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火油,就是石油。我國勞動人民很早就發現並使用石油了。最早發現石油的記錄源於《易經》:“澤中有火”,“上火下澤”。澤,指湖泊池沼。“澤中有火”,是石油蒸氣在湖泊池沼水麵上起火現象的描述。
最早認識性能和記載石油產地的,是東漢班固(公元32~92年)所著的《漢書.地理誌》。書中寫道:“高奴縣有洧水可燃”。而最早采集和利用石油的記載,是南朝(公元420~589年)範曄所著的《後漢書.郡國誌》:“縣南有山,石出泉水,大如,燃之極明,不可食。縣人謂之石漆”。
除了把石油用於機械潤滑外,還用於照明和燃料。五代時更是將其成功應用於軍事。直到北宋中期,偉大的科學家沈括為它統一了名稱,以其出於石中而取名“石油”。
這時候的人們還隻會簡單的使用它,無論是用來潤滑機械還是當作燃料都未能進行深一步的加工。在沒有現代設備的條件下,高文舉所能想到的就是用最簡單的加工方式就是直餾法,采集一些直餾汽油。不敢講威力多大,至少比原油用起來要強的多。
在大家的關注下,高文舉用現成的幾樣簡陋工具搭建了一個直餾爐。罐體就用水缸。為了確保安全,采用了土煉油的方式用水來做媒介。反正現在沒人關注環境汙染的問題,廢氣多點也不用擔心環衛局來罰款。冷凝采集部分則是找了幾塊現有的材料做了個銅蓋子,簡單的敲出個扁嘴來接上竹筒就完成了。
經過兩個多時辰的折騰之後,大約十來斤的直餾汽油被采集到了一個陶罐裏。找來一個能裝大約多半斤的小口陶罐。灌進大半瓶汽油之後,高文舉又讓諸人找來幾斤白糖,又給陶罐裏混入了半斤白糖。搖化之後,罐口堵上破布,一隻簡易的燃燒瓶就做成了。
當高文舉帶著眾人來到海灘試驗時,已是正午時分了。許大勇卸完糧食,也聞訊趕了過來。海邊拴著一隻破舊的小舢板,高文舉親手將點燃的燃燒瓶摔了上去。三十米的距離,一擊命中,陶瓶在碰上舢板的那一瞬間登時破裂,瓶中的汽油在灑開的同時被點燃。幾乎就在一瞬間,混和了蔗糖的汽油一下將整個舢板籠罩了起來。衝天的火焰在眾人的驚呼聲中越燒越旺。不一會兒,將那隻小舢板燒的幹幹淨淨,隻留下了幾支短短的黑炭頭飄在水麵上。
圍觀的所有人都被這恐怖的威力驚呆了,呂全忠更是滿眼淚花,嘴裏喃喃有聲,似乎在埋怨老天,為什麼不早上三十年碰上高文舉,如果早早學會這種精煉方法,或許金陵保衛戰會是另外一個結局呢。
當眾人正圍著那一堆飄浮在海邊的灰燼評頭論足之時,高文舉卻望著腳下的沙灘出了神。這裏的砂質簡直就是做玻璃的上上之選啊,晶瑩的有如大顆鹽一般在烈日下閃閃發光。
高文舉激動的抓了一大把白砂匆匆趕到樹蔭下在手裏仔細翻看,沒錯,的確是上等的石英砂~!這是他在非洲幫那幫土著煉製玻璃時,需要好多道工序才能提純出來的上等材料。有了這個,幾乎不需要別的工序,隻需要再加上一些適量的純堿和長石就能直接燒製出玻璃來。而長石在這島上也是遍地都是。原來以為最難提煉的石英砂這裏居然有現成的,這不能不讓他喜出望外,所以一時竟沉醉在了其中。
饒是許大勇久經戰陣,也被那一個小小的燃燒瓶所帶來的巨大威力驚的不輕,在詢問過現場兵器坊的眾人之後,確認了是高文舉用猛火油精練做出來的。連忙回身尋找高文舉,卻見他拿著一把砂子站在不遠處喃喃自語,仿佛手裏拿的不是砂子,而是某種讓人心動的金屬一樣。
許大勇覺得高文舉極有可能又發現這砂子有什麼古怪了,當下示意眾人不要打擾,自己慢慢靠了過來。待高文舉那陣激動的感覺漸漸消散時,這才開口問道:“賢侄,這燃燒瓶的威力的確讓人吃驚,可惜,咱們手上的猛火油不多啊,那一罐子,還是呂四當年拚了命弄回來的。為了這個,這些年沒少讓人笑話。雖然咱們知道內陸多處有此物,可惜以我們目前的身份,實在難以”
回過神來的高文舉拍拍手上的沙子,笑道:“許叔不必沮喪,小侄恰好知道有一處可覓得此物。而且一定不會有太大的阻力。“
許大勇雙眼一亮:“賢侄快快講來~!”
高文舉笑道:“就在流求。”高文舉清楚的記著在台灣逛的時候,導遊指著苗粟縣一座山下的建築物,說起那裏就是最早在清朝鹹豐年間發現石油的地方,據說當時有個百姓發現地下向外冒油之後,挖了個三四米深的大坑,每天可采原油五十斤左右。後來這個油礦一直到日據時期還在照常開采。按照曆史常識,這地方現在肯定還沒被破壞。
許大勇皺了皺眉頭:“流求?!賢侄你上次說起流求來老夫就有些奇怪,今天又說那裏有猛火油。就連我們這些常年在海上漂的人也沒去過幾次流求,更不要提知道那裏都有什麼了,賢侄又是從何得知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