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小匡》曰:“士農工商四民者,國之石(柱石)民也。”這說明了我國人民經商的曆史悠久,同時這還揭示了春秋戰國時期階級特點,即讀書為先,農次之,工再次之,商人最後。由此可見,在春秋戰國時期,商人是最沒有地位的。不過隨著曆史的進步發展到現在,這種觀點已經完全沒有了。能成為一個浪裏白條幾乎是很多年輕人,在校大學生的共同誌向。從改革開放之後,我國也慢慢步入全民經商的一個時期。所以在這樣一個寬鬆的環境裏麵,我們可以盡情的施展我們的才華,去商海當中檢驗一下我們是一個雇傭者還是一個被雇傭者。
有的人喜歡安逸,不喜歡創造,所以他選擇成為被雇傭者,有的人喜歡拚搏進取,喜歡嚐試各種生活,成為雇傭者。人各有誌,無可厚非,喜歡成為被雇傭者是很正常的事情,可是我們往往敬仰那些渴望成為並且曆盡磨難最後成為成功的雇傭者的人。
是否選擇成為雇傭者是個人追求個人誌向的問題,但是能否成為一個成功的雇傭者則是需要自己能力、運氣和周圍的環境。這三者缺一不可,有多少人是滿身的本事,可是總是要喟然長歎東風不與。又有多少人的身邊機會的東風呼嘯而過,可是自己沒有處在那個環境當中,慨歎自己時運不齊,命途多舛。他們在感歎自己微命,效哭窮途的時候其實更應該注意到一點,而這也是其中最重要的,便是自己的能力。運氣與環境仿佛是我們所無能為力的事情,可自己的能力卻是完全取決於自己的,不過經驗與曆史告訴我們,隻要自己有能力,有青雲之誌,有充分的準備,仿佛就會受到命運的眷顧,周圍的環境就會向好的一麵發展。因為機會總是給那些有準備的人的。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意識是有主觀能動性的,可以反作用於物質。所以要付出努力是可以改變周圍的現狀的。
可是能力也不是天生的,也是需要天賦加上生活的磨練,有這麼一句話:“能力是在冥思苦想中提高的”。能力也包括智慧,而智慧不等同於聰明,智慧就是經驗閱曆。孟子曰“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齊身。”能力的提高也是在現實殘酷的環境中摸爬滾打,曆盡艱辛,慢慢提高的。
我們這代人也是幸運的,因為我們不是第一個經商的,在我們之前已經有了無數的前輩在商海中沉浮了幾千年,也因此積累起來無數寶貴的經驗供我們學習借鑒。從三致千金的陶朱公,到明清晉商徽商,再到現在的跨國公司企業。精英無數,炮灰也無數。我們可以運用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放出眼光,運用腦髓,自己去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可以避免不少的彎路。
在個人創業的時候,一般是指我們普通人創業,不會有巨額資金,不會有極其優越的外部條件或是支持,也不會有豐富的經驗。所以剛剛創業的的這個群體就是商海中的弱勢群體,如同社會上的弱勢群體需要政府,需要人民照顧一樣,商海當中的弱勢群體也需要經驗的輔導與支持。
本書立足於實際,從一個弱勢的創業起點開始,不是高台教化,而是經驗的交流,適合於幾乎所有想創業或已經創業的朋友,或許不能讓你一夜之間就成為比爾蓋茨,但是希望讀者能從中獲得一點啟發,或者能引起讀者的共鳴,作者便欣慰不已。小公司的創業不是照本宣科,書上是書上寫的,實際當中的情況瞬息萬變,所以書中也不可能把實際當中的情況麵麵俱到。
生存是王道,要想站穩腳跟,就得盡量廣博的去了解體驗生活,大家都知道十八般兵器各有其厲害之處,也各有其攻守原則,如果小公司能順利掌握本書教你的商場十八般武藝,然後再與實際商場情況相結合,即使菜鳥也能長成鯤鵬,扁舟也能飛速發展揚帆遠洋。不過切記不可本本主義,隻是死讀書,如同社會主義理論一定要與中國實際情況相結合一樣,具體問題還要具體分析。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今天或許還在捧書學習,不久的將來或許就會成為一個區域小有名氣的企業家,再過幾年或許就會成為知名企業家,甚至有可能創辦成為一個著名大企業,留名青史,當然商海大浪也會淘去很多,一切皆有可能。
本書如同倚天長劍,能否成名江湖,還要看讀者的內功修為和聰明智慧。希望讀者能夠仗此長劍,行走江湖,一劍封喉,揚名於世。
2009年10月7日
於千鶴家園商務樓
第一章 新創公司需有膽,創立公司並非超人才能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