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不朽的,是民族傳承的基礎。生命之光是文化的內涵。中華文化就是一部“立言”史。詩詞是我們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特殊載體。它們雄渾豪放,氣韻綿長,全方位地折射出中華民族的智慧之光,贏得了全世界人民的稱頌。
之年先生生於1942年10月16日,黃河的濤聲送走了他頑皮的少年時代,天山的呼喚使他毅然西出陽關,求學於新疆大學外語係,後赴京求索,受業於曹靖華先生、沈從文先生,深得兩位恩師的教誨。
之年先生耗時數年,遊曆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對祖國山川之美和人傑地靈的巴蜀大地,寄予了無限的深情,並以詩詞這種特殊的形式,表達了對祖國山川的熱愛和期盼祖國繁榮強盛的心願。同時,之年先生對親情、友情和愛情也作了獨特的細致的描繪。
之年先生酷愛傳統文化,酷愛古詩詞,深知其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藝術載體,能反映中華民族的自然觀、人生觀和宇宙觀,反映人的生命的本質力量。為此,之年先生不斷求索,不斷實踐,作詩作詞數十載不斷。
平心而論,他的作品裏不乏具有“神采射人”藝術魅力的佳作。今天,《心光——尚之年古詩詞楹聯集》一書的出版就是他“日有所進,年有所取,老有所為”的文化藝術創作實踐生活的又一明證。
我與之年先生神交已久,他才情過人,稟賦純真,氣質較佳。他用真情、真景、真事寫詩,妥帖地做到了情景交融、神形結合。他的愛情詩意境含蓄,語言優美,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體現出秀美的旋律;他的邊塞詩裏流露出對祖國壯美山河的讚歎,折射出民族複興的呐喊。
詩,就是對詩人的全麵檢驗,其成就的大小,又與其才智的高低和藝術修養的深淺有關。
縱觀全書,欣喜之餘,希望之年先生在今後的創作中,在煉字、煉句和煉意方麵再下工夫,力求完美。願與之共勉。
是為序。
趙衛袖2012年11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