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8章工程師顧聖儀(1 / 1)

顧聖儀,象山井頭人。他是漢章先生在東陳創辦小學時的學生。他說:“我出生在南鄉井頭,小時在私塾讀四書,進度很慢,到十二歲《論語》還未讀完。是年,本縣初辦縣立高等小學,我即離私塾入小學。明年(1908),伯弢先生在東陳創辦小學,我又慕名轉學就讀。”從文意看,縣立完全小學(即縣立高等小學)是在1907年創辦,這回憶有誤。象山縣立完全小學是光緒二十九年(1903),縣知事戈石麟創辦的。這是象山最早的小學,但比全國其他地方要晚一兩年。“光緒二十七年(1901)八月,諭各省、府、州、縣興辦學堂。”1908年,漢章先生出資一千元創辦東陳小學。他1907年被邑令黃羨欽委任為勸學所(即後來的教育局)總董,但漢章先生於第二年即辭職。

聖儀回憶說:“臨去時,嚴命見到先生必跪拜叩頭。到校時,我謁先生,跪下叩拜。不料先生亦同樣跪下叩頭還禮。那時我是微不足道的蒙童,先生則是四十歲之舉人,為鄉人所尊敬。按常情,為尊長者用手一揚,叫聲起來,已是以禮相待了。見先生如此還禮,當時真不知道如何是好。在東陳讀兩學期,計跪拜先生兩次,先生也還禮兩次。可見先生講究禮節,且以身作則,示教後生。”漢章先生對一個蒙童還禮用“下跪磕頭”,確是少見。中國傳統表示敬意客氣的禮節有跪拜和揖拜兩種。揖拜即“抱拳拱手”,表示客氣;而跪拜,則表示敬意。《周禮》上所謂“九拜”,是指稽首、頓首、空首、振動、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肅拜等,這是按行禮姿勢分的,都屬表示尊敬、順服的意思,是屬跪拜的。跪拜是臣對君、卑對尊、幼對長表示恭敬順服的禮節,顧聖儀對漢章先生用下跪磕頭的跪拜是幼對長,這是表示尊敬,而作為校長的漢章先生對學生還以跪拜,確是罕見。顧聖儀下麵一段回憶漢章先生送別他弟弟陳宇襄的禮節,是屬於揖拜。他說:“我還曾看到先生送別胞弟陳宇襄(陳畬)先生時,兩人均畢恭畢敬,如對大賓互相禮別。”關於大賓互相禮,可見《胞弟陳得心》一文。

顧聖儀在東陳小學雖隻讀了一年,但漢章先生在做學問上的嚴謹勤奮也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他說:先生曾教我說,學問之道,看讀寫作,缺一不可。倘看讀,不寫作,必至眼高手疏。這方麵,先生亦言傳身教,可謂楷模。先生之書,都是看過多遍的。每看一次,必用色筆加點句讀一次。其色由淺而深,如先藤黃,加淡墨,再淺藍、桃紅、胭脂,然後銀朱。先生讀書,每篇文章都要高聲朗誦數十遍。比如四書五經,他每年溫習一次,高聲朗讀,到老不息。至於寫作,先生要我們讀後,必寫書後一篇,發抒自己見解。當時,其長子陳慶麒(字子良)長我二歲,已讀完十三經。凡讀史一段或一事,都寫文章一篇。先生說,這是對讀史者起到鞏固的作用,也是對寫作的一種訓練。

顧聖儀所回憶的漢章先生的讀書方法,已有多人提及,不另。他用彩色筆圈讀的古籍,至今我們還可以從浙江圖書館古籍部所藏的漢章先生批校的書本中看到,和黃侃讀書如出一轍。

顧聖儀1915年入讀北京大學工科,此時陳慶麒入讀北大文學門,漢章先生女婿薑梅塢入讀北大哲學門,三人雖然不在同一係科,仍彼此往來。顧也經常“去問候”。

顧聖儀大學畢業後,在鐵路部門工作,曾任工作師。後來,井頭顧氏修宗譜,請漢章先生“撰寫氏族源流文章。先生很快撰就《顧氏源流考》一文,約八千字。並且又撰來《顧氏名賢錄》,約三萬二千字,可見先生學識之博大精深”。(以上均引自顧聖儀《憶伯弢先生》一文,收《經史學家陳漢章》第26—27頁)今從顧聖儀後代得此二文,深感漢章先生考證詳盡。

《顧氏源流考》一文,分“己姓之顧,始於夏”,“姒姓之顧,衍於越,封於漢”,“漢有會稽之顧,顯於吳、晉”,“惟是舊譜所記地名、官名,多不合於正史”,指出井頭顧氏自福建遷入象山南田,繼遷居井頭,“與漢會稽顧氏,正同一源”。

又《顧氏名賢錄》,非僅限井頭顧氏名賢。漢章先生說:“今顧氏舊

譜,亦有本支先賢世係圖。顧君誌丹,嫌其舛偽錯謬,又以淩迪知《萬姓統譜》,廖用賢《尚友錄》,皆未免無征不信,更囑餘為考略。餘乃征集史文,自漢至今,如惺吾先生所舉例,為錄一卷。”其詳盡可信,對姓顧之後,均可一讀,以自勵也。

《顧氏源流考》和《顧氏名賢錄》均收入《陳漢章全集》第十八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