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治政篇(1 / 1)

第十三 凡二十二條

明道先生曰:“一介之士,苟存心於愛物,於人必有所濟。”

唐太宗禦製:“上有麾之,中有乘之,下有附之。幣帛衣之,倉廩食之,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蒼難欺。”

《童蒙訓》曰:“當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則知所以持身矣。”

當官者,必以暴怒為戒。事有不可,當詳處之,必無不當。若先暴怒,隻能自害,豈能害人。事君如事親,事官長如事兄。與同僚如家人,待群吏如奴仆。愛百姓如妻子,處國事如家事。然後能盡吾之心,如有毫末不至,皆吾心有所未盡也。

或問:“薄,佐令者也。薄所欲為,令或不從,奈何?”伊川先生曰:“當以誠意動之。今令與薄不和,隻是爭私意。令是邑之長,若能以事父兄之道事之,過則歸己,善則唯恐不歸於令,積此誠意,豈有不動得人?”

凡異色人,皆不宜與之相接。巫祝尼媼之類,尤宜罷絕,要以清心省事為本。劉安禮問臨民。

明道先生曰:“使民各得輸其情。”問禦史。曰:“正己以格物。”

韓魏公問明道先生。說:“立朝大概前麵路子放教寬,若窄時,異日和自家無轉側處。”

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

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裏行乎哉?!

子貢曰:“位尊者,德不可薄。官大者,政不可欺。”

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子張問仁於孔子。子曰:“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

孟子曰:“責難於君謂之恭,陳善閉邪謂之敬,吾君不能謂之賊。”

《書》雲:“木以繩直,君以諫正。”

《抱樸子》曰:“迎斧鉞而敢諫,投鼎鑊而盡言,此謂忠臣也。”

忠臣不怕死,怕死不忠臣。

顧東橋先生座側銘:“言行擬之古人則德業進,功名付之天命則心事閑。報應會及子孫則治政公,受享慮及疾病則費用儉。”

先儒曰:“處事不可不斬捷,存心不可不寬舒,待己不可不嚴明,與人不可不和氣。”

二眉曙青朱先生曰:“居位臨民現宰官者,必非無因,每見仕途上人都認自家是某官某宦,不知自家就是救世的活佛。有功者賞,有過者罰。除害安民,慈惠多方,隻是一個恰好,不可太過不及。果能為人父母公祖,使地方老幼男女個個得所,化成極樂世界,家家供俸,人人頂禮,官也做了,佛也成了,何等心安,何等快捷,較之麵壁修行,雲壤萬仞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