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前言(1 / 1)

拒絕拖延,成就精彩人生

提起“拖延”,幾乎每個人都曾有過與此相關的記憶:明明早在一周前就該進行的家庭大掃除,因為犯懶一直沒打掃;多年來一直想去探望遠在國外的親戚,卻一直沒有成行;周五沒完成的工作,總想趁周末加班完成,可周末又一點兒沒動,隻能拖到周一……

對於很多人來說,通宵達旦開夜車並不是陌生的經曆,他們或是為了畢業論文而糾結掙紮,或是為了完成某項工作而不得不通宵,抑或隻是單純為了追一部自己喜歡的電視劇或小說。然而遺憾的是,絕大多數人對於這種已經滲透到生活各個角落,且正在日漸影響我們正常工作生活狀態的“拖延”,並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隨著互聯網、電腦、智能手機等高科技產品的快速發展和普及,網絡已經成為了人們越來越不願意做事的罪魁禍首,如今拖延幾乎已經成了都市人的通病。“昨天上網到很晚,淩晨才睡,所以上班好困啊!就因為精神差,今天的工作又沒有完成,看來隻能晚上加會兒班了。”實際上,這是很多現代人的常態,殊不知,越熬夜白天的精神就會越差,就越會助長我們的拖延惡習。

從心理學角度來講,拖延往往會讓我們為此而背上沉重的心理負擔:悔恨、愧疚、壓力、煩躁、不安……這些消極情緒隻會讓人們更沒有工作效率,毫無疑問,拖延完全是在自我折磨。既然拖延會帶來如此多的負麵影響,為什麼大家還寧願選擇拖延,也不立即去完成工作呢?拖延症的患者又是為什麼會越來越龐大呢?

相關研究者認為,最可能引起拖延的心理成因有四個:對成功信心不足;討厭被他人委派任務;注意力分散且容易衝動;目標和酬勞的兌現太過於遙遠。盡管每個人的拖延症成因並不相同,但要想成就精彩人生,就必須要拒絕拖延。

正如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參加拖延治療的一位學生所說,“拖延就像蒲公英。你把它拔掉,以為它不會再長出來了,但實際上它的根埋藏得很深,很快就又長出來了。”拒絕拖延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個艱難而又漫長的過程。

如果人總是處於一種空想或思慮狀態,那麼自然就會變成“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從某種程度上說,拖延與懶惰是一對雙生姐妹花:正是因為惰性的作怪,我們才會患上拖延症。因此,要想拒絕“拖延”,就必須從戰勝惰性開始。

人人都有惰性,早在20世紀網絡沒有普及的時候,人們沒有掌上電腦,沒有蘋果手機也沒有筆記本,因此拖延遠遠沒有今天這樣來勢洶湧。技術進步在給我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在引誘我們不斷拖延時間。

不管你身在哪個國家,身處哪個地區,從事什麼類型的工作,是在公交車或地鐵上,還是在辦公室或家裏,網絡幾乎無處不在。閱讀新聞、觀看電視節目或體育比賽、瀏覽網頁和論壇、聊天、擺弄博客或空間……盡管每個人的興趣愛好都不同,但強大的互聯網上總有能吸引你的東西。互聯網讓人們沉迷其中,從而越來越不願意工作,越來越不願意做事,尤其是遇到那些令人受挫的困難時,我們更願意借助互聯網的海量信息來麻痹自己,拖延時間。

21世紀是一個充斥著無數信息的時代,這個時代的信息比曆史上的信息總量還要多,然而過多的信息往往會令人們無所適從,甚至陷入拖延的泥沼中。早在2007年,就曾有人專門做過拖延數據調查,結果顯示:大約70%的大學生存在拖延問題,其中超過50%的人承認拖延已經習慣化。實際上,拖延並不僅僅是學生這一單獨群體的問題,而是一個社會性問題。職場人的拖延問題也在日趨上升,慢性拖延已經成為嚴重影響人們工作和生活的頭號殺手。

拖延帶給人們的是一種極其痛苦糾結的精神折磨,因此超過95%的拖延者都希望能夠拒絕這種拖延習性,重新回歸正常而規律的生活和工作。盡管人們有心拒絕拖延,但具體實施起來卻是困難重重,“拖延”就好比打不死的“小強”,“春風”一吹立即“又生”。為了幫助廣大拖延者成就更精彩的人生,本書緊扣拖延症的心理成因,有針對性地提出了不少戰勝拖延的方式和方法,意在為廣大拖延症患者帶來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