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本沒有窮人和富人之分,每個人都是赤裸裸地來到這個世界,一無所有,除了外貌之外,根本沒有什麼區別。但經過各自的成長,同樣的人,有的變得高貴、成功和富有,而有的變得卑微、失敗和窘困。這樣的差距到底從何而來,讓很多人困惑不已。
在邁向富人的道路上,每個人都不是一帆風順,即便遭遇失敗,也不應將失敗歸咎於那些我們無法左右的外在條件,造成這一切的根源還是自己。從哲學原理來講,外因隻能影響事物的發展,而內因才是決定事物發展的關鍵。所以,隻要從改變自身做起,朝著目標不斷前進,任何人都可以從無到有,從窮到富,最終實現脫胎換骨的轉變。
世界上有兩種人——窮人和富人。窮人之所以窮,是因為他們隻擁有窮人的習慣和思維;富人之所以富,是因為他們擁有富人的習慣和思維。經過對那些成功人士的發家曆程進行研究,更好的印證了這一點。富人的成功的成功,是他們的獨特習慣和思維方式的結果。
曾經雄踞世界富豪第一寶座的比爾·蓋茨,一次和一位朋友一同駕車前往希爾頓飯店開會,由於他去遲了,普通車位已經擺滿了車,唯有幾個飯店的貴賓車位。此時,隨同的朋友建議蓋茨將車停在貴賓車位。然而,那是要花錢的,蓋茨想了想,微笑著說:哇,那可要花費我12美元,真不是個好價錢。朋友看蓋子不願意,於是說:“沒事,我幫你支付”。然而,由於蓋茨堅持自己的觀點,人為停車服務費太昂貴,最終沒有停在貴賓車位。
比爾·蓋茨作為當時最富有的商人,按理說他並不缺錢,為什麼會為了區區十幾美元的停車費計較呢?其實原因很簡單,他作為一位成功的商人,懂得如何讓自己落到實處,花在該花的地方,讓每一分錢產生最大的效益。講花錢比作炒菜時放鹽,就是要將鹽用得恰到好處,不多不少。一個人隻有當他用好自己的每一分錢,他才能做到事業有成,生活幸福。
正如比爾·蓋茨這樣,即便自己已經成為很富有的人,依然會在乎自己的每一分錢,不揮霍、不浪費,在常人看來,這簡直不可理喻。但這就是比爾·蓋茨成功習慣和思維,是讓他能成為世界首富之一的原因,同時還是很多富人具備的品質。
一個人的思維不同,決定了行為不同,也就決定了人生成就不同。我們看看富人與窮人的對比,一切一目了然。在自我認知方麵,窮人認為自己能力一般,從來不想去如何賺錢,也就不會行動起來,而富人骨子裏有激情,有夢想,相信通過自己的努力,定能成為富有之人;在對待財富方麵,窮人認為少花等於多賺,而富人的觀念是投資,一本萬利;在消費觀方麵,窮人會為買名牌而絞盡腦汁,買東西時總相信貴的必然是好的,而富人更在意商品的性價比,不盲目追求所謂的名牌和奢侈;在休閑方麵,窮人認為渾渾噩噩、隨波逐流是一種休閑,而富人認為,時間就是效益,即使在打高爾夫球時,也不忘帶著項目合同……
可見,有的人有錢,而有的人卻為為生計發愁,更為買不起好車好房而煩惱,秘訣就在於有錢人擁有和別人不一樣的思維模式。曾經,資深金融人士Thomas Corley花費五年時間,對富人和窮人的日常行為和習慣做跟蹤調查,得出的結論如出一轍。
對於普通人來說,如何利用好自己的每一分錢,如何通過賺錢的方式早日步入富人的行列,是值得深思的問題。首先要從改變生活方式,改變思維模式做起,培養良好的理財觀念。合理分配每一筆資金,並將現有的有限資金作為原始工具,讓錢為你生錢。
因為致富不是想想就能實現,要的是投入實戰,所以,當你改變了思維以後,就需要開始行動起來。首先是製定目標,目標可以是為自己準備養老保險,也可以是買車買房,無論如何,都要訂立一個目標。其次是每月都固定投資。不管你的待遇如何,每個月在確保生活質量的前提下,一定要用一定金額的資金用來投資,隻要堅持不懈地做下去,20年後,你一定會超越很多與你同一起跑的人。再次是選擇收益較高的低風險的優股,雖然沒有高風險的收益大,但隻要堅持不懈,低風險的理財方式,也能聚集成巨額財富。
實際上,不論是賺錢的渠道和方式,還是理財的理念和技能,完全可以借鑒和效法為此,學習富人的理財之道,可以讓自己更快捷地實現富有的人生。《99%的富人,都默默在做的35件事》,整理了那些富人在理財、賺錢方麵的經曆,並透徹地分析他們的理財思路和習慣,提煉出很多普遍實用的成功理念。這樣,我們就可以汲取富人致富的思想精華,站在富人肩膀上,在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摸索出一條適合自己的財富財富之路。
本書編寫中得到了陶紅亮、蘇文濤、薛英祥、薛翠萍、唐傳漢、唐文俊、王春曉、史霞、馬牧晨、邵瑩、石柳、李青、趙豔、唐正兵、張綠竹等人的共同努力,在此一並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