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回 狼中智者——狽(2 / 2)

“我倒沒想那麼多,若是真能幫草原上的牧民驅逐狼患也算一宗善事了。二姥爺,您就別打啞謎了,有什麼辦法快告訴我吧。”

馬四海說:“小爺需知,世間萬物,每個物種都有它生存的定義。狼為何能夠在大自然中生存了這麼多年始終沒有滅絕?因為它是群居動物,每次伏擊都相互協作。你看,它們的個頭不是最大的,力氣也不是最大的,爪子也不是最鋒利的。但就算碰到了山中猛虎,也能群起而攻之。”

“爺爺,您說來說去還是沒有說出對付雪山狼的法子呀?”馬丫催促道。

“死丫頭,虧你還是我馬四海的孫女呢,這事小爺都不應該直接來問我,難道你不知道怎麼對付群狼嘛?”

馬丫晃了晃腦袋,腦袋後邊烏黑的大辮子來回擺動。

馬四海疼惜地拍了下她的額頭道:“正所謂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啊。群狼之所以心氣齊,是因為有頭狼發號施令。你們要麼離間,要麼射殺。頭狼一死,群狼無守不攻自破。”

“二姥爺,怎麼確定哪頭是狼王呢?個頭大的是?還是毛發亮的?”無雙問。

馬四海搖了搖頭,夾了口菜放進無雙盤子裏,自己又喝了口小酒,他說:“我前幾年曾穿越邊境去俄國雪山采過雪蓮,在無人雪山中見到了一個很特殊的物種,若不是祖師爺曾經在憋寶術中提到過恐怕我也會勿把它當做是狼了。”

“那動物很像狼嘛?那就是狗唄。”陸昊天附和。

“非也,有一句成語你們聽過沒有?狼狽為奸!現在這年頭,凡是上過學的都知道這句成語的意思,可卻不知道成語中的狽到底是什麼東西。其實早在民國時候野外偶爾還能見到狽的蹤影,倒是這幾年,樹木和林子越來越少了,這狽腿腳不靈活故而大量被捕殺,幾近絕跡了。”馬四海說。

最早有關“狽”的記載是出自《酉陽雜俎?廣動植》,但盡管如此,當時一直沒有人成功把狽活捉,坊間根據其外表猜測其為灌狽。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曾因進行一次東北地區獵狼行動而捉了一隻“狽”,但後來才發現,那隻是被捕獸夾夾斷前腿,還是懷孕期的母狼。背著這隻“狽”的是其伴侶,結果公狼當時放棄逃脫的機會保護“狽”,直至被獵殺。

《康熙字典》中“狽”字的解釋是:“狽,獸名,狼屬也。生子或欠一足二足者。相附而行,離則顛。”這一解釋比較合乎科學道理:第一,狽並非傳說中的獸,自然界裏有狽;第二,狽就是狼生下的畸形後代,一條腿或兩條腿發育不全,走起路來要趴在健全的狼身上。狼一離開,就要跌倒。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裏引《食物本草》中談到“狽”時說:“狽足前短,能知食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