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讓職場人士事半功倍的9個經濟學定律(1 / 3)

定律1:二八效率法則,又稱為帕累托法則、帕累托定律、最省力法則或不平衡原則。

早在19世紀末,意大利經濟學家帕累托研究英國人的收入分配問題時,發現大部分財富流向了小部分人一邊。同時,他還發現某一部分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與這一部分人所擁有的財富的份額,具有比較確定的不平衡的數量關係。而且,進一步研究證實,這種不平衡模式會重複出現,具有可預測性。經濟學家把這一發現稱為“帕累托收入分配定律”,認為是“帕累托最引人注目的貢獻之一”。

管理學家從帕累托的研究中歸納出了一個簡單的結果:如果20%的人占有80%的社會財富,由此可以預測,10%的人所擁有的財富為65%,5%的人享有的財富為50%。管理學家看重的是這一結果體現的思想,即不平衡關係存在的確定性和可預測性。

總之,二八法則告訴人們一個道理,即在投入與產出、努力與收獲、原因和結果之間,普遍存在著不平衡關係。少的投入,可以得到多的產出;小的努力,可以獲得大的成績;關鍵的少數,往往是決定整個組織的效率、產出、盈虧和成敗的主要因素。

定律2:路徑依賴

美國經濟學家道格拉斯?諾斯認為,事物一旦進入某一路徑,就可能對這種路徑產生依賴。這是因為,經濟生活與物理世界一樣,存在著報酬遞增和自我強化的機製。這種機製導致的結果是:人們一旦選擇某一路徑,就會在以後的發展中不斷地自我強化。

路徑依賴理論被總結出來之後,得到了人們的廣泛應用。在一定程度上,人們的選擇都會受到路徑依賴的影響,人們過去的選擇決定了他們現在可能的選擇,現在的選擇決定了將來可能的選擇。路徑依賴可以解釋人們一切關於習慣的問題。

沿著既定的路徑可能進入良性循環的軌道迅速優化,也可能順著原來錯誤的路徑往下滑,甚至被鎖定在某種無效率的狀態下停滯不前。而這些選擇一旦進入鎖定狀態,我們想要脫身就會變得十分困難。

優化也好,鎖定也罷,在路徑依賴的背後,隱藏的是人們對利益的考慮。對組織來說,一種製度形成以後,會形成某種既得利益的壓力集團。他們對現存路徑有著強烈的要求,他們力求鞏固現有製度,阻礙選擇新的路徑,哪怕新的體製更有效率。

對個人來說,一旦作出某種選擇後,就會在原有的道路上不斷投入各種資源。直到哪天他發現自己選擇的道路對自己來說沒有價值時,才會作出新的選擇。也就是這時,他才發現前期的巨大投入可能會因為重新選擇而變得一文不值。對任何人來說,這都是一筆很大的損失(經濟學上稱為“沉沒成本”)。

定律3:木桶定律

一隻木桶是由眾多木板箍在一起的,它能盛多少水,並不取決於桶壁上最長的那塊木板,而取決於桶壁上最短的那塊木板。人們把這一規律總結為“木桶定律”或“木桶理論”。此一理論的提出者已不可考,它是一個典型的來自現實生活的經驗總結,簡單明了,直觀形象,卻寓意深刻,讓人回味。

木桶定律告訴我們:要想多盛水——提高水桶的整體效應,不是去增加最長的那塊木板長度,而是要下工夫依次加長木桶上較短的那些木板。同理,在一個係統單位中,整體的效益往往取決於單位的薄弱環節——最短的木板,短木板會使得長木板創造的效益流失掉,將整個單位的效益定位在自己的水平線上。換言之,如果你的企業中存在著庸才,那麼人才所創造的財富將會被庸才的工作流失掉,企業最終的效益由庸才來決定。

木桶定律還可做進一步的引申。從經濟學中的資源配置角度來講,把長木板和短木板放在一起做成一隻木桶,也會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在這裏,長木板起到的作用等同於那塊最短的木板,長木板比短木板長出的那部分資源沒有產生任何效益。相反,如果把長木板放在一起,再把短木板放在一起,做成兩隻木桶,那麼資源將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這一點也就是著名的“鞋底鞋幫同時壞”的道理:假設鞋底是用“短木板”做的,穿不了多久就壞了,那麼用“長木板”做的鞋幫也同時失去了作用,就造成了資源的浪費。如果,鞋底和鞋幫都用長木板,那麼經久耐用,可以賣出一個好的價錢;如果二者都用短木板做,那麼就賣個低一些的價錢。這樣從整體上來看,社會資源都得到了最優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