他們跟隨武惠妃多年,當時武惠妃與唐玄宗恩愛有加,武惠妃在後宮權利巨大,他們成了武惠妃的心腹侍衛和貼心侍女,他們是武惠妃培養的得力助手,武惠妃對他們視同親生子女一樣,當時他們年齡雖小,卻已經開始秘密練習宮廷武功秘笈,為了成就壽王的事業。武惠妃設法讓名妓出身的趙麗妃的兒子太子瑛蒙冤而死,計劃把壽王李瑁推上太子的位置。武惠妃的心思他們理解,兩人都心知肚明。

開元二十二年七月,唐玄宗的女兒鹹宜公主在洛陽舉行婚禮,楊玉環作為鹹宜公主的朋友也應邀參加。鹹陽公主的弟弟壽王李瑁看到楊玉環媚若天仙,長得很像母妃,對她一見鍾情,李瑁的愛慕舉動被武惠妃看在眼裏。在武惠妃的要求下,唐玄宗當年就下詔冊立她為壽王妃。武惠妃為了成就兒子李瑁成為太子人選,在李瑁和楊玉環結婚後,武惠妃秘密將他們賜給壽王,以便扶持壽王成就大業。

壽王李瑁、楊玉環、格律嘉和陳若嵐同歲,當時他們都是17歲,李瑁和楊玉環雖然已經結婚,卻經常與他們玩耍和交心,就好像是兄弟姐妹一樣。格律嘉和陳若嵐早在武惠妃那裏就相互愛慕,但他們不敢越雷池一步,到了壽王那裏,格律嘉和陳若嵐愛慕之心被楊玉環發現,她經常製造機會讓他們單獨相處,楊玉環經常與陳若嵐開玩笑,搞得陳若嵐羞澀萬分,他們四人經常嬉戲玩鬧,歡呼雀躍,彼此就像知己一般,無話不說,四人的情感在長期接觸中得到了升華,他們的感情深厚,牢不可破,雖然是主人和仆人,這隻是做給外人看看而已,而格律嘉和陳若嵐他們兩個人寧願為壽王夫婦赴湯蹈火再所不辭,這種關係的融洽讓他們得益匪淺。

格律嘉和陳若嵐坐在篝火旁繼續回憶。他們與壽王、楊玉環四人快快樂樂地在一起整整5年的時間,這段時間他們經曆了人生最幸福、最美好的日子。

每當壽王和楊玉環去看望父皇和母後時,唐玄宗總是拉著楊玉環的手稱讚她長得非常像武惠妃,對楊玉環特別垂涎,在沒有人注意的時候,玄宗皇帝有時還會禁不住對她挑逗一下,這一舉動被跟在楊玉環身邊的陳若嵐看得一清二楚。後來壽王夫婦就盡量少進宮,楊玉環為了避免同壽王進宮,經常借故逃避,就連生孩子也秘密進行,隻告訴婆婆武惠妃。楊玉環與武惠妃關係密切,經常一拉家常就是幾個鍾頭。婆媳兩個人無話不說,在一起時就竊竊私語,說個不停,估計也談到楊玉環與唐玄宗的的接觸......

楊玉環與李瑁結婚第二年和第四年分別生下兩個女兒,她們長得像楊玉環的模子印出來一樣,異常動人美麗。武惠妃非常疼愛這兩個似若天仙的孫女,她把兩個孫女取名叫李夢涵和李夢夕。不知道武惠妃在顧忌什麼,兩個孫女的出生都不告訴唐玄宗和其他皇室家人,至此李夢涵和李夢夕的存在成了皇家的永久秘密。武惠妃病重時,她把自己積攢的許多財富全部給了壽王和兒媳。臨終時交代壽王和兒媳,不要再爭奪太子位置,母妃一死,壽王和兒媳可能會遭遇情感離析,如若這樣一定要把兩個孫女秘密轉移,以免他們嚐盡人間最殘酷的親情離散的痛苦,李瑁和楊玉環的命運好像早已被武惠妃猜到了。

後來,倍受唐玄宗寵愛的武惠妃病逝,很有發展前途的李瑁開始受到唐玄宗的冷遇,原因很簡單,唐玄宗在武惠妃生病時就已經對楊玉環垂涎很久了。開元二十八年十月,與李瑁成親五載的楊玉環被唐玄宗勒令離開壽王府,到驪山出家為女道士為自已的母親竇太後薦福;賜道號“太真”。此時,楊玉環22歲,臨別時,壽王李瑁與楊玉環欲哭無淚,幸福的生活告一段落,她們夫妻知道以後永無見麵機會,於是他們商量後決定用武惠妃積攢下來的金銀珠寶命令恩愛已久的格律嘉和陳若嵐秘密舉行婚禮後攜帶兩個女孩(一個是李夢涵3歲多、一個是李夢夕2歲)並秘密選拔三個貼身侍衛,一個管家、一個詩文老師、數名書童、若幹侍女和在長安城特意挑選的幾個2歲左右的兒童一行20幾個人離開長安。格律嘉和陳若嵐帶著一大群特殊人選苦心積慮地來到早已選定的秘密山莊,這個山莊從此成為皇家的秘密。

格律嘉、陳若嵐、每年出山都要秘密會見楊玉環和壽王李瑁,講述兩個女兒的成長情況,楊貴妃兩次離家出走回到了娘家實際上是思念兩個很久沒見麵的女兒,那時她真想不再當妃子了,但當時唐玄宗一步都離不開楊玉環,這個“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楊玉環不得不回宮侍候唐玄宗,楊玉環成為貴妃後實際上不是很開心,而且她與唐玄宗年齡相差30多歲,哪有她與壽王生活的幸福呢?但皇權不可違啊。由於唐明皇的疼愛,造成格律嘉和陳若嵐接見楊玉環機會甚少,最後他們隻好秘密接見壽王李瑁,所有的物資供應全部由壽王李瑁支出。14年來沒有人會到這個秘密山莊,隻是格律嘉、陳若嵐、李傑、劉剛和蔡文達5人每年都要出山一至兩次,當他們籌集到一年或半年的生活物質後就在這裏經營山活,播種、打獵、習武、作詩、野餐、騎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