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5章 結束語:天人合一,道法自然(2)(1 / 2)

《太上感應》曰:“因時為大。”是以道家中人,衝虛恬淡,多如閑雲野鶴,逍遙自在,既無儒家入世用世之累,亦無佛家出世舍世之敝;可入則入,可出則出,可用則用,可舍則舍,孤標獨立,神韻渾然,無束無縛,無執無滯,如海中水蕩漾自在,如空中雲卷舒自如,性光浩蕩,纖塵不染,此其所以為高與所以為大也。“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則無入而不自得,無往而不自適,無我而無不有我在也。

儒家為入世主義者,佛家為出世主義者,道家為超世主義者。超世者,即世間而超世間,即生死而超生死,複能即天地而超然天地之外,即宇宙而超然宇宙之上,正餘所謂:“透出乾坤外,不落五行中”者是。故道家人物概能入世而不著入世相,出世亦不著出世相;有若無,實若虛;用若無用,住若無住;生若無生,死若無死。以其無有,故能大有,無有則無不有也;以其無用,故能大用,無用則無不用也;以其無住,故能長住,無住則無所住而無不自在住也。

以其無生,故能長生,無生則無死而自長生久視也。物欲不入於心中,名利不入於心中,人我不人於心中,憂樂不入於心中,愛憎不入於心中,成毀不入於心中,得失不入於心中,生死不人於心中,其為人也,自能無所住而無不逍遙,無所適而無不自在;故能與天地同其大化,與宇宙同其悠久也。此似玄極而實非玄極,乃係人生與道之最高藝術境界。

道家獨標一道,以道立教,以道垂統,以道化人,以道淑世,且欲以道建立其“道世界”。夫道也者,先天地生,先天地存,複生天、生地、生萬物,故為宇宙天地萬物之本,亦為人之本,心之本,性靈之本。老子言“道”,謂:“道可道,非常道。”蓋道不可道,可道非道!良以“離卻文字方為道,盡舍語言始近真”。一經擬議指名,則有定義,而非無住不在之真常矣。非真常者而執以為道,則非道矣。

故老子言道,必日常日玄。蓋道之為物,不可方,不可名,不可指,不可執,要亦虛而已,無而已!真常者,指其無之實,而元妙則讚其常之無也。近取諸身,則身一小天地也。道家以無物之物所以立體,無用之用所以應世,不存之存所以存心,不神之神所以顯性。能體此而守之,小則為養生專氣、長生不翼之術,大則為虛靈順應,羽化登真之道,何窮之有哉?人生天地間,如滄海之一粟,唯有唯道是守,唯道是從,與道偕行,與道同化,進而與道合一,則自可上與天地合一,與宇宙合一矣。此種最高境界,是在人之修為如何耳。

人生之境界,在於人之自我創造,創造之目的,在求完成其人生,循一定之軌範,求得自我之正確修養,精進不已,自能達到人生修養之最高境界。夫養生之道,儒、釋、道三家雖各有其法門,然共同之目的,不外要人“真實本分做人”,教人如何“完成其完美人生”為要旨。

故三家之學,首重人生修養,亦各有其人生修養之最高境界。其中尤以道家之於養生更為精辟,期人人皆能由超凡入聖後,再進而能超聖人神,複進而能超神人化,與化為體,與道合一!將人類導人最高境界。惜乎芸芸眾生,沒於凡俗境界與功利境界中,不能解脫超越,良可慨歎也!

功利境界,亦可稱之為凡夫境界。凡沉溺於富貴功名,與物質境界中不能超凡脫俗者,皆凡夫也。能用存養省察正心養性及克己歸仁功夫,力自修養以向上者,即可由凡夫而為君子為賢人,上而超凡入聖。修養之道,在能去人欲存天理,去人心存道心,以超脫凡夫境界(帝王卿相英雄豪傑等事功境界中人,亦皆在凡夫與君子賢人境界中)。人類大都為物塵所蔽,為名利所陷,生於斯,死於斯,代代相傳,愈陷愈深,靈明盡喪,幾鮮有人迷途知返,能毅然超脫功利境界者,深可痛惜也!

進而上入於道德境界,主在能解脫功利境界、物質境界之束縛,盡心盡性、立德養氣以修養,使氣質變化,超世獨立,動心起念,不墮凡俗觀念中,保其本性靈根(即聖人種子),全其天真,即是聖人。人皆有“聖性”,反樸還真,以存其本來赤子之心與“聖性”,擴布充之,上登聖境,即入於聖人境界。聖人境界之極,則天地與我為體,萬物與我為一,此亦即天人合一境界(在儒家亦談天人合一,但無天人合一之修煉法)。至此則可稱為天地境界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