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1 / 3)

陳鶴琴先生是上世紀我國現代傑出教育家、兒童心理學家、現代兒童教育的奠基人與開拓者;他創立的“活教育”學說是繼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論之後,又一重要教育理論體係,為中國現代教育史留下了寶貴財富。

人們普遍相信教育在社會改造,尤其是人的改造過程中發揮作用。許多老一輩現代教育家在專注教育教學,實驗實踐,著書立說,傳授知識的同時,還承擔著倡導思想與精神,鼓勵青年擔負起天下重任並成為國家棟梁的責任,從而使教育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巨大力量。

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勉勵青年:“人生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他的摯友陳鶴琴先生曾發出號召:“我們每個人要有做一座燈塔的信心,發放光明,照見自己的前途,同時又照耀他人,照耀社會,造成光明的世界。”中外古今的傑出人物都是從青少年時代就具有遠大的理想與抱負,經過“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孟子語)艱苦磨煉後方可擔當大任。對於教育家的人生更是如此,信仰與愛可以說是成為教育家的基本素質;宏偉的誌向、高尚的情操與廣博的學識是成為教育家的重要條件。在探求真理的道路上,從來沒有任何人可以輕鬆取得成功的。

本書選編內容來自陳鶴琴先生於上世紀40年代期間發表的關於青年道德、修養內容部分著作和自傳,共分三輯。以下為陳鶴琴先生生平簡介與各輯內容介紹:

陳鶴琴(1892-1982),浙江上虞人,我國現代著名教育家和兒童心理學家、兒童教育專家、中國現代幼兒教育的奠基人和開拓者。早年曾就讀於北京清華學堂;1914年赴美留學,受到美國進步教育思想的浸濡。1919年8月回國後先後擔任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教育科教授、東南大學教務部主任等職,投身新教育運動。20年代初期,他對自己剛出生的長子開始進行長達808天的連續觀察、記錄和係統研究並出版專著《兒童心理之研究》、《家庭教育》,1923年創辦南京鼓樓幼稚園,開拓了研究中國現代兒童教育先河,被後人稱為“中國現代幼兒教育之父”、“中國的福祿培爾”和中國現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宗師。

上世紀40年代初,陳鶴琴提出“活教育”學說,力圖建立適應中國社會發展特點和大眾需要的教育學說。“活教育”內容: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目的論);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課程論);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方法論)。他將傳統教育與“活教育”進行對比:從目的上,傳統教育以獲得知識,預備升學為目的,而“活教育”則注重培養兒童適應環境、控製環境、利用環境、改造環境和怎樣做人、做事等;從課程上,傳統教育注重書本知識,而“活教育”注重於大自然、大社會,並以實際生活為出發點,通過觀察事物,調查情況,從事實驗,來獲得實際的知識和真實的經驗,即所謂“真知識”和“真經驗”;從學習方法上,傳統教育注重知識的傳授,而“活教育”注重實際的“做”;傳統教育以教師為主,以社會需要為中心,以“威”以“畏”來約束兒童,“活教育”以兒童為主,以“愛”、以“德”來感化兒童,在“愛”的空氣中陶冶兒童優良的品格。陳鶴琴有一段論述:“傳統教育把學校與社會、自然隔離,社會上發生的事情、自然界發生的現象,完全漠不相關,把學校變成‘知識的牢獄’;‘活教育’是使兒童與社會打成一片,和自然界緊密地呼吸在一起,注意社會上一切的活動,了解一切的變化,幫助社會,把意見貢獻給社會,並且要盡力改造社會”。

中國新教育運動倡導者清醒地意識到,隻有造就、培養更多具有健全身體、建設與創造能力、合作態度、服務精神與世界眼光的現代中國人,改變傳統“老大中國”的沉沉暮氣,煥發“少年中國”青春朝氣才有可能,我們的民族和國家才會真正強大。陳鶴琴認為,青年人的發展絕不應止於個人的發展,而是要負起繼往開來的責任,並且要把全人類的責任扛在自己的肩上,而去謀大眾的利益、幸福!因為青年不是自己的,而是屬於國家和人類的!

他們期待著一個煥發青春活力的少年中國!

第一輯《寫給青年》是20世紀40年代初陳鶴琴先生在江西期間發表有關青年問題的講演稿,共12講,其中包括青年人生觀、做人態度、待人處世方式及交友方式、學習方法等內容。在陳鶴琴看來,許多人取得成功或遭遇失敗,往往與個人品行與修養有關,換一句話說,懂不懂“做人”是能不能成事的關鍵,“做人”比“做事”難得多。他指出:“世界上為什麼許多有才能的人常常東碰壁,西碰壁,遇到各種困難呢?仔細考察起來,不是因為他們沒有能力辦事,實在是因為他們不知道怎樣做人:說話太隨便,做事太魯莽,思想不正確,態度不和藹,利己心太重,事業心太薄弱,一遇到困難就灰心,一遇到人事就辦不通,終日悲天尤人,不肯反求諸己。”當年這本關於青年修養問題講演結集出版時,封麵上的圖案是三把連在一起的鑰匙,一把鑰匙是“照妖鏡”——當你發脾氣時把你自己的臉孔照一照;一把鑰匙是“天平秤”——待人處事一定要公道;一把鑰匙是“十字架”——天天做一件使人快樂的事。其中的寓意很清楚:品行修養是打開人生之門的鑰匙;有這些鑰匙,現實生活中遇到的許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