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機械研究所(2)(2 / 2)

他們有兩次決定性考試,一次是高考,一次是內部統考。先是內部統考,統考後超過限定分數後便有半年時間免費在社內大學學習的機會,半年後高考時他們也可以去考,考完後他們也完全可以放棄繼續社內大學的教學機會然後去報考普通大學。雖然這整個過程沒有強製性完全服從個人的選擇,但高考後依舊選擇繼續在社內大學作為複興學員的人占了七成。

這批人後來絕大多數都進入了三所學習和科研。

其實社長本來很早就向教育部提議教育改革,在保證原本高考政策的同時,為一些完全不懂英語但其他方麵都還不錯的學生開辟一條新路。也就是在高一時加分一批純中文教學的班級,他們除了沒有英語課外其他課都還有,然後高考時他們的英語不用作為大學招生參考。每個大學各個專業都抽調出一比例的招生名額來招收這些學生。然後每提前三年告知各校對這類特殊的中文教學學生的招收比例,然後讓他們自主評估風險後選擇是否去麵對這樣的風險,同時各大學也可以因為加入純中文學習班的人數而適當加大招收比例。每個這類大學生大專業都有自己的大班級,小專業則作為不用學習英語的插班生加入各專業課堂進行學習。畢業時可以頒發相同的當然也可以發不同的畢業證和學位證。

很遺憾當國家不支持時,教育部的大佬們嘲笑社長胡思亂想時,社長火了,於是幹脆自己單幹了。後來由於技術的革新速度太快,我們的很多社員和員工都被減免學費甚至是帶薪在社團內辦的大學進行全日製中文科技教學學習和研發。文憑也是自主頒發的,雖然國家和外部不怎麼承認,但在我們內部卻是很吃香的。當然這種我們因為沒有權利頒發怕違法,我們稱之為培訓證,其實和學位證是一樣的。

我們自己的大學城裏純中文教學班絕大多數都是集團員工和社員。所以生源問題早就解決了。

(記錄者附:在20世紀後葉21世紀上葉,由於高考,考研政策與英語在招工中起到的作用直接導致了一大批中國學生一輩子用不到英語卻必須苦學英語浪費很多的資源,時間和精力,更導致了一大批因為地域和沒有語言天賦導致英語偏科的優秀學生與理想中的大學失之交臂。當然這一切的原因還是因為英語文明的科技總水平遠超我國文明,當政者通過高考和考研,用工政策對英語的重視,從而使得我國能快速的向英語文明學習而使民眾的科學知識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進而是我國得以迅速崛起,在國際上能有相當大的話語權。但這樣嚴重的重視英語教學除了浪費國人的時間外,還使得我國出現科技借鑒有餘而消化不足的現況。這直接導致了我們文明活力的降低和以及民眾對英語的依賴性加強,民眾雖然知道這些知識卻少有自主提出的創新性的理論,國民對國外高等教育的向往和對國外生活的憧憬進而導致了很大一批的頂尖人才流失,高端科技領域由於少有完全不懂英文的科學家直接導致了高端科技領域我們的很多教授直接抄錄翻譯原文少有自主的去實驗研發開創新技術的人才。文中的純中文學員由於一生未學習英語和因為政策以及複興社的覆滅導致了絕大的社員一生都比較漂泊困苦。後來社團改名以及文明的依舊沒落了所以我們按他們自稱的那樣稱之為殉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