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巧計連環 04(1 / 2)

百貨大樓與牛力的第一門市部遙遙相對,隻隔一條稱為和平路的大馬路。這裏和第一門市部一樣,原是清洋湖市市民購物的主要場所之一,如今仍然沿襲著集體經濟的模式,歸屬於清洋湖市百貨公司管理。

應該說,百貨大樓三年前的經營狀況還算可以,維持在持平和略有盈餘的狀態。但“清洋湖商品大世界”誕生後,對百貨大樓形成了衝擊。那些個體經營的“南蠻子”精於算計,見利就走,商品貨源充足又便宜,且又總能將一些時髦商品及時地運到這個北方城市,於是,“商品大世界”自然就成了市民購物的首選場所。在這種情況下,百貨大樓和牛力的“一門”自然競爭不過“商品大世界”。

百貨公司經理葉根生確實很後悔,當初自己為什麼沒有這樣想,為什麼沒有膽量和銳氣,也把這個百貨大樓租出去?那樣,憑百貨大樓的地理位置,肯定要比“商品大世界”強,租金也會更多一些,那樣的話,自己不但能和劉光一樣成為市長眼中的紅人,而且也不會再有後來的窘困。

不過,後悔歸後悔,葉根生還是很清楚,如果沒有賈一銘的成功先例,自己肯定是不會那樣做的,(即便想那麼做,自己也沒那個智慧。)另外,作為一個縣處級單位的一把手,他肯定不會冒那個風險拿自己的前程開玩笑。就算是幹不好,最多也不過調整個崗位,換個地方而已。但如果幹砸了,不但會成為官場上茶餘飯後的笑料,而且在市領導的心目中,他也不會再有位置。因此,想過也就罷了,並沒有真的當成大事,隻是有時罵幾聲劉光、賈一銘不守規矩而已。

但後來不行了。自打賈一銘成功經營“一銘商品貿易公司”後,原來的二至九門連鎖店也是紅紅火火,財源廣進。賈一銘大把賺錢不說,劉光也成了識人的伯樂、大膽的改革者。而這樣的成功,更打破了清洋湖的平靜,市領導逢會就講、見人就說,清洋湖必須打破“大鍋飯”,必須進行改革,而且要讓“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決不允許“站著茅坑不拉屎”。這著實讓清洋湖市的官場特別是商業、企業、工業等部門的頭頭們緊張了一陣子,原以為這陣風一過便完了,哪知道不光不見消停,反而有越吹越猛之勢。

葉根生坐不住了,他必須有所動作。於是,他在賈一銘承包後的第二年也依葫蘆畫瓢,搞起了承包。不過,他的承包模式可有些讓人不敢恭維,他的方法是在單位職工內部及職工家屬中搞承包,凡百貨大樓職工承包,每年每平米麵積上繳500元,單位不再給開資。若是職工家屬承包,每年每平米交1000元,盈虧自負。這樣一來,他滿以為也能坐收其利,而且,這百貨大樓可出租經營的麵積約有四千多平米,最不濟也能收個一、二百萬,這樣,不但自己的日子好過了,而且自己很可能成為劉光第二,也在清洋湖火一把。

可事與願違,除了位置特別好的二十幾個攤位被內部職工包租外,其它攤位卻無人問津。

原因是什麼呢?其實很簡單,一是不願冒風險是人們的共同心理;二是有“商品大世界”在那競爭,不想觸那個黴頭;三是不承包仍然可以穩穩地賺一點穩定的收入。還有就是,百貨大樓除了正門和兩個側門門口的位置比較優越,可以多賣點貨之外,其他的地方一般都屬於一往一過的“滑地”,所以,無人問津也就不難理解了。

葉根生的承包顯然是不成功的,他的那番舉動被官場戲稱為“半吊子改革”。

葉根生為此很惱火。所以,上次隨黃副市長去南方考察時發現有很多企業轉軌轉製,實行“買斷”措施後,他忽然有了一個近乎於惡作劇的想法:不是搞改革嗎?老子也給他來個改革,而且,來個徹底的改革,索性給他來個“賣斷”,把百貨大樓賣了,把那些幹吃白飯的員工也他媽“賣了”,老子一身輕,還落個“改革”的名聲。

當他把這個惡作劇似的想法向黃副市長提出來的時候,他原本以為黃副市長會罵他一句“敗家子”,沒想到,黃副市長很認真又很嚴肅地想了半天,然後盯著他問道:“你有很詳細的方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