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世子大婚(1 / 2)

第三十四章 世子大婚

因為韓星功績卓越,再加上吳三桂對他多少有些愧疚,因此順利升任一路總兵,掌管十二萬人馬。

不過吳三桂多少也有些防著韓星的意思,因為他的能力太突出了,這讓吳三桂開始產生了畏懼,直接讓韓星率軍駐紮安南。

韓星知道自己最近的表現太紮眼了,犯了些忌諱,索性舉家搬遷到了安南。

……

“施琅,金蘭灣基地那邊進度怎麼樣了?”

這天剛出席完安南老國王的宴席,回去的路上,韓星突然在馬車車廂坐起,哪還有半分醉意?“大人,您沒醉啊?”

陪護在身旁的安南水軍提督施琅被韓星突然的問話嚇了一跳。

施琅是福建泉州晉江龍湖鎮衙口人,出生於一個農民家庭,祖父時家境較為寬裕,到了父親施大宣的時候開始衰落,但施大宣尚義持正,樂善好施,所以在鄉裏名聲很好。施琅生得臉麵大額頭寬,施大宣以為這是貴人相,所以對施琅嚴加管教,希望施琅日後成為公侯將相。

少年時代的施琅學書不成,所以放棄去學劍。跟從他的老師學習兵法,各種兵法沒有不精通的,並且智勇雙全。促使施琅充滿自信心。綜觀施琅一生行事,無不透露出自信的性格。 施琅十七歲便從軍,為明將總兵鄭芝龍的部將。每到作戰的時候肯定是身先士卒,屢立戰功。

後來在鄭成功部下任左先鋒職,追隨鄭成功進行抗清鬥爭。鄭成功待他非常好,把他看成是自己的得力助手,對他禮遇非常,軍事相關的事務以及機密大事都要和他商量。

1651年(順治八年)施琅隨鄭成功下廣東南澳勤王。後因施琅與鄭成功戰略“舍水就陸,以剽掠籌集軍餉”的做法提出反對意見,鄭成功很不高興,削施兵權,令施琅以閑暇人員返回廈門,時遇清軍馬得功偷襲廈門,守廈的鄭軍主將鄭芝莞驚慌棄城潰逃,當時施琅親率身邊六十餘人主動抵抗清軍,勇不可擋,殺死清軍主將馬得功之弟,馬得功差點被活捉,清軍的率殘兵敗將倉惶逃離廈門。在南澳的鄭成功見軍心動搖,覺得繼續南下已不可能,隻好回師廈門。

1651年(順治八年),施琅在清軍登上廈門島形勢極為嚴峻的時候,曾經率領部卒數十人奮力作戰;鄭成功回到廈門論功行賞,獎給白銀二百兩。表麵上是賞罰分明,可是,鄭成功對施琅的傲慢跋扈卻懷有戒心。盡管鄭成功肯定了他在廈門迎戰清軍的功績,卻不肯歸還他的兵權。施琅在廣東時曾經委婉地提請鄭成功注意主力西進後,後方兵力單薄的危險,鄭成功聽不得不同意見,解除了他的兵權。在施琅看來,自己在總的用兵策略上提的建議已經被事實證明是正確的,遣回廈門以後,又不顧個人安危,奮勇同清兵作戰,滿心以為鄭成功班師歸來將恢複自己的左先鋒職務。不料,鄭成功回到廈門以後,並不讓他官複原職。施琅大為不滿,向成功報告自己心灰意懶,想去當和尚,借以探測成功對他的態度。成功不為所動,叫他另行募兵組建前鋒鎮。施琅見難以挽回,一氣之下剃光頭發,不再參見鄭成功。

1652年(順治九年),曾德事件導致施琅與鄭成功公開決裂。自從鄭芝龍降清後,曾德似乎不大得誌,在鄭成功軍中受施琅節製。施琅既被削去兵權,曾德為求出頭之日,利用過去在鄭氏家族軍隊中的關係投入成功營中充當親隨,即所謂“恃鄭氏親昵,逃於鄭所”。施琅聽到消息後,大為憤慨,派人把曾德捉回斬首。鄭成功“馳令勿殺”,施琅卻悍然不顧,“促令殺之”。鄭成功見施琅違令擅殺鄭氏舊將,斷定他是反形已露,就在五月二十日密令援剿右鎮黃山以商量出軍機宜為名逮捕施琅之弟施顯,同時,命右先鋒黃廷帶領兵丁包圍施琅住宅,將施琅和他的父親施大宣拘捕。施琅被捕後,在一些親信部將和當地居民的掩護和幫助下逃到大陸。鄭成功獲悉施琅已經逃入清方管轄區後,怒不可遏,在七月間把施大宣、施顯處斬。施琅得知父親和弟弟被殺的消息,對鄭成功恨之入骨,決心依靠清庭勢力鏟除鄭氏以報家仇。

施琅二度降清後鬱鬱不得誌,生活也甚為貧苦,依靠妻子在京城當女紅裁縫貼補家用所需。趁著康麻子還沒有注意到這位難得的水軍統帥,韓星派福伯禮聘他到了安南。

“他們都喝死了老子也不會醉,就他們那點小九九,想讓我自立好從中漁利,想複國,下輩子吧!”

安南老國王在酒桌上勸說韓星脫離平西王府,他們這些安南舊勢力願意全力支持他,韓星自然知道這些人不懷好意,但眼下還需要這些人牽製吳三桂派駐的官員,所以隻能含糊其辭應付了過去。