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不要讓紛擾世事左右你(1)(1 / 3)

塑造一顆平常心

想在人生的漫漫旅程裏追求成功的人生,讓生活變得更美好,就需要擁有一顆好的生活態度,才能把自己的塑造得更加完美。

人們之間似乎經常會格格不入,很多困擾及難題的產生,均起因於人與人之間不能和諧相處的“性格”,這個問題是人生的大問題之一。由於彼此個性的衝突,造成了許多的家庭的破碎、友誼的決裂。所以,性格上的缺點,也是影響塑造平常心的重要障礙。

我們所具備的最大威力——做選擇的能力,在這個問題上再度扮演著一個最重要的角色。你可以與人虛心合作,也可以固執己見;你可以讓自己做一個友善的人,也可以去做一個難處的人;你可以信任別人,也可以對誰都不信任;你可以熱心助人,也可以拒人於千裏之外;你可以使自己激動,也可以要自己冷靜;你可以讓自己發脾氣,也可以讓自己對那些原本會使你生氣的事淡然處之;你可以去做一個和藹可親的人,也可以做一個尖酸刻薄的人;你可以自以為人人都與你為敵,也可以自信大家都喜歡你;你可以蹉跎、怠惰,也可以雄心勃勃……你完全有權利自己做選擇。

富蘭克林的例子,就是性格塑造的一個非常成功的例子。

一天,富蘭克林突然警覺到他經常失去朋友,他此時才開始注意到原因在於他太愛爭強好勝了,所以,很難與別人相處。時隔不久,大概是過年前幾天,當年度計劃大致確定後,他坐下來列了一張清單,把自己個性上所表現的一些缺點全部列在了上麵,並且,從致命的缺點開始,到不足掛齒的小毛病為止,重新依次排列了一次。他發誓改掉這些所有的毛病。每當他徹底改掉一個毛病時,就在單子上把那一條劃去,直到全部刪完為止。結果,他變成了美國最受歡迎的人物之一,受到大家的尊敬和愛戴。當殖民地13個州需要法國的援助時,他們派富蘭克林去,法國人對他的印象奇佳,他果然不負使命。富蘭克林的這種做法被廣為傳誦,是公認的個性塑造中的經典案例。與之相反,假如富蘭克林的選擇是我行我素,不對自己的個性加以檢討,假如他仍然不改爭強好勝的毛病,假如他也像其他許許多多的人一樣放任自己的天生個性,……那麼,他絕不可能成功地爭取到法國的援助,而整個美國曆史也將被改寫了。一個人的性格居然也能影響一個國家的命運。可是,卻還有很多人在到處說:“我能怎麼辦?”其實,你怎麼知道你辦不到?你怎麼知道即使經過數年的努力你仍不會有所收獲?至少,我們可以使我們周圍的人都覺得人生還算合理、愉快、至少,我們不會為身邊的人帶來無謂的煩惱。林肯講過:“我要準備好自己以待時機來臨。”他深信耕耘一定會有所收獲,他果然等到了那一天。

然而,那些說“我能怎麼辦”的人,害怕失去了身上習以為常的一些東西,其實,生活經常會出現“有所失,便有所得”的事情,下麵的小故事也許能說明這一點。

有一隻木車輪因為被砍下了一角而傷心鬱悶,它下決心要尋找一塊合適的木片重新使自己完整起來,於是,離開家開始了長途跋涉。不完整的車輪走得很慢,一路上,陽光柔和,它認識了各種美麗的花朵,並與草葉間的小蟲攀談;當然也看到了許許多多的木片,但都不太合適。終於有一天,車輪發現了一塊大小形狀都非常合適的木片,於是,馬上將自己修補得完好如初。可是欣喜若狂的輪子忽然發現,眼前的世界變了,自己跑得那麼快,根本看不清花兒美麗的笑臉,也聽不到小蟲善意的嗚叫。

可見,有時失也是得,得即是失。當我們有所失落的時候,生活才更加完整。從這個故事我們也可以漸漸體會到,許多苦惱的根源來自人們心中的一個誤解,完善自己的性格必須做到盡善盡美,才能獲得別人的好感。然而,當人們踏上追尋完美的不歸之路時,生活便漸漸變成了專門為他們捕捉過失的陷阱。所以,我們總是因懷疑自己做得不夠好而愧疚與擔心,擔心愛我們的人會因此對我們感到失望,結果卻適得其反。

人們當然要為其既定的目標積極努力,但無論怎樣的生活都不會是一塊無瑕的玉,環境的變化往往出乎你的意料。誰又能時時刻刻應付自如?精神分析學家戴維?柏恩斯在他的書中提到過一位著名律師的故事。這名大律師非常擔心在辦案時犯錯誤,因為,他害怕會因此失去同事們對他的尊敬。當他無法擺脫和控製這種情緒而向同事們講出來後,令他驚異的是,無論他是否做錯什麼,同事們都和他更親近了,因為他們能夠將他當作普通人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