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圍獵 上(1 / 3)

豔陽高照,熏風微徐。

正是草長鷹飛的季節,長安城外的官道上,紅纓漫道,翠葆霓旌,羽林軍威風八麵,文武官員衣甲鮮明。前呼後擁的人群中,明皇李隆基高坐在大宛神駿上,神采飛揚,不時與身邊的大臣們輕聲說笑,三百名內侍組成的方隊後麵,是朝廷重臣的隨行家眷,其中楊家的五色馬隊最為惹眼,鬢影搖珠,鞭絲競秀,場麵極為壯觀。

大唐天寶年間,明皇勤政二十餘年,君明臣賢,風調雨順,本已開下前所未見之清平盛世,一日忽然心血來潮,於太廟中請出太宗皇帝留下的神弓‘破軍’,率一眾文武大臣西入驪山圍獵。

這神弓‘破軍’本是棲霞山清虛派的一件寶物,提千年楠木為骨,抽東海黑蛟之筋作弦,弓背鑲有七彩幻石,銘以紫雷太薇訣,此弓每月隻可發出三箭,但威力無窮,一旦拉滿,氣機牽引之下,風雷隱動,電光石火,長箭所指,莫有能當。

當年李淵之子趙王李元霸神勇無敵,在四明山匹馬雙錘,擊敗十八路反王二十三萬大軍,打死大將五十員,又赤手撕裂伍天錫、徐元朗,一時英雄無匹,可得勝後回到潼關時,卻見半空中雷光閃爍,霹靂交加,一白衣少年踏劍而行,性烈如火的李元霸見那人竟敢從他頭頂飛過,於是勃然大怒,舉錘指天大罵:“天下英雄盡敗我手,你有何本事,竟敢視我為無物!”說完就把右錘往那人身後擲去,那白衣少年當時也是年輕氣盛,躲過李元霸奮力一擊後便用飛劍取了他的性命,李家為成全元霸名聲,隱過這一節,對外隻稱他是遭雷擊身亡,秦王李世民經多方查證,得知那白衣少年是棲霞山清虛派白石真人的一名弟子,於是單人獨馬上了棲霞山鳳翔峰,與清虛派掌教雲闋真人理論,不想雙方竟然一見如故,兩人縱論天下,把酒為歡三晝夜,不但冰釋前嫌,更化幹戈為玉帛,情同莫逆。秦王臨下山前,雲闋真人竟將本派三件寶物中的‘破軍’神弓相贈,以謝元霸之罪。秦王再三推脫不過,隻好收下,他得此弓後,甚為鍾愛,憑此神弓,射殺敵方名將無數,終於成就了大唐基業,最後一位喪命於‘破軍’之下的便是他的生平勁敵,也是他一奶同胞的兄長——太子建成。

李家子嗣向來精於騎射,明皇李隆基更有先祖之風,進得驪山後未曾小憩,獵物剛被驅趕出來,他便在禁軍護衛的歡呼中,一馬當先地衝將出去,烏黑濃墨的箭羽剛一搭上弓弦,七彩幻石竟如瞬間蘇醒,刹那間流光異彩,不可逼視。

李隆基用盡生平氣力猛地將弓拉滿,隻覺一股戾氣撞上心頭,前方一片殷紅,而周遭氣機沛然湧來,指間如握萬鈞之力,十丈之內的花木竟都向此處傾來,如同齊向大唐天子叩首朝拜一般,李隆基頓時豪氣雲幹,怒吼一聲,一條墨線帶著莫大的聲勢呼嘯而出,在空中劃出一道詭異的弧度,竟將一頭飛奔的麋鹿帶起老高,牢牢地釘在附近的一株齊腰粗的榆樹上,眾大臣隨從一時目瞪口呆,鴉雀無聲,半晌才發出一個‘好!’字,紛紛下馬伏地,三呼萬歲,李隆基龍顏大悅,挽弓策馬,意氣風發,自有一股君臨天下的王者氣概。

早有兩個伶俐的侍衛打馬奔出,將麋鹿從榆樹中取下,剛剛奔回幾步,隻聽‘轟隆’一聲,木屑紛飛,那高大的榆樹竟從中間炸出一個碗口粗的大洞來。

李隆基也沒想到這一箭之威,竟這樣霸道,一時也吃驚不小。

此時一眾大臣已然圍了過來,諛聲似海,獻媚如潮,李隆基麵有得色,卻故作矜持,轉頭掃向群臣,卻見眾人中唯有貼身內侍高力士眉頭緊鎖,心事重重,大為不解,便朗聲發問:“力士看朕這一箭如何?”

高力士顧盼左右,欲言又止,半晌才慢吞吞地說:“陛下威武。”

當朝宰相楊國忠在旁察言觀色,見李隆基麵色微沉,拂然不悅,趕忙上前插言:“陛下文治武功無一不是前所未有,此乃我大唐社稷之幸,更是黎民百姓之福。”

話音剛落,便斜眼掃向左右,不少大臣趕忙連聲附和。

一旁的高力士見此情景,麵上的愁容就又深了些。

李隆基輕揮右臂,打斷了眾人的奉承,和顏對高力士道:“你與朕君臣相交三十幾年,無事不可說。”

眾人立時又把目光投向高力士,要知明皇本就英武過人,登基日久,遇事更加獨斷,如今已很少聽得進言,即便寵臣如外戚楊國忠,在他麵前也隻能唯唯諾諾,小心行事,但這高力士一介宦官,竟能得明皇如此厚愛,均是又羨又妒。

高力士白眉輕顫,顯是內心也頗為感動,忙拱手回複,“陛下,此神兵利器雖天下少有,但老奴觀其戾氣太重,並非祥瑞之物,如今天下清明,四海升平,這般凶險之物,陛下還應少用為妙。”

李隆基聽完爽朗大笑:“力士多慮了,朕心中自有仁愛之心,豈能為外物所惑?”

高力士聞言並不息聲,反而提馬來到明皇近前,輕聲耳語:“三郎,世事無常,昨夜老奴坐忘時忽生感應,三郎近日應有一劫,今日一見,隻怕……隻怕這劫數會應在此弓上。”

李隆基聞言渾身一顫,大為驚懼,忙低聲道:“力士為何不早說,你可測得仔細?”

高力士神情凝重,微微點頭,又輕輕搖了搖手中的碧玉蟠龍杖,低聲說:“三郎不必驚慌,雖天道難測,但老奴已早做安排,即便事有不濟,老奴舍去性命也當保得三郎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