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發現,自己的孩子不知從何時開始變成了暴力寶寶:攻擊同伴、爭搶撕咬、摔打玩具、拍打家長
寶寶暴力傾向測試
想知道寶寶有沒有暴力傾向嗎?寶寶暴力傾向的程度怎樣呢?先做一個簡單的測試。
1.寶寶是否總是對你“大打出手”?
A.是 B.否
2.寶寶是否經常莫名其妙地“雷霆大怒”,並伴有長時間的哭鬧?
A.是 B.否
3.寶寶是否經常搶別的小朋友的玩具?
A.是 B.否
4.寶寶是否經常故意把你剛剛收拾好的東西搞亂,看著你忙忙碌碌的樣子,他卻在一旁自得其樂?
A.是 B.否
5.寶寶是否經常對自己“施暴”,以此來博得你的疼愛?
A.是 B.否
6.寶寶是否對有暴力內容的動畫片特別感興趣,甚至超過了對其他玩具和遊戲的興趣?
A.是 B.否
7.寶寶是否經常模仿其他寶寶之間、成人之間或影片裏的暴力行為?
A.是 B.否
8.寶寶在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滿足時,是否會對別人“發怒”?
A.是 B.否
測試結果:
“暴力型”寶寶:A項出現6~8次,媽媽需要對寶寶的暴力行為引起高度重視。
“準暴力型”寶寶:A項出現3~5次,你的寶寶已經有了暴力的苗頭,不過還要再觀察一段時間才能作最後結論。
“安靜型”寶寶:A項出現1~2次,媽媽大可放心,你的寶寶暫時還沒有與暴力親密接觸。
1.安安欺負小朋友
——如何糾正敵意型攻擊
周四下午,張強去幼兒園接5歲的兒子安安放學。可剛進幼兒園,安安班上的王老師就把他請到了辦公室——看來安安又惹事了。
最近安安的脾氣非常大,動不動就動粗。上周,安安就因為搶玩具把同班的小朋友珍珍打哭了。這次,兒子又惹什麼事了?張強忐忑不安地進了王老師的辦公室。
“安安爸,今天安安又打人了,把班上的東東打哭了。這孩子最近已經打了好幾個小朋友了。我想和你聊聊,看看怎麼幫助孩子改掉打人的毛病。”
“唉,這小子,越來越不像話了。回家我好好收拾他!”聽說兒子又打人,張強的氣就不打一處來。
王老師一聽急了,說:“安安打別的孩子不對,但你也不能打他、罵他啊!以暴製暴,可不是教育孩子的好方法。”
張強點點頭,說:“王老師,我也知道打孩子不對,可有的時候孩子把我氣急了,就忍不住給他兩巴掌。尤其是最近,孩子越大越不聽話,挨的打就多了。”
王老師聽後,點點頭說:“這就找到原因了。孩子最近在幼兒園的打人行為,就是因為在家裏挨了打。家長要和孩子多溝通,別打孩子。越打越糾正不了壞毛病。”
張強聽了慚愧地點點頭:“好,老師,我聽你的!”
……
在教室裏見到安安,孩子正被老師罰一個人坐在角落裏5分鍾,不準說話和走動,也不準別的小朋友和他說話。張強到教室的時候,懲罰的時間還沒到。安安看到爸爸,小臉繃著,低著頭不敢看爸爸的眼睛。
這一次,張強沒有不顧孩子的麵子當著別的小朋友的麵訓斥他,而是坐在一邊的椅子上安靜地等兒子的懲罰結束,而後父子兩人一起回家了。
路上,張強問安安為什麼打人,安安說:“我隻是看他不順眼,我不喜歡他。”
張強忍了幾次,終於忍住了沒發火動手打安安,但心裏卻對孩子的暴力行為百思不得其解:不喜歡別人就打人?孩子為什麼會這麼想,這麼做?這麼小就這麼暴力,長大了怎麼辦?
案例深度解析
美國心理學家威拉德.W.哈特普曾把攻擊性行為分為兩種,即敵意性攻擊和工具性攻擊。工具性攻擊常在年齡小的兒童身上出現,表現為爭搶玩具和其他物品,這種攻擊性行為會隨著孩子的長大慢慢消失。
但有些孩子隨著年齡的增大,表現出以人為中心的攻擊,這種攻擊不是為了搶奪物品,目的是對人造成傷害。這種攻擊性行為就是敵意性攻擊。比如,故事中安安因為看別人不順眼而打人的行為就屬於敵意性攻擊。
敵意性攻擊顯然比工具性攻擊更加惡劣,但是對於學齡前的孩子來說,不管是哪類攻擊行為,都不能列為品德問題。所以,家長不要過於著急。隻要引導得當,孩子的攻擊性行為就可以得到削減。
孩子為什麼會出現攻擊性行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