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類虛假新聞”的危害(1 / 2)

假新聞在媒體中自然是人人痛恨、人人喊打的,因為假新聞不僅在本來已經多事的世界上又無端地生出“事”來,並使得某些人因此而獲得不正當利益,而且很多時候還直接就是對受眾的一種戲弄和愚弄,因而極大地危害著媒體的形象和新聞的公信力。而一般來說假新聞很容易就能被看穿並很快便可現出真相和原形,但有一種帶有虛假性質的新聞,卻並不能夠很輕易地被識別出來。我們將其命名為“類虛假新聞”。這其實是更為有害的媒體毒瘤,也是新聞真實性的最隱蔽的軟性殺手,卻一直尚未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和警惕。

“類虛假新聞”不同於那種完全無中生有的全虛假新聞,它的基本內容也的確並不全部都是來自向壁虛構、閉門造車。“類虛假新聞”往往是在一些基本事實的基礎上,加入一定的主觀臆斷的成分,想當然地對現有事實加以延伸和擴展,或者過於武斷地對於事件的未來與結局給出似是而非的預測和推斷。而這種被主觀強加上的部分和內容,又往往是不容易被一眼看透的,有的甚至還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接受者的某種心理期待,因而也就更有了自己的生存空間和藏身之地。“類虛假新聞”的突出特征就是類型化和類似性,它通常是在人們的一些習以為常的或被某些既成範式所限定的思路上,而有意無意地按照某種思維慣性,對事物進行評價、推測和判斷的結果。這種“類虛假新聞”也有的是直接出於特定的思想或政策宣傳的需要,對事實的某些方麵和側麵進行過分的突出和強化,從而對事實的個別部分超限度地加以誇大,並進而在其中注入和掩藏一定的或許不便於公開表達的思想感情傾向。一般來說,“類虛假新聞”在基本事實或主體事件上是比較確定、有據可查的,隻是在事實的延伸部分或者表達傾向與觀點的部分有著較強的主觀性乃至虛構性,因而我們將其稱為“類虛假新聞”。

美國傳播學者約翰·費斯克等在其《關鍵概念——傳播與文化研究詞典》一書中曾經指出:“客觀性(objectivity)據信是由沒有偏差的陳述(states)而賦予特征的一種科學取向(approach)。客觀性是自然科學的一個重要主題。傳播研究提出這個問題,是由於那些有誌於分析人類行為的學者對那些自然科學的仿效。如果我們考慮到語言與意識形態之間的內在聯係,考慮到針對某個事件而產生的無數知覺,那麼,認為有個外在的現實——它‘就在那裏’等著被發現這類假定就得大打折扣。”約翰·費斯克等:《關鍵概念——傳播與文化研究詞典》,新華出版社2004年版,第190—191頁。按照某一意識形態或某種利益的需要而認定“有個外在的現實——它‘就在那裏’等著被發現”,正是許多“類虛假新聞”產生的重要根源。他們還進一步舉例說道:“以每周排名前40的單張唱片銷售榜(Top 40 Single Charts)為例。乍一看,據說它們在反映任何一周最佳銷售量上,似乎具有客觀性。但是,人們不可能監視所有的銷售情況。所以,就選用音樂店作為調查樣本。如果商店的那個銷售榜後來泄露給唱片公司——就像20世紀70年代發生在英國的情況——那麼,很有可能促使某家唱片公司在那些選作樣本的商店為某張唱片的銷售大肆宣傳。由於這張唱片的發行情況在銷售榜上獲得放大,所以,它又可能在廣播裏得到更多播放。至此,對這一銷售榜具有‘真實性’的任何信念就必須接受質疑了。”約翰·費斯克等:《關鍵概念——傳播與文化研究詞典》,新華出版社2004年版,第191頁。這樣的排行榜現象就是非常典型的“類虛假新聞”。

當然,“類虛假新聞”的表現形式和傳播內容還有很多值得注意的花樣,有必要從理論上嚴格地加以分析和辨別。如果說,那些完全無中生有的假新聞相對來看還畢竟是很偶然的和個別的,那麼,“類虛假新聞”在我們的一些媒體中卻是相當普遍和常見的。它幾乎可以說是常常橫行於當今的新聞報道之中,對於堅守新聞的真實性原則有著重大障礙,所以也就更應該引起高度的警惕並盡量從實踐上加以剔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