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七月二十九日崇讓宅宴作 (2)(1 / 2)

杜荀鶴生活的時代正是晚唐向五代的過渡期,梁王朱全忠即將傾覆唐朝而建立後梁政權。在梁王朱全忠當權的時候,杜荀鶴總算時來運轉,深受梁王的器重。有一次杜荀鶴正在陪伴梁王,突然天空無雲而雨,梁王認為這是天在哭泣,很不吉利,命杜荀鶴即景作詩。杜荀鶴寫道:“同是乾坤事不同,雨絲飛灑日輪中。若教陰顯都相似,爭表梁王造化工。”詩寫得諂媚,卻很聰明,一下子把這個不祥之兆變成了對梁王的歌頌。梁王因此而更加喜歡杜荀鶴,派人把杜荀鶴的名字報給主管科舉的禮部,使杜荀鶴終於進士及第。當時,杜荀鶴已經46歲了。

杜荀鶴既然有了梁王撐腰,對王公大臣們便開始侮慢起來,文辭之間對他們多有譏諷。王公大臣們很想殺掉杜荀鶴,但終於沒有成功。不過,杜荀鶴也沒有猖狂太久,很快就去世了。好友顧雲將他的三百多首詩編纂成集——《唐風集》。

注講

①這是一首頗有理趣的詩,以小鬆自況身世,睥睨世人。

②這一聯寫小鬆剛剛破土而出的時候隻不過和小草一般的高度,如今漸漸長到蓬蒿那般高了。

③這一聯感歎世人總是以成敗論英雄,當小鬆還未長成淩雲大樹的時候根本不會重視它,也不相信它將來會長成的高度。杜荀鶴在偃蹇半生而終於發跡之後,之所以對王公大臣們侮慢輕視,這首詩正是理解其心態的一條線索。

名句

時人不識淩雲木,直待淩雲始道高。

孤雁

崔 塗

幾行歸塞盡,念爾獨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遲。

渚雲低暗度,關月冷相隨。

未必逢矰繳,孤飛自可疑。

詩人小傳

崔塗,字禮山,生卒年不詳,唐僖宗光啟四年(888年)進士,但沒有在仕途上發展,而是終年浪遊在陝西、四川一帶,寫詩思念遠在江南的家人卻總是不肯回家。崔塗的詩常常深情動人,意趣高遠,而且多有警句。

注講

①這首詩句句寫孤雁,字麵之外實為詩人以孤雁自況,感懷自己多年來漂泊無依的寂寞生涯。

②爾:指孤雁。之:去。這一聯是說好幾群大雁結隊飛向塞北,而你這一隻孤雁究竟要飛向何方呢?

③這一聯是詩人推測孤雁掉隊的原因,想象它在暮雨的寒塘中呼喚同伴,卻終於晚了一步。

④這一聯是描寫孤雁的旅程:在逼仄的陰霾裏飛行,隻有邊關的月亮冷冷地陪伴著它。渚(zhǔ):水中的小洲。

⑤這一聯是說孤雁這一路上雖然未必會遭到獵人的射殺,或許並不會遇到任何凶險,但孤零零地遠飛總會疑懼不已。矰(zēng):短箭。繳(zhuó):係在箭上的生絲繩。

春 夕

崔 塗

水流花謝兩無情,送盡東風過楚城。

蝴蝶夢中家萬裏,子規枝上月三更。

故園書動經年絕,華發春唯滿鏡生。

自是不歸歸便得,五湖煙景有誰爭。

注講

①詩題一作《春夕旅懷》,抒寫羈旅思鄉之情。

②楚城:泛指崔塗旅途所經的楚地。

③蝴蝶夢:典出《莊子》,莊子回憶自己曾經夢為蝴蝶,翩翩飛舞,悠遊自得,當真覺得自己是隻蝴蝶,而不知道莊周是誰。突然醒覺,發現自己分明是莊周,不是蝴蝶。這真讓人迷惑呀,到底是蝴蝶夢為莊周呢,還是莊周夢為蝴蝶,何者是真,何者是夢?子規:即杜鵑。傳說古蜀國滅亡之後,國王杜宇死而化為杜鵑鳥,聲聲啼血。這一聯大意是說,因為身在異鄉,思鄉心切,夢裏仿佛真的回去了,醒來才恍然自己仍在遠離家鄉的萬裏之遙。此刻夜深人靜,隻聽見子規(杜鵑)在枝頭啼叫,而子規又容易讓敏感的遊子想起“子歸”的諧音。可是,遊子何時才可以歸家呢?

④動:動輒。經年:年複一年。華發:花白的頭發。這一聯是說家鄉的書信動輒便一年都收不到,新一個春季裏,在鏡子中隻看到頭發已經花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