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士階層的出現(2 / 2)

隨著輔助進化技術的完善,各種衝動轉換儀的簡化,多樣化,安全化,士這個群體開始大量出現,主要出現在部隊和老一輩的科學家門之中。

(記錄者附:士的介紹:他們和人體差不多,是仿生科學和生命科學造就的產物,他們整體和人差不多頂多就是身體強化,但絕對沒有說像什麼小說裏的人一樣擁有那麼牛逼的超能力,他們照樣躲不過一連串的子彈。他們和普通人最明顯的區別就在於頸部的兩條體外神經束,這兩條神經束可以讓他們通過衝動轉換儀來將外界信息轉換成神經衝動然後傳入大腦皮層。

士的研發報告:在研發士的人體試驗過程中死亡人數高達九萬人,如果不是張宇韓的提議,可能需求人數還會增加。當然也正是由於張宇韓的參與所以我國後來擁有該技術的共享權。

衝動轉換儀:當時衝動轉換儀的初設想是像21世紀初的動漫和小說裏一樣是作為頭盔研發的,但由於人體大腦興奮的電衝動檢測很複雜且不穩定,還有就是當頭盔無法向大腦輸入正確信息反而在加大頻率時會將人體大腦燒毀,所以在造成約4萬實驗體死亡後,被證實該路不可行,於是該路科研團隊正式加入神經衝動轉換儀的研發。也就是將外界信息和神經衝動相互轉換的裝置。

體外神經束:初期實驗團隊的做法是將實驗體(此時還是動物,比如貓和狗還有小白鼠)的各種感官神經剝離然後集結成束延伸到體外來作為信息通路。這種方法一直沒有進展,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很多大學團隊的放棄,或者就是實驗體(含人)的死亡或者傷殘。直到張宇韓提出用母株分化為神經寄生蟲來製作神經束方才有了巨大的進展。

操作是:首先采集該人體傳遞神經細胞樣本,然後設計母株使之成為一條長約30厘米的神經寄生蟲。將實驗體的顱骨鑿孔然後將神經寄生蟲放入各個神經傳遞區,神經寄生蟲頭部和神經結合後,頭部直接退化,變成神經。之後便是集束工作和附皮工作,還有就是實驗體術後狀態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