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中隊的導彈進入最後攻擊線路,停止接收中段引導的時候,3中隊突破防線的55枚導彈也順利的鎖定了自己的目標,並且進入了最後的末段攻擊。在這些導彈的後麵,是作為打擊運輸船隊主力的近千枚各種類型的反艦導彈,這才是真正的大軍主力!
當大多數的防空艦艇都將注意力鎖定在那三十多枚不走“常規”路線的導彈身上的時候,兩艘有著全方位警戒能力的“金剛”級驅逐艦並沒有忽略別的方向。而當它們發現這隻是一個“圈套”的時候,似乎太遲了點。
20枚直撲而來的導彈足以讓中央電腦將它們當做威脅最嚴重的危險了,所以,兩艘“金剛”級迅速的改變了作戰方向,將手中僅有的兩門“密集陣”近防速射炮掉轉了過來。而在收到導彈上麵火控雷達發出的雷達波之後,艦艇上的被動式幹擾裝置也迅速的啟動,爭取著最後的一絲希望。
如果說艦艇失去了硬防禦手段,就完全沒有防禦能力的話,那是絕對錯誤的。在很多海戰中,阮防禦起到的效果並不比硬防禦差,“英阿馬島戰爭”中,英國的“無敵”號航母就是憑借著先進的幹擾係統,成功的躲過了一枚“飛魚”的“死亡之吻”。而這時候,“金剛”級上的幹擾係統顯然也在盡力幫自己的主人“拒絕”著這些“瘋狂的追求者”,而效果看起來還不錯。
超音速反艦導彈的速度優勢,以及在突破艦艇防空火力圈方麵具有的優勢是相當的明顯的,但是美國到現在仍然不發展反艦導彈,也是有他的原因的。任何的事物都有其兩麵性,而這在超音速反艦導彈的速度上,表現得特別的清楚。
雖然超音速反艦導彈能夠縮短進攻時間,減少攔截方的攔截機會,並且為攔截一方製造不小的麻煩,但是,其太快的速度卻讓導彈上的控製係統有沒更多的時間做出目標判斷,也無法在受到幹擾的時候進行細蜜的真假判斷。所以,比起普通的亞音速反艦導彈來說,超音速反艦導彈更容易受到幹擾,也更容易丟失目標,成為無頭的蒼蠅。所以,這也是為什麼美國仍然堅持改進著其已經開始落後的“捕鯨叉”,並不跟隨潮流發展超音速反艦導彈的最主要原因了。
現在回到戰場上來。“金剛”號的防禦幹擾是很成功的,20枚瞄準了它的導彈中,有14枚被欺騙的誘餌給吸引過去了。而在剩下的6枚導彈中,兩具“密集陣”在經過了九牛二虎的努力之後,終於沒有浪費它們的價值,各擊落了兩枚導彈。但是,麵對最後的4枚導彈,“金剛”號就如同裸體的女人一樣,呆在那,任由這些肆虐的導彈淩辱。
當防空作戰進行到最後的階段時,古木已經沒必要呆在他的崗位上了,這些導彈已經進入了“宙斯盾”的最近工作範圍之內。所以,古木加入了損管分隊,在可以預見的不久,這些由各個部門抽調人員組成的損管分隊將會發揮出自己的作用。
古木小心的蹲在一個由兩塊裝甲板形成的角落裏。他對這艘艦艇已經非常了解,知道在艦艇受到打擊的時候,這裏是最安全的地方。現在古木已經不去想那些如同蝗蟲一般的導彈,他隻想能夠活著從這條戰艦中走出去,能夠見到外麵的天空,而不是隨同這艘肯定會被擊沉的戰艦一起到海底龍宮(日本人的神話故事中有龍宮嗎?我不知道,知道的人請告訴我!)去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