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不要讓紛擾世事左右你(2)(3 / 3)

消息傳出來之後,大家自然議論紛紛,有的說為了名利,不惜喪失人格總是令人可恥的;有的說別看他外表上表現得泰然自若,其實內心裏沒準兒像貓兒抓著似的;;還有的說當他得到他想要的東西時,他就已經喪失掉某些人生真正美好的東西……,他的所作所為使得 他聲名掃地。而那位與他公平競爭不耍花招、不做手腳的人,兩年後 也順順當當得到了副高職稱,另一位明智退出的競爭者,過了三個春秋也順順利利的得到理想的職位。這兩位當年沒評上並獲得廣泛同情的編輯吃了多少虧呢?不過晚戴副高頭銜兩三年,少了點工資,可他們不爭名、不爭利的美德,眾人可知。他們都感到自豪的不是因為自己終於得到了什麼,而是因為自己把握住了做人的道理。而那位編輯由於采取不正當行徑爭名奪利,到頭來將自己的自由、尊嚴和人格喪失殆盡。兩相比較,孰重孰輕,明眼人不是一目了然嗎?

人生在世,有所得,必有所失,兩者總是很難兼顧的。因此,在生活中,對於所擁有的,要珍惜,要知足;對於失去的東西,不要耿耿於懷,老是放不下;對於那些不該得到的東西,切勿不擇手段,一味奢求,這是精明、智慧和機智的生活態度。當然,在得失問題上,還要弄懂弄通兩者往往是相輔相成的。這正是禍福相依相成的道理。所以對得失,尤其對功名利祿方麵的得失,應該淡泊一些,豁達一些,千萬不可太介意、太看重。

著名古書《淮南子》中,有一個名叫塞翁的人,對這層道理看得很深,悟得很透。

這個塞翁有一匹良馬,雪白的鬃毛,高昂的頭顱,雄健非常。一鞭揚起,如霹靂弦驚,那馬聽得颼颼風響,便馳騁往還,百裏路程,常常一眨眼的工夫便跑完了。人們都說塞翁家裏養著匹神馬,實在比大將軍的千裏馬跑得還快。誰知,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有一天,這馬兒脫韁跑到胡人那邊去了。塞翁的親朋好友得知此事,都盡力勸慰他,教他不要太傷心,但塞翁卻絲毫沒有憂愁的感覺,仍是那樣快活、自在,黑黑的眼睛直瞅著來者,笑道:“焉知非福?”不久,那匹馬帶著胡人的好馬回來了。人們登門拜訪,祝賀之聲不絕於耳。

塞翁說:“焉知非禍?”在別人看來,這樣的好馬失而複得,自然是一件可喜可賀的事,哪有不恭賀的道理?何況塞翁的兒子喜歡騎馬,家有良馬,又有好騎手,這能是禍嗎?沒有料到,有一天,他兒子不慎從馬背上掉下來,摔斷了一條腿,從此走起路來一瘸一拐的,很難看。於是,又有人來表示惋惜,塞翁又說:“焉知非福?”一年之後,朝廷下令討伐胡人,年輕人紛紛被征召入伍,戰死者占六七成,而塞翁的兒子因為是殘疾人免於征召,塞翁因此得以父子團聚,盡享天倫之樂。

這就是人所共知的“塞翁失馬”的故事。這個故事生動形象地說明了得失的相對性和得失轉化的經常性、不可預料性。在一定的時間、條件下,好事和壞事,可以互相轉換,得與失、禍與福總是相依相成的。想通這層道理,對名利問題上的得失,就大可不必斤斤計較了。如果是這樣,看破了得與失相互轉化的關係,就會覺得得到了固然好,失去了也無所謂。這樣,自然會活得自在,活得安然,活得快樂,明智的生活態度正在於此。

享譽五洲四海的西方哲學家、美學家尼采曾指出,“不患得患失是活得久、過得好的藝術。”在患得患失中度過一生的人,他的生活無時無處不充滿憂慮,生命也因此衰老得更快;而在不患得患失中的人,他的生活時時刻刻充滿樂趣,因而他的生命也獲得久長。精神的 力量傳遞給肉體、感染著肉體,美好的情緒既能使人快樂,也能使生命延伸。所以,就讓活得長久、過得快樂的藝術成為每一個人的座右銘吧,它可以使人生充滿快樂。

突破不平衡的心理誤區

現實生活中,每個人的態度或多或少的都有一些不平衡心理。

現實生活中,每個人的態度或多或少的都有一些不平衡心理。某人賺了錢,某人升了官,某人買了車,某人買了別墅……我本來比他們強,可我卻不如他們風光體麵!對比產生了心理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