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正己篇(1 / 3)

第五 凡百十七條

《性理書》雲:“見人之善而尋己之善,見人之惡而尋己之惡,如此方是有益。”

《景行錄》雲:“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禍。不自滿者受益,不自是者博聞。”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

《景行錄》雲:“大丈夫當容人,無為人所容。”

人資稟要剛,剛則有立。

《素書》兵書名。舊題黃石公撰,宋張商英注。以道、德、仁、義、禮五者為主旨,取老子之說為注釋。雲:“釋己以教人者逆,正己以教人者順。”

蘇武曰:“不可以己之所能而責人之所不能,不可以己之所長而責人之所短。”

太公曰:“勿以貴己而賤人,勿以自大而蔑小,勿以恃勇而輕敵。”

魯共公曰:“以德勝人則強,以財勝人則凶,以力勝人則亡。”

荀子曰:“以善先人者謂之教,以善和人者謂之順。以不善先人者謂之諂,以不善和人者謂之諛。”

孟子曰:“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

太公曰:“見人善事,即須記之。見人惡事,即須掩之。”

孔子曰:“匿人之善,欺謂蔽賢;揚人之惡,欺謂小人。言人之善,若己有之;言人之惡,若己受之。”

馬援曰:“聞人過失,如聞父母之名,耳可得聞口不可得言也。”

孟子曰:“言人之不善,當如後患何?”

康節邵先生曰:“聞人之謗未嚐怒,聞人之譽未嚐喜,聞人言人之惡未嚐和,聞人言人之善則就而和之,又從而喜之。故其詩曰:‘樂見善人,樂聞善事,樂行善意。聞人之惡,如負芒刺。聞人之善,如佩蘭蕙。’”

《詩》雲:“心無妄思,足無妄走。人無妄交,物無妄受。”

《近思錄》雲:“遷善當如風之速,改過當如雷之烈。”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知過必改,得能莫忘。

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直言訣》曰:“聞過不改,是謂過矣。愚者若駑馬也。駑馬自受鞭策,愚人終受毀捶,而不漸其駕也。”

道吾惡者是吾師,道吾好者是吾賊。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景行錄》雲:“寡言擇交,可以無悔吝,可以免憂辱。”

太公曰:“多言不益其體,百藝不忘其身。”

太公曰:“勤為無價之寶,慎是護身之符。”

《景行錄》雲:“寡言則省謗,寡欲則保身。”

《景行錄》雲:“保生者寡欲,保身者避名。無欲易,無名難。”

務名者,殺其身。多財者,殺其後。

老子曰:“欲多傷神,財多累身。”

胡文定公曰:“人須是一切世味,淡薄方好,不要有富貴相。”

李端伯師說:“人於外物奉身者,事事要好。隻有自家一個身與心,卻不要好。苟得外物好時節,卻不知道自家身與心,已自先不好了也。”

《呂氏童蒙訓》曰:“攻其惡,無攻人之惡。蓋自攻其惡,日夜自己點檢,絲毫不盡則憮於心矣,豈有工夫點檢他人耶?”

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孫真人《養生銘》:“怒甚偏傷氣,思多大損神。神疲心易役,氣弱病相縈。勿使悲歡極,當令飲食均。再三防夜醉,第一戒晨嗔。”

《景行錄》雲:“節食養胃,清心養神。口腹不節,致疾之因。念慮不正,殺身之本。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

《脈訣》曰:“智者能調五髒和。”

吃食少添鹽醋,不是去處休去。要人知,重勤學。怕人知,己莫作。若欲不知,除非莫為。

老子曰:“欲人不知,莫若無為。欲人不言,莫若不為。”

《景行錄》雲:“食淡精神爽,心清夢寐安。”

老子曰:“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道高龍虎伏,德重鬼神欽。

蘇黃門曰:“衣冠佩玉,可以化強暴;深居簡出,可以卻猛獸;定心寡欲,可以服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