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掌櫃的話,主管的是成衣店,這個門麵在晉家鎮南麵兒的集市一條街上,據晉守忠說,這個鋪子麵積不是很大,主要是賣一些成衣和提供定做服務。
當然在晉家鎮這個地方,有錢有勢的人並不是很多,因此定做衣裳的人自然也是不多,換句話說就是,這個鋪子能夠維持,主要還是靠賣一些不算太好的衣裳才能撐起的。
之所以說不算太好的衣裳,那是因為晉家鎮的消費人群就決定了這個衣裳貴不起來,因為太貴了也沒幾個買的起。
至於秦掌櫃管的文房四寶筆墨紙硯的鋪子,這是開在崇業縣一個最為繁華的商業一條街上的,當然這個究竟是不是‘繁華的商業街’尤小雅並沒有見過。
她隻是聽晉守忠的描述中得出的這個結論,因為他說,那個地方有好幾家首飾店,胭脂水粉店,也還開了不少的成衣布匹店。而能到那條街去買東西的人,大多都是中壢縣,崇業縣,以及周邊鎮上有些家底以及頭麵的人物。
不過據晉守忠說,那條街上,她晉家除了一個文房四寶的鋪子、繡品鋪子以及一個鞋子店以外,其他的產業差不多都是戚家的。而且這些好像都是戚家大公子,戚寅郎在一年的時間裏建立起來的。那時候他好像才十七歲。
聽到這個訊息的時候,說不得尤小雅是有些吃驚的,不過轉念又想,這個戚寅郎或許是有些能耐,但他最大的優勢還是在於,他是一個正大光明的富二代,他生來就有錢,生來就擁有一些別人要奮鬥一輩子恐怕都得不到的東西。
為此尤小雅倒是很快就釋懷了,不過一想到他作為一個標準的富二代,有吃不完喝不完的金山銀山,卻還要遊走於商場間不斷的擴大自家的產業,她就忍不住為他點了個讚的同時又狠狠的將他唾罵了一頓。
話說,錢都被他賺完了,讓別人喝西北風啊?!
……
後來尤小雅就大致的整理了一下關於晉家如今的產業,就鋪子上頭的話根據地方來劃分。
首先是晉家鎮的成衣店,由劉掌櫃管理。再是中壢縣的布匹店,先前說過,布匹店是由賴掌櫃管在管理。最後的話就是崇業縣的繡品店,文房四寶店以及鞋子店。
文房四寶的店麵之前也說過,是由劉掌櫃在管理的,而那繡品店的話,是由如今選出的掌事媽媽劉媽媽的老公,一個岑姓的掌櫃在管。據晉守忠說,那是個挺老實的老實人。
至於那個鞋子店,聽晉守忠說,這是大夫人的一個兄弟,也就是晉家大老爺的小舅子在管的一個店。
不過據晉守忠說,這個店原先不是這個小舅子在管的,他是前兩年才被大夫人調了過來的,聽說是個不太爭氣的家夥,怕在京城裏丟了大夫人老何家的臉,連帶著讓晉家也丟臉,所以遣到了這邊來。
當然對於這個八卦尤小雅並沒多大的興趣,但晉守忠說,這個鞋子店雖然是掛在他晉家的名頭下,可是這兩年他店裏的收益卻是一點沒交到晉家裏來的。
原因不為別的,隻這晉家合家上下都巴巴的盼著,那個店裏的收益,隻要能夠那個何家小舅子每月的吃穿用度,不用再反手朝他們問,那便是最好的了,所以久而久之這就成了一個異常理所當然的事。
聽到此處,尤小雅也隻是微微蹙了一下眉頭,並沒有太大的感慨,畢竟大太太在晉家的身份地位,要縱容一個弟弟做這麼些事,其他的人除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以外,還能怎麼做呢?
晉家老宅這邊以前的時候雖然沒正統的主子在,但有主子的時候便是定了規矩,那就是晉家的鋪子,每三月也就是一個季度,掌櫃的就必須要同李媽媽交接一下關於這三月的盈虧進賬,而昨日裏恰巧就是這一年裏的第二個季度對賬日。
往昔何家小舅子對於這樣的事情沒啥興趣,這次也不例外,所以他沒來,不過聽晉守忠說,他前一向回了趟京,才回來沒幾日的時間,想來是泡在哪家溫柔鄉裏沒能出來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