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傳燈,星雲大師的弘法歲月
大徹大悟很難,但每天有一點小小的開悟是可能的,我每天都在努力,要想通一些小小的道理,一生中,就是不斷用心去開悟。
——星雲大師
不論是酷暑天柔風清涼的晨間,還是寒冬裏風雪相伴的清晨,每次早課諷誦《楞嚴咒》讀到“願將身心奉塵刹,是則名為報佛恩”一句時,年紀尚幼的小沙彌都會在心中暗暗發願:“將來,我一定要把全部的身心奉獻於弘法利生。”
世事蹉跎成白首,六十年甲子輪回間,當年的小沙彌早已成為受人尊敬的佛學大師。他就是佛光山的開創者星雲法師,他為弟子信徒推崇備至,但法師為人依舊謙和低調。他的每一場演講都吸引了很多人,雖不至夾道歡迎,但眾人虔心求教的場麵也蔚為壯觀。
從一個食不果腹、六年間隻穿兩身衣服、鞋子破了拿紙墊的小沙彌,成長為屹立在兩千多年悠悠佛教曆史長河中一座豐碑,他把“人間佛教”的火種灑滿了五洲大地。媒體評論說:“如今的星雲大師,不隻屬於佛光山,不隻屬於台灣,不隻屬於中國,已經是全世界、全人類的寶藏。”
星雲大師俗姓李,名國深,法名悟徹,號今覺,1927年他出生在江蘇省江都縣,12歲時在宜興大覺寺出家,隨誌開上人修行。
1941年,他受具足戒,並入棲霞律學院攻讀。
1945年,他入焦山佛學院修學,並於1947年畢業後返回大覺寺擔任監院,兼任當地白塔小學校長,並任《怒濤》月刊主編。
1948年,他出任南京華藏寺住持。
1949年春,星雲大師前往台灣,初駐錫中壢圓光寺,並於次年開始主編《人生雜誌》。
1952年,他到宜蘭雷音寺,成立念佛會、弘法會、歌詠隊等組織,奠定了以後弘法事業的基礎。
1955年,他在高雄創建高雄佛教堂,兩年以後在台北創辦了佛教文化服務處。
1962年,他任《覺世旬刊》發行人,並在高雄創建壽山寺,設立壽山佛學院。
1967年5月16日,他在高雄大樹鄉麻竹園山地開創佛光山,以弘揚“人間佛教”為宗風,樹立“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的宗旨,開始致力於推動佛教教育、文化、慈善、弘法事業,並融古彙今,手擬規章製度,將佛教帶往現代化的新裏程。
從12歲出家,到如今已是古稀之年,六十年佛門生活讓星雲大師擁有了慈悲的心腸、平和的心態、積極的人生觀。他教化宏廣,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出家弟子千餘人,信眾更是多達百萬。他一生弘揚佛教,倡導“歡喜與融合、同體與共生、尊重與包容、平等與和平、圓滿與自在”等觀念。
“大徹大悟很難,但每天有一點小小的開悟是可能的,我每天都在努力,要想通一些小小的道理,一生中,就是不斷用心去開悟。”星雲大師這樣說,他從大陸到台灣,從宜蘭雷音寺到高雄佛光山寺,他積聚眾人的願力,遍弘佛法於五大洲。當年的一個平凡和尚,如今成就了不凡的誌業。
一路走來,荊棘遍地,有快樂亦有痛苦,有喜悅也有憂愁,晴天朗日、雨天滴水,都成為一路走來不曾錯過的美麗風景。他將佛法的真諦一點一滴地向世人普及,他把佛門的慈悲與智慧之光灑向所有路人。星雲法師曾說:“我隻想盡一點心力,不妄想,不僭越,隻想慢慢把弘法利生的事業做起來,直到現在,也從來沒覺得自己做了很多事情,我隻想像爬樓梯一樣,一步步往上爬,而非一步登天。”
世事絕無偶然,星雲大師之所以能成為佛學大師,正得益於他那平和質樸的性格和勤奮不懈的態度。他傾盡心力,所行所思皆為弘法利生,指導世人離苦得樂。星雲大師這一世雲水歲月,已然成為後人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