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菲特合夥公司時期,從1957年到1969年間,巴菲特曾經提出,套利的投資行為每年將會為公司帶來持續且巨額的利潤,並且在市場下挫的年度裏,讓公司有更大的競爭空間。
你應該可以了解,當證券市場走空時,股東們和管理部門會開始憂慮公司股票下跌,因此多數傾向於賣出、清算或者進行某部分的重整。如此一來,當市場開始崩盤,套利機會就開始增多。
六、投資統計分析
以下的測驗非常簡單,也是最基本的測驗。雖然幾乎每位證券分析師都能在第一眼看到穆迪或價值線公司對上市上櫃股票的預測資料後,就看出各公司的盈餘獲利能力,但卻隻有少數人察覺這是一項計算的工作。這項計算工作是投資人開始進行投資統計分析的進階。簡言之,投資人隻要比較報載公司曆年度之每股盈餘是不是呈現穩定的態勢,是否持續成長,還是上下起伏震蕩?
(一)評定公司的預估盈餘
諸如穆迪或價值線此類提供投資資訊服務的刊物,可以讓投資人更容易取得公司過去的財務資料,同時也幫助投資人更輕鬆地進行年度各類財務資料的比較。
請讀者看看自己目前所投資公司的盈餘狀況,比較接近以下哪一家公司:是A公司,還是B公司?
很明顯的,A公司的每股盈餘較B公司更能預測。
即使不是天才也能一眼看出,A公司除了在1988年每股盈餘由1.64美元減為1.60美元外,其餘年度的每股盈餘都呈現成長的趨勢;B公司的年度每股盈餘則是上下起伏不定,缺乏明顯的成長軌跡可尋。
試問,你會看好哪家公司的未來盈餘?是A公司?還是B公司?
當然你一定是選擇A公司,縱使隻依憑A公司過去10年來的盈餘數據資料,相信讀者也一定會有以下的認知:(1)A公司是一家運作良好體質強健的公司;(2)該公司的盈餘幾乎每年成長。那麼下個問題是:既然有導致這種結果的經濟因素,為何從格雷厄姆信徒的角度來看,B公司可能還有一些投資價值?而就巴菲特的觀點看來,B公可缺乏強強而有力的盈餘表現,意味著B公司的未來盈餘也不看好。此外,格雷厄姆可能考慮投資這兩家公司,但巴菲特第一眼就會選擇僅投資A公司。
格雷厄姆過去曾說過:你不必要在知道一個人的重量之後才知道某人其實很胖。這句話同樣的,也適用於以公司過去盈餘來評估其未來發展。首先,投資人要搜集欲投資的公司,過去7到10年的盈餘資料,並且觀察是否呈現穩定成長的走勢,或者是不穩定的狀態。多數公司的盈餘呈現明朗走勢,僅部分公司走勢不甚明朗,如果發現資料所呈現的訊息極為可疑,不必擔心,放棄後再尋求下一個目標。但若是投資人對所搜集的資料感到有興趣,也不妨深入追蹤分析。
我們以巴菲特買入可口可樂的例子,來驗證運用觀察法一眼看出公司的盈餘。1994年8月8日巴菲特買進2576"10股的可口可樂股票,每股買入單價21.95美元。
以下表格所登載的是巴菲特所看到的可口可樂曆年每股盈餘表。從表中可以輕易看出,在1983年到1994年間,可口可樂的每股盈餘以穩健的步伐,呈現挺堅走強的成長態勢。所以可口可樂在1994年通過了巴菲特的第一項考驗。
(二)決定自己的期初報酬率
以下的計算,告訴你在特定股價上,可以預期的初期報酬率。
舉例來說,首都(Capital Cities)這支股票在1979年的價格是每股3.8美元,預計當年每股可賺0.46美元,也就是說,在1979年,如果你付了3.8美元買一股首都股票,就可以算出你的期初報酬率是12.1%($0.46÷$3.80=12.1%)
巴菲特在1988年以每股5.22美元的價格買入可口可樂的股票,而當年可口可樂公司每股賺0.36美元,巴菲特自然可以據此算出他的期初報酬率為6.89%($0.36÷$5.22=6.89%)。1994年巴菲特又用每股21.98美元的價格買入可口可樂的股票,當年可口可樂每股0.98美元,所以,巴菲特1994年的期初報酬率等於4.6%($0.98÷$21.95=4.6%)。
巴菲特將1994年的期初報酬率,和同年份可口可樂公司發行的另一種同定利率4.5%的公司債比較,發現可口可樂公司的每股獲利率以每年17%-19%的幅度增長,這種業務成長的情勢,連帶地使自己的報酬率無形中也提高了。
這項比較,使巴菲特及格雷厄姆得出一項理論,即價格決定報酬。價格越高,報酬越低;價格越低,報酬越高。
(三)決定每股的成長率
公司經理人提升每股獲利的能力,和股東在公司中的權益息息相關。為使每股獲利率成長,公司必須善用保盈餘,提高每股獲利能力。每股獲利能力的增強,經過段時間,必使公司股票的市價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