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附錄:關於二戰時期的名詞解釋(1 / 2)

納粹

納粹,即德語“Nazi”的音譯,是德文“Nationalsozialist”的簡寫,標誌為“卐”字。納粹主義(德文:Nationalsozialismus)意即民族社會主義,是納粹黨所奉行的國家政策和理念,而非一種嚴格的意識形態,萌芽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德意誌魏瑪共和國,是德國內外矛盾尖銳的產物。他們宣揚種族主義,認為世界上最優秀的種族是雅利安種族,“優等種族”有權奴役甚至消滅“劣等種族”;鼓吹社會達爾文主義,主張民族以侵略手段對外擴張,獲取生存空間,從而建立世界霸權。納粹主義由阿道夫·希特勒所創。納粹黨(1919-1945)即德國社會主義工人黨,縮寫為NSDAP,前身是德國工人黨,後由阿道夫·希特勒領導。納粹黨執政期間,德國進入獨裁時代,俗稱“納粹德國”或“第三帝國”。

法西斯

“法西斯”(拉丁文:fasces)這一名詞起源於羅馬,是高級長官的權力標誌,圖案為用皮帶捆住的一束木棒,中間夾有一柄鋒刃朝外的斧頭,是權力和威信的象征。法西斯主義是一種國家民族主義的政治運動,為意大利的墨索裏尼首創於1922年至1943年間其統治下的意大利。法西斯主義是形式極端的集體主義,拋棄民主自由追求暴力,沒有法律或道德限製它進行內部清洗或外部擴張。鼓吹種族優秀論、國家至上論、領袖至上論、意誌至上論和暴力強權就是真理論。30年代一度有數十個國家出現法西斯組織,其中包括美、英、法等國。世界法西斯主義有三大形態,分別為德國納粹主義、意大利法西斯主義、日本軍國主義。

綏靖政策

“綏靖”一詞本義為“安撫安定”,但其現代含義發生了很大變化。“綏靖政策”(policy of appeasement)又稱為“姑息主義”,即用安撫的手段來穩定局勢,通過對侵略不加抵製、犧牲別國、做出讓步的方法對某個咄咄逼人的對手進行討好,試圖保存自身利益的外交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這一政策的積極推行者是英、法、美等國,它們對德國、意大利、日本等國侵略者姑息縱容。二戰中,綏靖政策的頂峰是“慕尼黑會議”。這是一種姑息養奸的做法,助長了德意日侵略者的氣焰,使實施者自吞惡果。

靜坐戰

靜坐戰,又稱假戰或怪戰。二戰初期,1939年9月德國進攻波蘭到1940年4月德國進攻法國之間,英法雖然因為德國進攻波蘭而對其宣戰,卻隻有極輕微的軍事衝突。這是英法“綏靖政策”的戰略理念的表現。

閃電戰

閃電戰是指采用機械化的移動力量迅速而出其不意地進攻,以避免敵人組織防禦的一種軍事手段。閃電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首先並經常使用的一種戰術,由古德裏安創建。它依靠坦克集群的快速突擊、利用飛機的空中火力和縱深機降、傘降的高度配合,以突然襲擊的方式取勝。

狼群戰術

狼群戰術是二戰時期納粹德國軍隊海戰潛艇戰術,由納粹德國的海軍將領鄧尼茨首創。戰術是以多艘潛艇集結,攻擊一個海上目標,用幾艘潛艇的攻擊力摧毀海上重型商船,從而高效提升通商破壞戰的戰果。這個戰術提高了命中率,可以取得較大的戰鬥效果。鄧尼茨的“狼群戰術”與古德裏安的“閃電戰”並稱納粹德國海陸作戰的兩大法寶。

維希法國

維希法國(法語:Régimede Vichy Frace),又稱“維希政權”、“維希政府”,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納粹德國統治下的法國傀儡政權,正式國號為“法蘭西國”,統治大約五分之三的法國領土,存在時間為1940年-1945年。1940年6月德國侵占巴黎後,以貝當為首的法國政府向德國投降,1940年7月政府所在地遷至法國中部的維希,因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