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臘月裏開圍(1 / 3)

草沒黃牛魚滿河,搭上窩鋪支起鍋,狼豺藏在山林裏,麅鹿黃羊轉山坡,白天開荒熬日頭,夜夜懼聽虎豹歌。

——《開圍歌》楊文龍搜集。

九輛馬拉的爬犁爬犁又叫“扒犁”、“扒杆”,民間稱冰雪上的車子。一般用牛拉馬拖,《吉林地誌》記載:“滿清未興以前,在東海三部之東北,而與渥集部緊相連接者,則清紀概以使犬、使鹿別之。”從趙家趟子村中駛出,駕馭者甩響的鞭子炸開了樹上的霜花,震得近處黑樟鬆樹上雪凇紛紛飄落。

二十一人坐在爬犁上,清一色不吊麵、毛朝裏、皮板朝外帽子,看帽子像一座動物園,狐狸皮、麅子皮、鹿皮、貂皮、野貓、山羊……最紮眼是一頂虎皮帽子;著皮襖皮褲,一律皮板朝裏毛朝外——關東山,又一怪,翻穿皮襖毛朝外——采用各種動物皮張,以狗皮、鹿皮、羊皮居多。腳凳外,從前的女真、肅慎、錫伯、鄂倫春、赫哲等民族,還常常使用狗、鹿、四不像等動物來拉。

靰鞡——謎語:老頭老頭你別笑,破個悶兒你不知道;什麼解下它不走,繩子一綁它就跑——鞋,還有一樣特色的東西,皮袖筒子,也叫抄袖子,長約一尺,雙手放在裏邊暖和不凍手。三江獵人典型的獵裝。

這是一支狩獵隊伍,民間稱為圍幫,或獵幫,在東北行幫中屬於漁獵行。三江的曆史從漁獵開始,清太祖努爾哈赤辟圍場時囊括白狼山,是全國五大圍場清政府全國設五大皇家圍場:京畿永定門外南苑圍場;熱河木蘭圍場;東北盛京圍場;吉林圍場;索嶽爾濟圍場。規模最大為盛京圍場有一百零五圍。之一。皇帝、官員行圍為消遣取樂,騎射演練,百姓圍獵為其生計。因此三江漁獵行當由來已久,許多地名與行獵有關。白狼山根兒下的縣城亮子裏,駛出爬犁的趙家趟子村都是因狩獵得名。亮子裏,即魚亮子——捕魚點,一般設在水麵易於控製的地方。魚亮子捕魚靠魚柵,沿用的是古老的辦法。通常從入江的河口算起,依次叫頭道亮子、二道亮子、三道亮子……三江縣城近鄰清河,在一道著名的魚亮子內側,俗稱亮子裏。趙家趟子村,顧名思義,趟子趟子活兒細分為:套子活、棍子活、網子活、夾子活、籠子活、鐵子活、圈子活、藥子活、窖子活。狩獵的一種形式,即不用槍捕獵,靠下套子,民間稱趟子手。趙姓的趟子手,以他的姓命名的村子。白狼山中這樣的獵戶村很多。

“趙炮,頭場雪不小啊!”炮手孫大杆說。

炮頭趙永和朝上推下壓擋視線的虎皮帽子,目光從雪野收束回來,說:“今年好山景啊!”

山景,打獵離不開好山景。好山景什麼樣?最簡單地說就是大雪封住山,覆蓋住雜草,動物藏不住身,容易發現它。

“唔,今年山景好。”趙永和說。

“準能打住大牲口(野獸)。”孫大杆說。

“山神爺給我們福氣,給我們多少我們才得多少。”趙永和說,所有獵幫主都這樣說,他們信奉打住大牲口都是山神爺賞賜的。

“趙炮,跟著你,咱們才回回不空圍,打著大牲口。”端鍋的獵幫組織人員分工:炮頭——圍幫的首領。指揮一切行動。貼炮——即二炮頭。協助炮頭行獵,肩負保護炮頭生命安全職責。炮手——專司打野獸。趕仗人——負責圍趕野獸。端鍋人——專門做飯、打火堆。吳二片插嘴道。

“是啊!”大家附和著。

“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趙永和望著一雙雙信任的目光,心生感激同時,覺得肩膀很沉,此次跟自己上山圍獵的二十一人,要帶他們上山,打住大牲口,人囫圇個兒地安全帶下山,他說,“我們滿載獵物下山,過年。”

獵幫炮頭一句話引出大家口水,紛紛議論道:

“我想野味啦。”

“好久沒吃到野豬肉嘍!”

“真饞麅子肉餡兒蒸餃子……”

三江人特重視過年,講究年嚼咕。趙家趟子村座落山中一塊地勢平坦空地上,村口修築了馬蹄形水塘,進入不遠左側高地處,修有一類似碉堡的建築,高約八米,上下兩層,(關於此建築的來曆和內部結構,後麵的故事還要講到),房屋建築風格多以改良木刻楞為主,也有土坯房。木刻楞原是俄羅斯族典型的民居,具有冬暖夏涼,結實耐用等優點。三江老山裏的木刻楞,仍然保留用木頭和手斧刻出來,有棱有角,非常規範和整齊的建築方法,稍加改良的地方,如俄羅斯鄉民在修建木刻楞時都總愛在房屋前麵修一間像走廊一樣的房屋。當地人稱這個小房屋叫門鬥,起著防風的作用。趙家趟子村的木刻楞門朝南開的都省略去了門鬥,隻要北向木刻楞才修有門鬥。全村四十多戶,房屋不是戶戶木刻楞,還有利用山洞搭建的窯洞似的房子,還有幾戶地窨子。村中心位置偏西的林子間,有一個石頭牆壘成的大院,該村首富趙家大院。

現在趙家大院的主人趙永和,他作為締造者的後代,義不容辭發揚傳統,擔負起全村二百多口人的過年嚼咕,不是下山到三江城亮子裏去購買,許多人家沒錢買。靠山吃山的觀念,老樹一樣根深蒂固在山民心中。

三江老少都盼過年,習俗歌謠深入人心:“二十三,送灶王;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凍豆腐;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麵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滿街走。”一進臘月門,便聞到年味,小孩你別哭,過了臘八就殺豬;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

今年的雪來得晚,往年進冬月門便落雪。下雪的意義是為趙家趟子村打開大牲口圈大門,大雪不封山,老天爺給人們養在白狼山中的獐麅野鹿,獵場大門不開,抓不到它們。

紙一樣薄的清雪在冬月裏下了兩次,將將蓋住地皮,停留一天生氣似的離開山林。全村人苦盼下雪,下場大雪,隻差沒求雪。三江地區有求雨習俗——在大門垂柳插枝、還有的捕捉蛇、魚、蛙等戲水動物作祈雨生物。在全國漢族林林總總的祈雨風俗中方法比較簡單。

求雪的肯定沒有。土生土長的三江人誰人看到過祈雪?農戶怕天降大雪,飼養的牲畜怕雪天缺草乏料,不然,即使枯草季節,趕牲畜到野外牧放,一天下來也填個半飽,大雪封地,壓住草和樹葉,漫長的冬季圈在圈裏口口不咬空,需要多少飼草喂它們啊!同在三江一方天下的趙家趟子村的人不這麼想,他們都是獵戶,靠大牲口糊口,肉食的來源、皮張兌換生活用品,冬季是圍獵的黃金季節。

趙家趟子村聚集著幾十獵戶,炮手們慕趙永和大名而來,自覺不自覺地加入了他的獵幫。打獵組織結構鬆散,平時歇炮各回各的家,各做各的事,拉起圍幫大家聚來,組成一個獵幫開赴獵場圍獵。趙家趟子村的獵幫總指揮趙永和,做炮頭是世襲,他爺爺的爺爺早年在盛京圍場設的一個卡倫(軍事哨所)做傳達兵,駐紮白狼山。後來皇封的白狼山解禁,圍場撤銷,他滯留在山裏打獵,一杆老槍(民間稱炮)一代一代傳下去,趙永和是第七代。到了第六代即趙永和父親時,他老人家用槍不當炸了膛,半張臉和耳朵炸飛,扔掉老槍,徒手圍獵,成為遠近有名的趟子手,人送外號趙老白,徒手套山牲口的意思,然後有了趙家趟子村。到了趙永和這一輩,他重又背起獵槍,做炮頭,響當當的炮頭,名震三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